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好道地药、做好深加工、打好营销牌,让“山中宝”变成“家中宝”——

辽药,“成名”路上还需内外兼修

辽宁日报 2018年12月21日

本报记者 孔爱群 孙大卫

王清泉种的柱参品质、品相都“地道”。 本报记者 孔爱群 摄

辽药有六宝,知之者不多。大多数人只知人参、鹿茸、蛤蟆油,不知辽五味、辽细辛、龙胆草。

如何提高以“辽药六宝”为代表的辽宁道地中药材知名度?

我们发现,以人参优良品种柱参为代表的名贵中药材,正在努力保持其独有品质,以“地道”维护享誉海内外的名声;而以辽五味为代表的普通中药材,则在品质以外,注重追求科技含量,通过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内涵”。

我们注意到,我省中药企业已经普遍意识到大健康产业的市场潜力,在研发中药制剂之外,开始涉足大众关注度高的保健产品,并借力各种渠道,提升市场知名度。

提“颜值”,增“内涵”,需巧借力,内外兼修的“辽药六宝”正努力迈向“成名”路。

“柱参不到不开行”,早在100年前的东北人参市场,柱参就享有这样的地位。如今,柱参的地位仍可从旺盛的市场需求和贵比黄金的价格上窥见一斑。

冬季是普通农民的清闲季,但对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振江镇石柱子村的柱参传人王清泉来说却是繁忙季。每天都有客户找上门买他种的柱参,每支参都要小心包装,再发往全国各地。

12月3日,一位浙江商户刚订购了20支柱参,“他买的算中档参,现在中高档参销量都看好。”王清泉告诉记者,依据品质、品相,柱参分三档,高档参20年以上,每支万元左右;中档参18年,每支两三千元;低档参12年以上,一般三四百元。每支干参只有10克左右,算起来上等参比黄金还要贵。

王清泉告诉记者,“我打小就跟父亲种柱参,几十年过去了,家里的参地从父辈时的两三亩发展到现在的近200亩。”16年前,王清泉从父亲手里接过参地后,几乎每年都会新增参地,成了当地的“柱参王”,即便这样,他家的柱参还是供不应求。

柱参为何如此受青睐?

柱参,全称石柱子参,有400多年历史,因独产于石柱子村而得名,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土壤地貌造就了其独特品质。“一般人看不出来,就连内行也常看走眼。”王清泉说,柱参对土壤、水分、气候、光照及栽培管理技术等要求极严,非石柱子之山、之水、之气、之特殊栽培而不可得。既不施肥也不用药,生长极缓慢,12年以上才出圃,所以极其珍贵。

凭其独有的品质,柱参享誉国内外。而“辽药六宝”要成名,仅靠品质还不够。“要发展深加工,延伸产业链,研制中药制剂、中药保健产品提高附加值,打响知名度。”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医药处相关负责人认为,道地中药材要做强,得开发有科技含量的大健康产品。“要会营销、懂包装,借力打响市场知名度。”这也是众多业内人士普遍认同的“成名”之路。

道地中药材要“地道”

道地中药材贵在“地道”,这个“地道”就是独一无二的品质。

11月27日,记者随养鹿大户张树辉去鹿场时,发现梅花鹿确实如他所述,“颜色没有夏天时好看,随着季节变成了大山一样的灰褐色,身上的花斑也不似橘黄色时那般清晰明艳。”

张树辉是西丰县安民镇育才村人,19岁开始养鹿,20年后的今天,成为县里最大的养殖户。800多头梅花鹿,年产鹿茸3吨左右,产值1500多万元。他告诉记者,鹿茸分两种,即二杠和三叉,生长天数不同,价格也不同。二杠每公斤8000多元,三叉每公斤5000多元。西丰鹿茸世界闻名,他家产的鹿茸除了药企固定订单,其余都被常年上门收购的客户买走,市场好,不愁卖。

西丰县属北温带季风气候,自古以来就是梅花鹿生长的最佳天然场所,人工驯养梅花鹿有300多年历史,清太祖努尔哈赤将此地封为“盛京围场”。“目前,全县鹿饲养量3.5万只,年产成品茸80多吨,从事鹿饲养、加工、销售人员达4万多人。”西丰县鹿业发展局局长张青林介绍,西丰梅花鹿从野生东北梅花鹿亚种经驯养、繁育、选育而来,其鹿茸总氨基酸含量超过50%,8项指标达到国际领先,品质、名气享誉世界。

