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渺小

辽宁日报 2019年01月11日

洪兆惠

《大江大河》这部书写改革开放40周年辉煌成就的电视剧,有现实感,看了亲切。它的现实感和亲和力来自于宋运辉、雷东宝、杨巡这三个小人物,说他们是小人物,因为他们的起点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他们的命运起起伏伏,个体的变化轨迹与历史节点同步对位。对这种以小见大的创作模式,导演阐述、评论解析,已经说得非常清晰。我关注这部电视剧,也是因为欣赏这三个人物,哪个都喜欢。喜欢他们,不仅因为他们很“小”,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身上都有一股极致劲儿。宋运辉一根筋,撞到南墙也不回头。为了上大学,他堵在镇“革委会”门前一遍又一遍背诵社论,书呆子身上的狠劲儿全然裸露。我一直担心他后面会变,变得妥协圆滑或者灰心消沉,好在到了第一部结尾,他还是他,原则、理性、坚守,这正是《大江大河》让人感到温暖的地方,也是它黏结观众的重要元素。雷东宝霸道里的傻劲儿,杨巡百折不回的执着,和宋运辉的一根筋一样好看,他们极致的生活态度,也是现实生活中的稀缺之物。

《大江大河》应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而生,毫无疑问,它是一部主旋律作品。它的成功,给我一直提倡的主旋律艺术要回归渺小以支持。在主旋律作品的创作中,创作者求高求大,过于追求史诗气质和宏大叙事,似乎只有大题材、大主题、大气磅礴的叙事,才配得上“主旋律”的称谓。从某些作品的名字就可看到这种倾向,表现陕西“冷娃”抗战的叫《中华士兵》等,就连《大江大河》也用两个“大”来提示它的“以小见大”。创作者求高求大的心理,导致一些作品违背艺术本性。艺术本来是关于人和生命的叙事,书写人的内在状态和精神轨迹是它要做的事情,可求高求大的创作者却把历史叙事作为艺术目的,所以他们的作品往往见事不见人,见物不见灵魂,见史不见命运。在戏剧中,问题似乎更明显,人物“高大上”,台词高调空洞。因此,在主旋律艺术的创作中,有必要提倡回归渺小。创作者的姿态放低一点儿,心思放在小人物、草根一类上。拿出胆量,把小人物真正作为主人公,全力书写他们的生命,而不是借他们来说别的事。

回归渺小的真正含义,是回归生命个体。提倡艺术回归个体,意味着艺术要遵从生命的多样性。现实生活中,每个生命都独一无二,艺术就是要在这独特的个体中,发现生命力量。即便是写英雄模范人物的主旋律作品,也应该关注英雄模范作为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关注他的内在状态。关注了个体,关注了内在,就会让英雄模范人物落在地上,让他们在舞台、荧屏和观众的心中活起来,从而避免把英雄模范人物悬空,抽象成为符号、象征和标签。

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新创作的《工匠世家》,剧中最成功的人物是那个叫“二两半”的老工匠。他一生没有得过什么奖,和劳模也不沾边,嗜酒爱钱,说怪话,好抗上,不服管,是全厂有名的“噘嘴骡子”,可他技术过硬,一辈子靠手艺吃饭。就这么一个小人物,在军工生产中为一个精密零件,在谁也干不了的情况下,他凭一根手指的感觉做出这个零件,而他的手指却废了。在我看来,《工匠世家》因这个人物才在观众中获得美学回应,而不是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