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并作吾观复,众人皆醉我独醒”

80岁陆游勉励65岁辛弃疾北伐

辽宁日报 2019年01月16日

本报记者 商 越

陆游画像。

辽宁省博物馆展出的《陆游自书诗卷》,其中提到“猩猩毛笔”一事。

用行草写《杂书》,恰当地展现了陆游“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豪放性格。

作为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一生写了一万多首诗,是我国存诗最多的诗人;同时,他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尤以行草功力最深。辽宁省博物馆古代书法展展出的《陆游自书诗卷》,就是陆游存世作品中的珍品,诗歌内容以田园生活为主,体现出其雄浑豪迈、清劲飘逸的书风。

陆游一生报国无门,29岁时遇秦桧,未能入仕,后在仕途上几经沉浮。79岁时,退隐山林遇到辛弃疾。80岁时,作诗勉励辛弃疾为国效命,收复中原。

史记

80岁陆游用7米长卷 写8首田园诗

辽宁省博物馆展出的《陆游自书诗卷》是纸本长卷,行草书。书心纵31厘米,横701厘米,连款识共95行,460余字。省博物馆学术研究部主任董宝厚告诉记者,《陆游自书诗卷》书于南宋嘉泰四年(1204年)一月三十日,当时陆游已经80岁高龄。

记者了解到,陆游在78岁时奉诏入京,主持编修国史。国史编撰完成后,嘉泰三年,陆游上书,要求回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老家退休养老。回到家乡后,他每天游览山林湖泊,与村中父老、园丁交往,下棋、写诗。全卷书写的8首诗,就是这一时期的创作。

细读这些诗句,从《记东村父老言》“行行适东村,父老可共语。披衣出迎客,芋栗旋烹煮”到《游近村》中“泥浅不侵双草屦,身闲常对一棋枰。茆檐蔬饭归来晚,已发城头长短更”,可以看出陆游走访乡村父老的悠然逸趣,以及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从《美睡》“老来胸次扫峥嵘,投枕神安气亦平。漫道布衾如铁冷,未妨鼻息自雷鸣”到《杂书》“万物并作吾观复,众人皆醉我独醒。走遍世间无著处,闭门锄菜伴园丁”,能感受到作者闲适的退休生活,透露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陆游生性豪放,喜欢交友,且热爱生活,善于从各种生活情景中发现诗材。凡一草一木一鱼一鸟,无不裁剪入诗。他描写田园生活的诗歌,也细腻优美,意蕴十足,《游山西村》一诗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更成千古名句。因诗歌在思想和艺术上的卓越成就,陆游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

在展品诗卷的末尾,陆游自题一段话:“近诗一卷,为七五郎书。嘉泰甲子岁正月甲午,用郭端卿所赠猩猩毛笔,时年八十矣。”从中可知,其所用毛笔为郭端卿所赠猩猩毛笔。董宝厚介绍,作者友人新赠的猩猩毛制成的笔,在当时非常珍稀考究。其毛的特点是柔软且长,看陆游试用新笔娴熟自如,以80岁高龄之老手驾驭圆融矫健之良笔,书写自己得意诗作,阔达豪迈、酣畅淋漓,自然能让笔墨抒发与诗作的意境达到高度相应。虽历经800余年,但如今墨色依然鲜活朗润,如亲睹其人风采。

“位卑未敢忘忧国”:

遭秦桧嫉恨压制,进士考第一被除名

陆游(1125年-1210年)出生于名门望族,祖父陆佃师从王安石,精通经学,官至尚书右丞,母亲唐氏是北宋宰相唐介的孙女。因为出生于两宋之交,成长在偏安的南宋,陆游从小饱尝宋金战争烽火和家庭颠沛流离之苦,逐渐形成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他幼承家学,家中藏书万卷,儿时便萌发了对诗文的兴趣,12岁即能作诗文,自言一生“六十年间万首诗”。

