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金融改革,提升企业实力,解决信息不对称,飞越“融资的高山”——

民营企业需要三双“隐形翅膀”

辽宁日报 2019年01月21日

本报记者 唐佳丽 张学军 孙大卫 孔爱群

蜂巢轨道参与内饰安装的北京新机场华夏第一城际列车车厢准备出厂。杨  甯  摄

工行沈阳皇姑支行到民营企业做贷前调查。本报记者 唐佳丽  摄

蜂巢轨道的工人正在为地铁车厢安装铝蜂窝地板。杨  甯  摄

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一个世界性、长期性难题,也成为阻碍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高山”。

如何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今天,为解决难题找到“辽宁答案”?

近一时期,我省通过许多务实的做法,寻求到一些合理可行的路径。

引子

1月15日,接到银行放贷通知,沈阳初上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于铁峰的喜悦隔着电话听筒都能感觉到,“真是没想到呀,上周去银行办的贷款,这周钱就能到。”

通知于铁峰准备接收贷款的葛杰胤也心情大好。作为工商银行沈阳皇姑支行分管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副行长,他很清楚,这笔贷款的顺利发放,意味着他和伙伴们又开辟了市场新天地。

沈阳初上商贸有限公司是一家成立一年多、年利润不到百万元、员工人数只有7人、以商品贸易为主的小微企业。以前,“国有大行”很难把放贷的目光投在这样的企业上。“我们是顺势而为。”工行沈阳皇姑支行行长程海鹏介绍说。

近年来,银行业对民企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来自辽宁银保监局的统计数据,恰似对这种支持力度的注解:截至2018年12月末,辖内(不含大连)银行业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7.28%,高于各项贷款增速4.81个百分点。

“改善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固然需要加快金融改革步伐,但企业练好内功,社会各界协同配合,也势在必行。”省金融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清淤通渠 深化改革才能使金融活水浇灌民企良田

辽宁要给金融机构发奖金了!

2018年12月中旬,我省一项新政一经媒体披露,便引起多方“兴奋”。

辽宁出台《全省金融机构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奖励办法》,鼓励银行机构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对服务民营企业贡献突出的金融机构予以奖励,符合奖励条件的单户银行机构,最高可获5000万元。

这样的承诺,辽宁史无前例。

“通过执行相关办法,重点激励国有大行,更多地增加对民营企业的贷款。”采访中,省金融监管局相关负责人毫不掩饰新政对民营企业的“偏爱”。

态度决定一切。很快,省内金融机构结合民营企业融资需求特点,加速金融改革步伐,独门招数相继亮相,面向民企尤其是中小微企业,频下“红包雨”。

兴业银行推出“连连贷”,无还本续贷使放款与还款无缝对接;招商银行的“千鹰展翼计划”,利用股权+债权,帮助企业实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广发银行与相关单位合作,为拥有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企业融资;工商银行“e抵快贷”,让小微企业融资“贷得快”“贷得低”……

大招法成就了许多“小确幸”,和于铁峰一样,1月16日,金桓震的贷款申请也被迅速批复。

“在我看来,小微企业融资并不难,也不贵。”沈阳市沈河区辣品巴适辣道江湖餐厅里,老板金桓震“炫耀”着自己的幸运,“从业务办理到完全放款,不到5个工作日,我确实赶上了好时候。”

100万元的贷款,一年期,每月不到4000元的利息,对于年利润几十万元的餐厅来说,不难承受;网上查询后,打个咨询电话,手机下载APP,将所需有效证件拍照上传,银行做贷前检查后没几天,申请就批复了。

“客户‘不难’‘不贵’的感觉背后,是我们付出的大量心血。”细探究竟,程海鹏的感慨绝非夸张。

“前台标准化+审批智能化+后台大数据”模式,不论办理业务的企业规模多小,银行必需的操作环节却一步也不会少,有时,各项成本付出甚至高于服务“大企业”。

虽说省里出台的激励政策一旦兑现,对降低银行业增加的支出成本的确有一定作用,“但是,我们更看重这样的奖励所传达出的上下一心,改变思维方式、经营理念的改革决心。”

程海鹏的这番话,在辽阳农商银行信贷公司部总经理蒋军这里,产生了共鸣。

事实上,相对于一些“大行”,许多地方商业银行的业务对象本来就偏重中小民营企业。但是,一些民企不健全的体制、有限的抵押担保能力、不能提供完整的信贷手续等弱点,曾让信贷员们很“惧贷”。

辽阳东方焊接材料销售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金属焊接材料生产与销售的企业,企业签订的钢材采购订单累计达3000万元。但因账期较长,资金回笼较慢,企业生产资金缺口一直较大。公司曾尝试向多家银行贷款,都由于抵押品不够等原因未成功。

“支持民营经济政策的不断出台,给我们也‘壮了胆’。”去年,辽阳农商银行创新服务方式,蒋军主动找到企业,为其设计了应收账款质押的融资方案,分3次提供了545万元的资金支持。当年,企业就实现利润150万元。

金融机构的改革,清淤通渠。如此,金融活水得以顺流畅达,浇灌民企良田。

规模小、经营模式单一、经营资本和担保能力不足,如今,导致民企融资难的这些弱势因素,正在我省金融机构加大改革力度的努力面前变得不再“可怕”。

改革,让金融机构改了态度,改了机制,最终改出了成绩。转变思维方式、经营理念、业务流程,改革和完善金融机构监管考核和内部激励机制,把业绩考核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挂钩。不敢贷、不愿贷的难题正在逐渐破解,民企飞越“融资的高山”,平添一双翅膀。

苦练内功 企业更强才能不负资本青睐

不可否认,民营企业遭遇融资难题,很多时候也有企业自身的不足。

多年来,国内既有的消费能力强、市场空间大、用工成本低等诸多的优势,让大多数中小企业活得非常滋润。快速发展的同时,部分企业也埋下了“内功不强”等隐忧。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问题迅速浮出水面。

