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英

援疆8年归期仍未定

辽宁日报 2018年12月20日

本报记者  吕  丽

大连援疆,李世英是全程的见证者和亲身参与者,没有之一。

他于2011年年初随大连市第一批援疆工作队对口支援新疆八师石河子市,至今已是第八个年头。正常一年半的人才援疆时限,李世英已把它延长了4倍还多,而且“归期仍未定”。

援疆前,李世英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抱着“为新疆发展做点儿贡献”的初心,他报名援疆,挂职新疆天业集团总工程师,这一年他46岁。

刚到天业集团时,正值企业转型期,天业急寻产业创新之路。李世英进行深入调研和论证,提出了煤化工的发展建议,将目标锁定在电石炉尾气高浓度CO变换技术,并开始带领团队主攻第一个转型前沿项目——5万吨乙二醇项目,这项技术当时在全国、全球都没有经验可循。

依托大连化物所的技术支持,李世英与团队反复试验总结,终于摸索出最佳生产方案,用时一年半,便成功打通该技术的全工艺流程,帮助天业集团完成了世界首套电石炉深度净化制乙二醇项目。

2012年6月30日,人才援疆期限已到,因为此时5万吨乙二醇项目还没有投产,李世英主动申请延长援疆时限,继续留在天业集团工作。

2012年至2014年,天业集团的25万吨乙二醇和20万吨1-4丁二醇相继顺利投产。再后来,合作开发的聚氯乙烯无汞催化剂取得很大进展,乙二醇国产催化剂也完成了定型工作。八师石河子市领导、天业集团董事长深情挽留,李世英的援疆期一次次在延长,肩头的担子也越来越重,目前挂职担任天业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

8年时间里,李世英带领团队攻破世界性技术难题,助推企业走转型创新之路,先后促成天业集团和大连大重集团、沈阳沈鼓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合作金额达到20多亿元,有力促进了三地企业的共赢发展。

今年,李世英又主动担任起百万吨乙醇及其下游系列产品开发的项目负责人,把大连化物所的最新技术持续引入天业。11月13日,天业集团与大连化物所签署煤制乙醇专利技术实施许可合同,标志着我国煤制乙醇技术首次实现百万吨级工业化,并为煤基乙醇的下游产品开发提供了工业支撑。

“在爱人和孩子需要的时候,我常常不在身边,而每次选择留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都给了我巨大的动力。唉,等我退休后补偿吧。”说到对家人,李世英内心满含愧疚。

李世英先后荣获“辽宁援疆先进个人”、新疆兵团“优秀援疆干部人才”、新疆兵团60周年大庆“最美兵团人”等称号。

李世英(中)与团队成员研究产品解决方案。 本报记者  吕  丽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