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下的援疆故事

辽宁日报 2018年12月20日

本报记者  吕  丽

“倾听别人的故事”是记者的职业特点,21年的从业经历里,援疆的故事还是第一次听到。

初冬,在大连市对口支援的新疆八师石河子市,赴团场、进棉厂、去机场、到学校、入街道,天山脚下、大漠边缘,一张张鲜活的面孔,一个个或新鲜或感动或激情燃烧的大连援疆故事缓缓展开——产业援疆让经济活起来,民生援疆让日子美起来,文化援疆让血脉连起来……“牢记援疆工作的初心,找准援疆工作的重心,增强援疆工作的用心”具化为一个个生动立体又感人至深的事例,而在每一个故事里都能体会到大连援疆人的用心、用力、用情。

至今仍忘不了迪丽努尔·库尔班那双泛着兴奋光芒的大眼睛。32岁的她虽然已经是3个孩子的母亲了,却还有机会去圆大学梦。这个机会是今年大连援疆队与大连保税区“支持少数民族群众学习国家通用语言奖学金制度”这个创新性的民族团结援疆项目创造的。而她深藏的大学梦是援疆干部苏志来发现的。

苏志来挂职迪丽努尔居住地——八师石河子总场副场长。苏志来说,“在新疆,解决少数民族群众学习国家通用语言一直是个现实难题,也是国家对口援疆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迪丽努尔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又非常愿意在民族沟通交流上做事情,圆了她的大学梦,会带动很多人。”

每一批的援疆人都会背诵一首诗,见面的第一天,就听大连援疆工作队总领队、八师石河子市党委常委、副师长刘新铭朗诵过:“谁言大漠不荒凉,地窝房,没门窗;一日三餐,玉米间高粱……最难夜夜梦家乡,想爹娘,泪汪汪,遥向天山,默默祝安康。既是此身许塞外,宜红柳,似白杨。”这是当年热血兵团战士响应祖国号召、扎根边疆奋斗青春的真实写照,而“既是此身许塞外,宜红柳,似白杨”同样映照在援疆大连人的奉献之路上。

乘飞机进出新疆,有大约两小时一直飞行在雪山之上。大雪无痕,援疆故事却有迹可循。阳光的照耀下,绵延的雪山仿佛给千里谱长歌的大连援疆人做了最真实的背景:心中有国,山一样的巍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