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波
“我一到康平县,便被一个‘还阳树真还阳了’的传说所吸引:全县闻名的穷队——两家子公社东贾大队还阳树生产队,实行责任制,一年大翻身,去年人均收入由过去的六七十元猛增到603元。”
这是1982年4月7日,本报一版刊发的《老农炕头话政策》一文中的内容,记者用沾着泥土气息的话语,讲述了改革开放初期,还阳树屯农民发展生产摆脱贫困生活的故事。
1月19日,记者来到这个37年前本报记者采访过的小村庄——沈阳市康平县两家子乡东贾家窝堡村还阳树屯。
刚进村,记者就被停满机动车的村部大院所吸引:微型面包车、小轿车、吉普车,前来办理土地确权手续的村民大多是开着车来的。
听说要到还阳树屯采访,一名村民直接把记者带到一个大棚前,喊出了正在干活的还阳树屯村民赵富阁。谈起37年前村里的事情,赵富阁记忆犹新:“1982年我结婚那天,正好你们报社的记者到村里采访,见我步行迎亲,就给我和爱人拍了一张结婚照,还说我们这是婚事新办。”
赵富阁告诉记者,包产到户前,大家都在生产队挣工分,干一年,挣的那点工分还不够吃饭的。包产到户第一年,人少地多的还阳树屯就实现大翻身,年人均收入由过去的六七十元猛增到603元。从那时起,村民开始过上了好日子。
2000年,还阳树屯的农业生产开始向精细化转型,村头建起了80栋集中连片的温室大棚。那一年,在县城做了十几年蔬菜生意的赵富阁回到村里承包了两栋大棚,一边从事大棚生产,一边做经纪人。最近几年,村民种植的品种越来越精细,西红柿、草莓成了主要品种,收益也越来越高。
村民有钱了,房子越盖越好,有线电视、宽带全都接进了屋。最近这几年,村里的小轿车越来越多。有的年轻人干脆在县城买了楼房,家里忙的时候开车回来干活,就像上班一样。
赵富阁说:“在还阳树屯,只要肯干,包上两栋大棚,日子马上就好起来。有一个村民包了十几栋大棚,现在成了远近闻名的种植大户。”
大棚里,西红柿秧苗长势良好,生机勃勃。记者问赵富阁,新的一年有啥新打算?赵富阁喜滋滋地说:“按照一个棚2万元收入计算,过不了多久,我就能再买一辆国产汽车啦!”说这话时,老赵的脸上绽放着幸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