作为省属唯一一家金融类证券经营机构,中天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一直致力于发挥省属资本平台作用,仅在去年,就重点通过股票质押方式回购业务,为13家民营企业融出资金合计7.5亿元。

然而,下大力气为民企提供组合式金融服务的努力,却不时遭到“打击”。

“民企内部管理不规范、信用等级比较低、融资到期还款难等问题,给我们带来极大困扰。”说起问题,中天证券副总裁沈文献也会忍不住“吐槽”。

事实上,这样的“吐槽”在业界颇为普遍。

怎样用好金融工具,在为有需要的民企“救急”治标的同时,还要促其苦修内功,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变铁成钢,就成为我省金融界必须面对的挑战。

应战者众,我省区域性股权市场、辽宁股权交易中心擎旗出列。

数九隆冬,沈阳市沈北新区虎石台北大街123-21号,沈阳蜂巢轨道交通配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蜂巢轨道”)厂房内生产热火朝天。

“才开年,我们手里就已经有了1亿元的订单。”拿着订单,董事长杨甯不禁“饮水思源”。

作为一家高新技术型企业,蜂巢轨道成立于2005年,从事铝蜂巢复合材料研发及生产,主营铝蜂窝地板生产,同时生产技术含量较高的客车端门车体内饰等专业配套产品。

同所有成长中的企业一样,成立几年后,资金压力成为制约蜂巢轨道发展的主要因素。经过辽股交专家团队的专业指导,2016年,公司成功在区域股权市场挂牌,2017年10月就完成了A轮2000万元的融资。

“发展的关键时刻,得到了资本市场的支持,企业由此开始裂变式成长。”融资成功为企业带来的变化让杨甯难忘。获得融资前,公司年产值1700多万元;去年,公司产值5000多万元,预计今年公司产值可超亿元。

在区域市场挂牌,进入资本市场给企业带来显而易见的收获。银行增信加大,股权可以质押;得到券商、审计、律师团队常年跟踪服务;企业股权清晰、内部治理完善、财务账目规范;获得更多合作伙伴的信任……凡此种种,让当年四处找资金的企业,成为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宠儿”。

收获不会止步于此。

对辽股交而言,企业在中心挂牌并不是他们服务的终点。持续对挂牌企业进行培训,引导更多企业迈入资本市场,使企业持续向优质化方向发展,助推优质挂牌企业站上更大的融资平台,获得更大的融资份额才是其努力的意义。

“提供资本支持,促进民营企业提升综合实力,向优质化方向发展,这正是金融机构应该努力的方向。”辽股交总经理王旭用一组数据,佐证辽股交的努力。

去年,辽股交挂牌及展示企业新增了331家,85%以上的挂牌企业是民企,融到资金的企业占比达到了26.6%;承办的各类投融资对接活动,开展的挂牌企业和会员培训,吸引我省千余家民营企业、2000多人次参与,对接投资机构达千余家。

综合实力是企业生存之本,金融支持企业的根本目的,是促其长足发展,得到发展的企业也能使金融机构获益。二者如鱼和水,相辅相成。

目标一致,前景可期。

如今,得到金融支持的我省民企,正在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改进生产经营方式,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随着变铁成钢的蜕变,飞跃“融资的高山”,民企又添新翼。

搭建平台 信息对称才能促成更多银企“联姻”

众所周知,民营企业“融资的高山”是多重矛盾和问题碰头叠加的综合反映,其中,金融机构和企业,尤其是民营小微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尤为突出,亟待解决。

中小企业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银行往往处于信息劣势。信息不对称,让银行“不敢贷”。

说起不敢贷,银行业一位资深客户经理,总会提起前辈讲到的一件事情。

3年前,一户企业获贷后,原本均分于9名股东的股权,突然开始被大股东陆续收购。股权集中后的大股东控制决策权,随意改变企业融资使用方向,导致投资失败,不良贷款产生。

“实际上,股权收购不是无迹可循。我们缺少的是传达这些信息的渠道。”

中小企业的管理体系大都不是很完善,能够披露的经营信息也不全面。信息不对称导致银行很难对企业的经营能力进行准确的衡量,更难对企业的还贷能力进行判断,如此一来,中小企业融资便“天然”难。

“出于风险考虑,只能把业务的重点放在足值抵押物上。”说到因此给企业带来的“融资难”,这位客户经理也很无奈。

信息不对称也让企业很“挠头”。

“尽管我们有良好的信用记录,但不同金融机构之间,需要提供不同的证明,有时一圈跑下来,商机早就没了。”于铁峰对“融资难”的“抱怨”,也很有拥趸。

多年职业生涯所见识到的案例,让辽宁省人民信用评级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晓峰,对银企双方的这些“怨言”都十分理解。“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单凭一个部门甚至几个部门的努力都很难做到。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既需要建设规模更大的信息平台,更需要社会各界的理解和协力支持。”

这样的愿望正在实现。

“我省正在推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平台建设,动员各界力量,构建‘线上+线下’的运行模式。在企业、金融机构、政府之间搭建桥梁,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合力,扶持企业发展。”记者了解到,面对信息不对称问题,省银行业协会已经开始行动。

利用大数据和科技手段,采集各类线下“软信息”,形成大数据集合后,就可以对不同需求的客户,提供多样化和定制化的产品选择,节约银行授信审查的人力和物力,降低了银行授信业务的操作成本和信用风险,使银行提供贷款利率优惠成为可能,让企业享受到更低的融资成本。

愿景美好,落地为要。

面对一个世界性、长期性难题,我省想要解决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无疑任重道远。

好在,东风已至,春天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