据《宋史》载,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29岁的陆游到临安(今杭州)参加锁厅考试(即现任官员及恩荫子弟参加的进士考试),宰相秦桧的孙子秦埙也同场考试。开考前,秦桧特地把主考官陈之茂请到府里,暗示孙子秦埙参加考试,希望取为第一。但是陈之茂阅卷后发现陆游的文章极好,文采飞扬、见解独到,而秦埙实在相形见绌,便将陆游取为第一,秦埙排在第二。秦桧大怒,降罪主考官。第二年,陆游参加礼部省试,据《宋史·陆游传》记载:“主司复置游前列,桧显黜之”,意思是说,主考官又将陆游排在前列,秦桧就明令主考官将陆游除名。

不过,秦桧的孙子秦埙也没有拿到状元。1154年三月,秦埙以锁厅试和省试第一的身份参加殿试,秦桧特意奏请由亲信汤思退、魏师逊担任主考。但是,殿试考试由皇帝主持。《宋史》记载,“帝读埙策,皆桧、熺语,于是擢孝祥为第一,降埙第三。”也就是说,秦埙的文章里基本上是秦桧和秦熺(秦桧养子)的语句,就提拔张孝祥(南宋著名词人)为第一名状元及第,降秦埙为第三名。从此,陆游遭秦桧嫉恨,仕途不畅。

1158年,秦桧病死3年后,34岁的陆游初入仕途,任福州宁德县主簿,不久,调入京师,任敕令所删定官(编纂整理行政命令的官职,为八品官)。1162年宋孝宗赵昚即位,起用主战派,任命陆游为枢密院编修官,并单独召见,称“游力学有闻,言论剀切”,赐进士出身,这才给陆游补了一个进士功名。

1163年,宋孝宗任用张浚为都督,主持北伐,意欲收复中原。但北伐失败,陆游也被主和派弹劾罢官。1170年,朝廷征召已赋闲4年的陆游,任为夔州(今重庆奉节)通判。

两年后,陆游应邀入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府,前往抗金前线南郑(今陕西汉中)。王炎委托陆游草拟驱逐金人、收复中原的战略计划,陆游作《平戎策》,提出“收复中原必须先取长安,取长安必须先取陇右”,但北伐计划遭到投降派的阻挠,王炎被召回京,幕府解散。短暂的军旅生涯梦想成空,悲愤的陆游写下《三山杜门作歌》:“画策虽工不见用,悲吒那复从军乐。”

中年入蜀地之后,陆游创作了大量气势磅礴的爱国名篇。他“位卑未敢忘忧国”,可报国之心却无处抛洒,无奈只能“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由于陆游的报国理想长期遭到冷酷现实的扼杀,因此他的诗歌在回荡着昂扬斗志的同时,又充满了壮志未酬的悲凉、沉郁的色彩。

“敢烦地主筑林塘”:

陆游勉励辛弃疾为国效命,早日收复中原

嘉泰三年(1203年)五月,79岁的陆游退休回到浙江山阴老家。此时刚刚上任为浙东安抚使兼绍兴知府的辛弃疾,立即慕名前来拜访。辛弃疾比陆游小15岁,他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目睹了金人的压榨和汉人的屈辱。两人此前不曾谋面,但他们都有一颗强烈的爱国心,志同道合的二人惺惺相惜,促膝长谈,共论国事。

陆游一生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当时住在破旧简陋的草堂里,生活非常清苦。豪爽、热心肠的辛弃疾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几次三番提出要帮他修建住所,都被陆游婉言谢绝。陆游在《草堂》诗中记载了好友辛弃疾的这番美意:“幸有湖边旧草堂,敢烦地主筑林塘?”陆游自注:“辛幼安每欲为筑舍,予辞之,遂止。”

1204年,辛弃疾奉召入京前来辞行,80岁的陆游作《送辛幼安殿撰造朝》诗送别:“古来立事戒轻发,往往谗夫出乘罅。深仇积愤在逆胡,不用追思灞亭夜。”勉励辛弃疾为国效命、谨慎用兵,协助韩侂胄早日收复中原。后来,辛弃疾受命进兵,戍守江防要地——京口。

据《宋史》记载,韩侂胄用人失察,宋军中出了内奸——四川宣抚副使吴曦勾结金国,按兵不动,图谋割据。陆游写信多次催促进军,吴曦也不理睬。1207年,韩侂胄被投降派、礼部侍郎史弥远等人设计诛杀,在金人的要求下,他的首级用匣子装盛,被送往金国。金国以此要挟南宋。后来宋金签订《嘉定和议》,这就是所谓“函首安边”,至此北伐彻底失败。就在这一年,辛弃疾满怀忧愤离开人世,享年68岁。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1210年,86岁的陆游也追随他的友人而去,临终时还念念不忘祖国统一,留下遗诗《示儿》,叮嘱子孙:“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窗底自用十年功”:

