过两年你再到大苇子村来看看

辽宁日报 2019年01月29日

谭哲

铁岭市人大财经委

经济计划监督科科长

派驻铁岭市昌图县泉头镇

法库县依牛堡子镇

大苇子村任“第一书记”

谭哲(右)与村干部研究村委合作社今年要采购什么样的玉米种子。

每天晚上,谭哲都是自己一个人在办公室吃方便面。记者说,总吃方便面不好。他说,吃方便面省事,吃完还得抓紧时间研究项目。

谭哲的床上,堆满各种引资项目的资料,以及大苇子村村情资料。

这是一台用于秸秆综合利用的打包机。谭哲特别希望秸秆综合利用项目能在2019年取得效益,成为村里新的经济增长点。

年 话

希望家人同意我留在村里过年

马上要过年了,还记得小时候在农村过年,父母看着我们小孩子在院子里嬉笑打闹,年味特别浓。可岁月苍老了父母,我也组建了自己的家庭。

现在,在城里总觉得这年越过越没啥意思,除了拜年就是吃饭。总想穿越回小时候,重新过过以前的春节。这个愿望,有可能要实现了。

去年5月份,我到大苇子村任“第一书记”,算起来和村里的老老少少已经相处了8个月的时间,大家关系非常融洽,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更是多次邀请我去他们家过年。

我准备回去同父母和妻子商量一下,希望今年春节留在大苇子村,过个接地气儿的年,重新找回久违的年味。

晚上睡不着觉时,我就在床上翻来覆去地想,怎么能在除夕夜那天,把村委会弄得亮亮堂堂、热热闹闹的,把大炕烧热,和妻子包点饺子、炒点小菜,带孩子看看烟花、放放鞭炮,一家人坐在炕上围着小饭桌吃年夜饭、看春晚、过大年。

新的一年,我最大的希望是,村里的合作社能稳步发展,秸秆综合利用能取得效益,食用菌种植项目能谈成落地,贫困户都能找到脱贫的路子,老百姓都能过上殷实的日子。

1月10日上午,铁岭市昌图县泉头镇大苇子村 “第一书记”谭哲一见到记者,连忙抱歉地说:“我刚从岫岩考察项目回来,所以比约定的采访时间晚到半个小时,实在不好意思。”“没关系,去岫岩考察什么项目?”记者问道。谭哲说:“考察设施农业。我们村主要以玉米、榛子种植和畜禽养殖为主,农民增收困难,必须拓宽思路,引进现代农业项目。”

求变从点滴开始

昌图,地处世界闻名的黄金玉米带上,又是辽宁的主要产粮大县,素有“辽北粮仓”的美誉。但当谭哲去年5月真正走进大苇子村时,他发现,这里仍然是传统农业唱主角,农民只能靠天吃饭。

记者到大苇子村采访时,正逢“三九”的第二天,北风呼啸,枯叶飘零,村里一片寂静。谭哲说:“大苇子村农民的收入结构很简单,以种植玉米、榛子和外出务工为主,养殖业为辅。因为缺少产业项目,所以谈不上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在村民田永辉家的坑头上,田永辉拉着记者的手说:“我们村的特点是,饿不死,撑不着。去年遇到旱情,人均收入照比往年略微下降一些,但正常人家也都过万元了。”

走出田永辉家大门时,记者半开玩笑地对谭哲说:“驻村后,是不是感觉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太大了?”“唉,咱们村缺乏新型职业农民,在家种地的全是老年人,青壮年基本都外出打工了。”谭哲不住地摇头叹息。

这种情况下,大苇子村的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竞争力较弱,农民增收十分困难。求变是唯一的突围之路。去年下半年,谭哲到黑龙江考察机械化秸秆回收打包项目,到吉林学习现代种业技术,到本溪考察中药种植项目,最近又去岫岩考察了设施农业项目。“为做好今年的春耕生产,春节前我要再出去考察一次,希望2019年全村农业生产能有大的变化。”谭哲说。

因循守旧很多年的大苇子村,求变从点滴开始。村民田明指着路旁的路灯说:“这几十盏灯是去年入冬不久,谭书记找人装的。以前,村里一点光亮都没有,晚上都没人敢出门。”

建立共享经济

大苇子村亟需做大做强合作社。“谭书记,我在村委会看见你们有一个春华秋实合作社,大旱之年大家分红了吗?”记者问。谭哲伸出四个指头:“前两天刚给村民分红,受大旱影响,我们村委合作社宁可自己亏损20多万,仍然给村民实现了保底分红,每亩地得到400元。”看到合作社能更好地抵抗风险,村民纷纷加入。田明说:“以前我们持观望态度,所以只有小部分人加入了,经过去年这一大旱,家里人一合计,还是入社好,既能有保底分红,还给我们省了人力、物力。”

谭哲每次走访,总要跟村民唠叨两句合作社的好处。去年,在原有合作社基础上,又创办了农机和农业种植的合作联社,投资60余万元购买了收割机、打包机、拖拉机,并建立了农机作业队。“要想让村民致富,第一,要依靠现代化农机设备实现大规模机械化作业,这才能降低生产成本;第二,村民最好能踊跃加入村委合作社,通过共享经济实现共同致富。”谭哲说。值得一提的是,大苇子村农机合作联社在去年还获得了“昌图县村社合一典型示范项目”的荣誉称号。

在谭哲制定的致富计划中,秸秆回收项目极有可能成为大苇子村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村以种玉米为主,一到收割季节时,秸秆就像鸡肋,如果全部燃烧,既污染了环境,又容易造成火灾。”以前就听说过秸秆综合利用的谭哲,通过到黑龙江实地考察,认为大苇子村非常适合引进这个项目,每年至少能带来60万元以上的收入。

在村委会门前停放的一辆秸秆打包机前,谭哲高兴地说:“回收的秸秆会被专门送到生物技术公司,经过特殊处理之后便成了很好的有机肥。回收秸秆的人不仅赚到了钱,还有效解决了秸秆无处可放的问题。”

要有自己的产业项目

驻村8个多月了,谭哲对大苇子村一直没有自己的产业项目而耿耿于怀。他说:“现在的农村,必须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靠传统方式种植,生产初级产品,根本无法实现致富。”

趁着农闲时节,谭哲四处找投资方,要给大苇村引进一个能带领全村致富的“火车头”。在他的床上、办公桌上堆满了各种拟引进项目的参考资料。“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激发了各类资本投入农业农村的信心,有数据显示,现在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领跑二三产业。有这样的利好政策,咱不能坐在家里等人投资,必须主动出击找投资、找项目。”谭哲信心十足地说,“等你过两年再来采访,大苇子村一定有更大变化。”

但大苇子村的资源禀赋毕竟不尽如人意。谭哲说:“我们的资源确实比较一般,但可以因地制宜搞创新,尤其应该多在榛子上想办法。去年,榛子价格比较低,种植户收入没上来,根本原因在于产品的附加值低。不能永远停留在产业链的最低端,归根到底,要有品牌意识,学会包装。”

采访结束时,天色渐暗,记者想请谭哲一同吃晚饭,但被他拒绝了。“你晚上吃什么啊?我看村委会也没有食堂呀?”记者问。谭哲拿出一盒方便面说:“我晚上吃这个。一会儿我得跟外地的投资方视频交流引进项目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