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穷得叮当响 今朝家家住楼房

——辽阳县前杜村党委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纪实
辽宁日报 2018年12月21日

范广宇 本报记者 严佩鑫

宽敞的村部、林立的高楼、文明的村风、富裕的村民、独具特色的设施农业、发展势头强劲的村集体经济……12月20日,置身辽阳县刘二堡镇前杜村,一幅幅生动的小康社会生动画卷尽展眼前。其实,这一切不仅得益于辽阳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更离不开党支部规范化建设的生动实践。

多年来,前杜村党委在筑牢基层党支部这一战斗堡垒的同时,不断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带领前杜村从穷变富,从富变强,使一个有着1700人口的村庄成长为一个实现了农业产业化、工业集团化、三产多元化、环境生态化、生活城市化的新农村。

前杜村党委下设6个党支部,其中,村党支部1个、企业党支部5个,拥有党员110名。为提高党员的素质,前杜村党委始终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党员学习活动,践行“两学一做”,落实“五包五促”及精准扶贫等工作。此外,前杜村党委每年还要组织全体党员、村民代表、入党积极分子到外地参观学习两次,重点学习先进的新农村发展和建设经验,武装头脑,开阔眼界。

支部是堡垒,党员是旗帜。在整村拆迁工作中,前杜村党委坚持抓班子带队伍,着力改变村容村貌,由班子成员牵头,组成党员拆迁工作队。党员带头搬迁,党员带头上楼。从而,使拆迁工作顺利进行,772户居民全部搬出旧村入住新村。

1998年,辽阳市轧钢厂与前杜村结成共建对子。“村企共建”、工业反哺农业为前杜村打开了更大的发展空间。2012年,前杜村党委团结村内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联合组建成了辽宁前杜实业发展集团,集团每年拿出1000多万元共建资金用于村里建设,全村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村民福利保障得到全面提高,以工补农促进了农业现代化,以企业带村庄实现了就地城镇化,走出一条“两化”互动的发展道路。

为适应村经济发展需要,前杜村党委探索出跨村“双流转”模式。前杜村把农民的土地流转到亚新生产合作社,再把合作社的土地流转给农民,辐射带动邻村及乡镇,产业规模超过667公顷,建起连片的设施农业示范区。同时,还在拥有352名党员的合作社中成立了党支部。为推动设施农业发展,前杜村成立了亚新农业设备生产有限公司,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钢结构可移动日光温室大棚骨架。前杜村先后投资1000万元修建了1万平方米冷储库,增加了深加工项目,增添精品包装、饮品制造、干品制作3条生产线;与沈阳农业大学、辽宁农业科学院、熊岳农学院等多家科研院校合作,组建了占地5000平方米、年培育各种蔬菜种苗100万株的育苗组培中心。目前,前杜村每个百米棚的草莓产量在7500公斤左右,产值6万至7万元。未来3年,前杜村大棚草莓将再增加133公顷,力争达3333公顷规模,真正实现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模式。

2015年,前杜村被辽阳市确定为首批草莓特色小镇,项目建设于2016年开始实施。几年来,前杜村结合新农村建设,在前杜物流区内修建了商业街、电商服务中心,在草莓文化旅游区内改建了休闲文化广场,新建休闲仿古凉亭、钓鱼台、观景台、吊桥、廊道、音乐喷泉等旅游娱乐设施。目前,草莓客厅建设即将竣工,预计年底投入使用;迁建村小学选址规划设计也已经完成;预计2020年,草莓小镇所有项目将全部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