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让“水田村”村民腰包鼓起来

辽宁日报 2019年01月02日

本报记者 狄文君

忙完秋收忙备耕。

2018年12月29日,记者来到铁岭县新台子镇西三家子村,只见村路上不时有拖拉机往来穿梭。“现在,我们正在往育苗大棚里拉苗床土,明年3月就要开始水稻育苗了。”铁岭县万鑫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聂明告诉记者。

西三家子村历史上就是个有名的“水田村”,全村237.33公顷耕地全部种植水稻。按说种植水稻稳产、价高,可过去一家一块的分散耕种模式没能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

变化,源于土地流转。

党的十八大后,“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让一直在外打拼的聂明心动了。2012年年底,他回到家乡成立了万鑫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并主动让利家乡父老,每公顷拿出1.2万元流转金,而且是上打租,比村民原来外包土地要多一倍。在镇、村领导的支持下,西三家子村当年便在辽北率先实现了整村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后,合作社开始修田间道路,累计建了88栋工厂化育苗大棚,购置120台套新型农机具,各项总投入达到2000多万元。从育苗、插秧到收割全程机械化,请科研机构测土、按配方为水稻配制“营养餐”,引进太阳能杀虫灯、飞蛾诱捕器,田间管理采取视频监控……一系列新型耕种管理方式让村民大开眼界。此外,合作社还新修了田间作业路,取消小池埂,增加土地作业面积十多公顷,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土地流转让“水田村”再现蛙声一片。过去,一家一块地,水稻品种、技术、防病虫害措施无法统一。“家家打农药,导致青蛙都很少见了。”西三家子村党支部书记贾玉尧说,“如今,机械化统一施用复合肥,采用生物防虫害技术,生态环境好了,土壤肥力上来了,我们的‘嘉强牌’绿色大米开始畅销市场。”

过去,村民出去打工,可又牵挂家里的地,结果两头不安心。土地流转后,村里90%以上的劳动力外出打工,余下的大多在合作社里当上了拿工资、有分红的“职业”农民。目前,西三家子村人均年收入已由土地流转前的不足1万元增加到近3万元,2/3的农户在镇里或市里买了楼,过上了冬季住楼房、夏季赏稻浪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