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的干劲 坚定了我们致富信心

辽宁日报 2018年12月21日

本报记者  高华庚

自从来了“第一书记”,锦州市义县七里河镇西后台村的贫困百姓才真正找到了自强的路子,坚定了自强的信心。锦州市民政局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科科长李众自今年3月担任西后台村“第一书记”以来,协调多部门帮助村里修了路,还发展了头发制品加工产业唤醒贫困户“自强因子”,实现脱贫致富,并实现村集体财产破零。

“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村里老人多,集体零收入。”今年3月,李众来到西后台村时,面对的正是这样一种状况。为了切实解决突出问题,他走遍了西后台村的院坝、田埂,积极扶持村集体经济,想方设法增加村民收入。

要想富先修路,为了解决村里“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村路问题,李众和工作队的其他成员一道,在相关部门跑了一趟又一趟,终于得到了支持,修建村路2公里。同时,李众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实地调研后发现,让一个集体经济薄弱的贫困村上大型投资项目任重而道远,不如在剩余劳动力上想办法,利用极少的投资迅速获得收入才是解决贫困户脱贫的有效办法。于是他多方询问,四处查找,终于有了解决办法。他为西后台村引进头发制品加工技术,建立了加工车间,并逐步开始推广,现在不光本村的妇女参加进来,很多邻村的妇女也加入其中,共同致富。

在村里工作的日日夜夜,无论是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入户走访,甚至是在村里随处走走,遇见村民时李众总是很热情地打招呼,村民有问题,有难处也非常愿意与他进行沟通和倾诉,对村民反映的各种问题,他在第一时间积极主动帮助咨询政策,答疑解难。贫困户宋学杰干活时不慎被机器打断了右腿,宋学杰的儿子在打工路上遭遇车祸,身体多处骨折,面对肇事司机逃逸、家庭贫困、父亲残疾等实际困难,李众和村“两委”班子一起,积极发动村民为其捐款,并带头捐款500元,使父子俩对未来的生活再次充满了信心。

与此同时,李众还帮助西后台村重新唤醒基层组织的活力。从进村第一天起,李众就以身作则,带头搞好基层组织建设。针对村里党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外出打工不在本村居住、不能按时参加组织活动等特点。李众与村“两委”班子共同商讨解决办法,实行了村干部、党员例会制,学习国家的方针政策、各种法律法规、科技致富知识。利用上党课的时间,组织党员收看农村党员干部带头致富纪录片,培养党员致富能手,带领群众共同致富。通过抓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逐步使村党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李众带领村民收获种植的中药材。本报特约记者  李铁成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