豪迈书风源自勤修苦练,书法成抒发壮志良药

辽宁省博物馆学术研究部主任董宝厚介绍说,陆游早年学习颜真卿书法,对欧阳询、褚遂良、张旭、怀素等唐代书法家也有继承。此外,他对杨凝式和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亦多有取法。他曾自称:“草书学张颠,行书学杨风(杨凝式)。”

陆游迄今传世墨迹13件,依据这些传世书迹可知,中年入蜀地前,陆游长于楷书;入蜀地后,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宦游数年的积淀,他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诗风和书风都为之大变,风格日臻豪迈浑厚,此时书法转向行草。

清代文学家赵翼评价,“放翁于草书,工力几于出神入化。”陆游草书横绝一时。他自己也在许多诗句中,描写草书创作中各种奇崛的体验。如在《草书歌》中写道:“今朝醉眼烂岩电,提笔四顾天地窄。忽然挥扫不自知,风云入怀天借力。神龙战野昏雾腥,奇鬼摧山太阴黑。此时驱尽胸中愁,槌床大叫狂堕帻。”诗歌和书法,成为他抒发胸中壮志、宣泄心中愁绪的良药。

“陆游80岁时所写的《自书诗卷》,是他存世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件。”董宝厚认为,其用笔老到随性,挥洒自如,给人以清劲飘逸的美感。同时,此卷注意点画、结体和章法上的对比节奏变化,善于行草相参、纵敛互用,且墨色浓淡、字体大小疏密,尽显错落交替、跌宕起伏。

当然,这看似随意挥洒的笔触,实则源自陆游的长期积累和勤奋修炼。陆游认为当时学习书法者勤奋刻苦的少,用的功夫不够,曾经作诗自述:“灯下书成铁砚穿。”在《草书歌》中,他用夸张的笔触写道:“徂徕松尽玉池墨,云梦泽干蟾滴水。心空万象提寸毫,睥睨醉僧(指怀素)窥长史。”尽管语意夸张,但是透露出,他卓绝的书法成就是经过勤学苦练才取得的。

“龙跃凤翥,鹏搏鲲运”:

后世名人题跋赞叹,清代成皇家藏品流传

《陆游自书诗卷》卷首有明代书法家程南云篆书“放翁遗墨”四字。作品后面有大量篇幅的题跋,总计千余言,从中可见该作被后世重视的程度。从题跋中得知,这件珍品在元代至治、泰定年间,也就是问世100多年后,曾一度在镇江流传,当时的镇江人郭畀、俞庸及四川眉山人程郇在镇江见到这幅珍迹后,仰慕陆游的诗名,先后为之题跋。

元代鉴藏家郭畀首先题跋,其后元朝推官俞庸跋文最长,文中赞叹陆游此书“龙跃凤翥,鹏搏鲲运,对之精爽飞越,诚见所未见也”。

董宝厚告诉记者,此卷元初为高秋泉之父随军南征时所得,收在高秋泉家中。元末至正初年,镇江杨时中从高秋泉手中购得,后传其侄杨敏,后来又被明代书画大师沈周所得。清初,此卷经孙承泽、王掞、许安国递藏,之后进入皇宫。

卷中还留下大量鉴藏印记,从印鉴可知,至少在乾隆时期,此卷书法便成为清朝皇宫藏品。值得一提的是,卷中还有陆游自己钤盖的“山阴始封”和“放翁”二印,显示出作者对此作品的格外用心。

《陆游自书诗卷》数百年间身世堪称曲折。溥仪在逊位前,以赏溥杰为名,将此诗卷连同其他一些书画,经天津运往长春伪皇宫。抗日战争胜利后,溥仪携其逃至吉林省临江市被解放军截获,由东北人民银行转交东北文物管理委员会,其后,归东北博物馆即今辽宁省博物馆收藏。

(本文图片由省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