为保证梅花鹿的营养和鹿茸的品质,张树辉给鹿喂食苜蓿,还有黄豆、豆浆,现在每只梅花鹿都有“身份证”,一只鹿一个标识,鹿茸产自哪头鹿、鹿的种源都可追溯。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辽宁西部山区养鹿,东部山区种参,凭借的都是独特的自然环境,人工管理也趋于自然。

王清泉的柱参受市场青睐,是因为始终坚守祖传种植方法,求质不求量,无论市场如何紧俏,也不过多扩大种植面积,他的柱参园被政府确定为“柱参示范基地”。桓仁满族自治县一般生长期在15年以上的野山参、林下参,在种植上也同样遵循自然之法。而蛤蟆油,更是产于自然生长的林蛙,“除了在山林中投放蛙苗,营造适合林蛙生长的生态环境之外,基本不用人工干预。”抚顺青松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森这样强调。

人参、鹿茸、蛤蟆油这些名贵道地中药材,只要够“地道”,保证其独有的原生态品质,就能抢占高端市场。而辽五味、辽细辛和龙胆草等则不然,在保品质之外,还要通过深加工提升“内涵”。“研制出贴有辽宁标签的中药制剂和中药保健品、食品,不仅能提高附加值,打响知名度,还能延伸产业链条,促进我省中药材产业的健康发展。”辽宁省中医药产业协会会长张建军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省盛产道地中药材的各县市,中药加工产业正蓬勃兴起,一些企业已从简单加工中药饮片,转向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精深加工。中药企业经营者普遍认识到,大健康产业的市场前景好,开始涉足各类中药保健产品、食品,开拓更大的市场。

延伸产业链条增“内涵”

如果说独特的品质是道地中药材的“颜值”,那么深加工则是“内涵”,是“成名”的关键。

辽五味,有益气生津、补肾宁心之功效。东北三省的辽五味,辽宁产量最高,多在山区种植。

11月中旬,宽甸县石湖沟乡石湖村,种植大户林盛军的近3公顷辽五味已是一排排枯藤。从2000年开始种植辽五味,他以自己的专业技术和精心管理,实现了年年高产,年年盈利,去年还新建了自家的库房和烘干房。

“辽五味属落叶木质藤本,3年结果,亩产1000公斤。过去辽五味价格有过低谷,去年开始回头,今年干品市场价每公斤100元。”林盛军透露,价格低时很多人放弃种植,但他一直坚持,因为他种的辽五味产量高,没赔过钱。

种药材重在质量,管理必须跟上。“种辽五味要透风、透光,保证1.5米的垄间距,要施生物菌肥,春天还要对土地进行消毒杀菌,一年光剪枝就得5茬。”林盛军说,没有耐心、细心,不能吃苦,干不了这一行。

药材好,药才好。以道地辽五味为原料,丹东药业集团生产了“辽五味颗粒”。

丹东药业集团总经理张凌巍表示,辽宁道地中药材原料充足,其良好品质保证了药剂产品的疗效,深受认可。丹东药业年产值2亿多元,具有中药饮片、颗粒剂、片剂等10个剂型近百个品种的生产能力,生产技术先进,设备齐全,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占四成以上。“但药品的销售渠道以医院、药房为主,行业外很少知道。要提高道地中药材的知名度,必须研发适合大众消费的中药保健品、食品。”张凌巍说。

抚顺青松药业有限公司用辽五味研发了保健产品“丽人胶囊”,还生产了两味药“萃仙丸”和“辽五味胶囊”。“我们在中药材提取方面,填补了辽五味提取领域的一些技术空白。”林森介绍说,“萃仙丸”加入了人参、鹿茸,价格昂贵,一小袋20粒,要20多元,一天的用量就要100多元,附加值大大提高。

林森认为药企的作用不仅在于此,更重要的是在质量上把关,从种植、加工到产品检验,带动道地中药材全产业链的规范、健康发展。

我省辽五味、辽细辛、龙胆草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这些道地中药材多以中药饮片的形式销往我国南方或其他国家,少有深加工。近年来,我省积极培育中药龙头企业,发挥其在中药产业智能化水平和精深加工能力建设方面的示范作用,提高科技含量,做强中药产业。张建军表示,“相关研究虽起步较晚,但产品正推陈出新。”

