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丹守护村民健康二十年

辽宁日报 2019年01月10日

本报记者 丛焕宇

一件洗得泛黄却干净的白大褂、一辆轮胎纹路都磨平的自行车、一个装有常用医疗设备和急救药品的药箱,这是乡村医生杨晓丹山村行医的全部家当。从医20年来,杨晓丹无惧风霜雨雪,道路艰险,不分昼夜奔走在桓仁满族自治县古城镇洼泥甸村的大山之间,成了守护这里2000多名村民生命健康的白衣天使。

杨晓丹是洼泥甸村卫生室的一名普通乡村医生。20年前,医学院校毕业的她,本来有机会像其他同学那样选择到大城市里工作,可她却自愿到缺医少药的大山深处当一名乡村医生。很多人劝她别犯傻,别意气用事,可杨晓丹有自己的考虑,在哪工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哪里真正需要医生,桓仁大山深处的父老乡亲需要乡村医生的坚守。

洼泥甸村的村民有个头疼脑热,第一时间都会想到找杨晓丹大夫。因村民居住非常分散,村隔村、组隔组,户户绕山走,所以,几乎每一天,杨晓丹都要骑着自行车奔走在山间小路上。20年来,杨晓丹已记不清骑坏了多少辆自行车。泥泞的山间小道无法骑车,她就得扛着自行车走。冰雪天山间北风如刀,路面崎岖不平,杨晓丹的手常常被冻僵,脚肿得穿鞋都困难,自行车到不了的地方,她就用脚步丈量。因为她心里清楚,患者的生命健康由不得她掉眼泪,更不能打退堂鼓。

20年间,洼泥甸村的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杨晓丹的足迹、汗水和泪水。杨晓丹的手里有一个账本,记录着自己的行医经历。一同记录下来的还有这些年来村民赊欠药费的账目。“这个账本有十来年了,都是家里孩子发烧、老人生病时欠下的钱。有些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卫生室就帮着垫付了,也没好意思跟患者家里要钱,一直到现在。”杨晓丹说。

在杨晓丹的诊室,摞着十余本手写的健康档案,谁家的顶梁柱外出打工去了,谁家的老人患什么疾病,常用什么药,谁家的孩子有哪种症状,需要跟踪诊治,都记得一清二楚。她还主动定期到几位身体状况不好的患者家中免费为他们检查身体,并根据他们各自不同的病情、不同的季节,提出合理的健康建议。每次出诊,她总是尽可能地多背上一些药品,顺道或绕道送给村民。

乡村卫生室医疗条件艰苦,收入微薄,但乡间行医20年来,杨晓丹发现,不仅村民离不开她,她也越来越离不开村民了。“三天两头看不到患者,心里就特别不放心。”杨晓丹说,“在哪里工作不重要,重要的是哪里需要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