在西丰县的辽宁鹿滋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记者见到了黑参。“黑参采用传统炮制方法九蒸九曝技术发酵而成,不仅保持了人参原有的营养价值,还增加了参中的有效皂苷成分,去除了人参的燥性,一年四季均可食用。”公司总经理刘刚告诉记者,黑参是用当地5年生林下鲜参,在蒸参设备中进行蒸煮后晾干,反复9次,发酵62天生成的稀有人参皂苷,含量是红参的5倍至20倍。

“自去年11月产品上市后,销量很好,仅10个月就卖了1000多万元。”刘刚表示,以现在的生产能力,做到3亿元产值没问题。为此,他们还专门成立了辽宁中书堂黑参有限公司,目前,除了整支黑参,公司还生产了食用方便的黑参茶、黑参粉。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中药企业多适合涉足大健康领域的产品。辽宁光太药业有限公司研发的“玉竹膏”获国家专利,即将上市。“公司以前主要生产中药饮片,附加值也就20%,但加入科技含量的玉竹膏价值增加了几倍,开袋即食,一定会受市场欢迎。”总经理王雁铭对这款产品充满信心和期待。

我省以“辽药六宝”为代表的道地中药材精深加工之路正越走越宽,但中药产业总体规模小,技术创新能力弱,产品研发、精深加工、市场服务等全产业链建设尚需推进。

中国农科院特产研究所研究员张亚玉认为,辽宁中药产业要做强,除了靠科研力量增“内涵”,还要学会开拓市场。

打市场得会“借力”

“东阿阿胶”无人不晓,但“鹿皮胶”却鲜为人知。

记者在西丰县采访时,发现酒店收费食品中有一袋“福鹿寿”鹿胶糕,生产厂家为铁岭春天药业有限公司,但包装袋上却打着“东阿阿胶”的品牌。原来,西丰县与东阿阿胶集团开展了鹿产品加工合作,春天药业由东阿阿胶投资建设,目前已开发了鹿胶糕、鹿筋膏等多款鹿产品。

“县里规划建设了8平方公里的生命健康产业园,基础设施实现‘九通一平’,成为全国最大的鹿产品加工基地,吸引了国内著名企业的目光。”张青林说,除东阿阿胶,贵州茅台集团投资10亿元,利用西丰鹿业资源,在园区建设了保健酒及保健品加工项目,县里还与北京同仁堂、鹤年堂等一批知名企业积极寻求鹿产业方面的相关合作。

“借力国内知名企业的成熟技术和品牌知名度,有利于西丰相关鹿产品快速打开市场,提高知名度。”张青林说,目前,生命健康产业园已有加工企业80多家,18家享有自营进出口权,集群效应开始显现,西丰业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鹿产品集聚区。

辽宁道地中药材要闯出名堂,需多方借力,开拓市场。丹东制药集团的柱参、柱参粉等产品,通过北京一家营销团队,卖出的价钱要比自己销售高出很多。“我们的道地中药材很好,但宣传、策划不到位,缺少专业的营销团队。”张凌巍觉得,不善于包装、不会营销,影响了辽宁道地中药材的市场知名度。

“中药材销售主要有6个渠道:出口、国内各大药厂、各中药连锁店、互联网、药材市场和作为土特产、旅游产品销售。”林森认为,中药产业和健康产业应紧密结合,要充分利用保健、养生和旅游产业扩大宣传,不能守株待兔,坐等客来。“青松药业把蛤蟆油加工成蛤蟆油胶囊,不仅方便食用,还由男性产品变成了女性产品,消费群体又扩大了一倍。”

道地中药材开拓市场,还要借力互联网。张建军说,一些企业充分利用网络渠道,通过直播销售中药材,能让外地客户直接看到人参出土时的状态,也不失为一种营销方式的创新。辽宁山参谷健康产业有限公司自己建设的网络平台12月末上线运营,“电子商务不仅是宣传媒介,还会带来更多客户资源,省掉中间销售环节,买卖双方都得益。”公司负责人说。

我省正着手推动中药材集约加工与集中仓储,配套建设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及现代物流配送系统,初步形成中药材种植养殖、初加工、包装、仓储、运输和销售一体化的现代物流体系。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医药处相关负责人认为,这是为道地中药材开拓市场“奠基”。

对于如何做好辽宁道地中药材,提高知名度,采访中,几位业内专家开出“药方”:企业要与科研院所合作,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疗效明显、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中药制剂产品,对疗效确切和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中成药大品种进行扩能及二次开发。同时,要创新思维,开发中药保健品、功能食品、药用化妆品等大众消费高、关注度高的产品。

以品牌产品打开市场大门,辽宁道地中药产业有望香飘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