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三位辽宁音乐人

创作出新时代的“咱们工人有力量”

辽宁日报 2018年12月20日

本报记者 高 爽

词作家邬大为在丹东凤城大梨树村即兴创作中。

省音协组织词曲作家到兴城乡镇企业参观学习。

省音协组织词曲作家在金普新区采风(左一:作曲家潘兆和,右三:作曲家马登第)

本版照片由汪敏提供

▶辽宁音乐发展的主要成就体现在音乐创作上

▶带有工业文化印迹的歌曲是辽宁歌曲创作的重要特色

▶紧扣时代脉搏、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始终是创作者应有的大情怀

11月28日下午,辽宁省音乐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汪敏在沈阳音乐学院图书馆为在校大学生做了一场讲座,主题为《辽宁歌曲创作中蕴含的工业精神》。

讲座是汪敏精心准备的,她试图梳理出一条辽宁歌曲创作的时代脉络,让这些未来的辽宁音乐人从中汲取营养。但讲座的效果让她有点儿小失望:听到现场播放的红色经典老歌,学生们的反响并不热烈。

沈阳音乐学院教授、作曲家高虹在讲课中也遇到了差不多的问题:对那些蕴含时代精神的经典作品,学生们兴趣不大,偶尔放一小段歌手选秀节目,“他们就来神儿了”。

由此引出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将近70年,辽宁音乐发展的主要成就体现在歌曲创作上,经岁月沉淀成为经典的那些反映时代主旋律的歌曲,正是一代又一代辽宁音乐工作者融入火热生活、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行的成果。“在省文联工作30多年,给我的经验就是,音乐工作者对时代关注得少、对现实思考得少,创作就会缺少一些感性上的热情和理性的深刻。如果我们失去了这种关注力和思考力,优秀歌曲将如何产生?”汪敏说。

由此,记者邀请汪敏、高虹和作曲家马登第做了一次对谈,话题就是探讨主旋律歌曲的创作与传播。

音乐作为观念形态一直跟随时代变迁

“咱们工人有力量,嘿!咱们工人有力量!每天每日工作忙,嘿!每天每日工作忙,盖成了高楼大厦,修起了铁路煤矿,改造得世界变呀么变了样!”1948年,从延安鲁艺来到东北的音乐家马可在沈阳皇姑屯机车车辆厂完成了歌曲《咱们工人有力量》的创作,这首彰显东北大工业特质的工人歌曲从此唱遍全中国。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他不怕风吹雨打,他不怕天寒地冻,他不摇,也不动,永远挺立在山岭。”1950年,歌剧《星星之火》首演,作曲家李劫夫创作的主题曲《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在此后的几十年里调动起一代又一代建设者的冲天豪情。

“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共产党领导革命队伍,披荆斩棘奔向前方。向前进!向前进!革命气势不可阻挡,向前进!向前进!朝着胜利的方向。”作曲家李劫夫发表于1963年的这首《我们走在大路上》,正值我国刚刚告别艰辛、苦痛的三年困难时期,发出了发奋图强、自力更生建设国家的时代最强音。

几十年间,由辽宁音乐人创作出的红色经典歌曲,一直唱到了今天。“辽宁歌曲创作的思想之源,是从上世纪30年代左翼音乐运动中蕴含的抗战革命精神,到延安鲁艺时期的音乐作品中逐渐蕴含并发展成长为鲁艺精神。这个精神实质就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为文艺工作者做出的指向性创作道路,使创作者有了创作的思想原则——为人民讴歌,为人民放歌。辽宁歌曲创作在继承这些精神的基础上,又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点,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的第一个工业基地,带有工业文化印迹是辽宁歌曲创作的重要特色。这些歌曲中的激情与豪情和之前的作品是一脉相承的,但少了战争背景下的沉重与悲愤,多了当家做主人的喜悦,多了建设者的朝气、坚定与豪迈。”汪敏说。

“改革开放后,辽宁歌曲创作又有了新的变化。戴着前进帽、拿着大铁锹往高炉里送煤的火热生产场面不见了,越来越有科技含量的现代化工厂车间也让工业题材的歌曲创作从艺术处理上更加注重细腻的情感表达,更重情、更婉转。比如歌颂航空英模罗阳的歌曲《等你回来》,就是从他妻子的角度写的,‘这是你人生最远的一次出差,你走得太远,也走得太快……’感情深挚动人。但这些歌曲中,传达出的情感同样是坚定的,国家利益至上、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知难而进,这既是一种革命精神的传承,又高度契合了新时代辽宁精神。”汪敏说。“音乐创作作为观念形态,一直跟随时代变迁。创作出紧扣时代的主旋律作品是音乐工作者的时代使命与担当。”

“他们的世界离我们一点儿也不远”

“江河水奔流不息,涛声传颂好书记。百姓安危挂心头,理想信念永牢记。”2015年,辽宁省委组织部制作了大型电视纪录片《人民的好干部张鸣岐》,我省著名词作家胡宏伟和作曲家高虹创作了主题曲《好书记》。

“啊,你不是一个传奇,梨花深处走来了你,水流着画卷,果摇着甜蜜,常听常新是你的故事在延续。”2016年,辽宁省委组织部、宣传部和丹东市委联合制作大型电视纪录片《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毛丰美》,胡宏伟和高虹再度合作创作主题曲《你的故事》。

“厂区里那熟悉的小路,叠满了你的脚步。车间里那呼啸的熔炉,洒满了你的汗珠。除了工作,别的都很满足,你多年住着贴满奖状的小屋,哦,师傅,我的师傅。”同样由胡宏伟、高虹合作完成的《哦,我的师傅》,赞颂的则是曾为辽宁老工业基地建设作出贡献的老工人群体。

这些年来,高虹创作的歌曲中,有大量赞颂时代楷模和优秀辽宁人的作品。

“张鸣岐、毛丰美,一位市委书记、一位村党支部书记,他们的生活离我们这些居住在城市里的普通人似乎有点儿远,能够在歌曲中准确表达出他们的精神气质吗?”记者说。

“他们的世界离我们一点儿也不远。”对于记者的疑问,高虹说,“为毛丰美写歌是在他去世之后,可在2009年省音协就组织我们去了大梨树村参观。当时,我一直跟在毛丰美身边,亲耳听他讲自己的故事,他给我留下的感动太多了。”

这些年里,省音协每年都要组织省内的音乐工作者下基层采风,再加上创作者关注现实、观察生活的自觉与深入,才让他们有了厚实的思想积累和创作底气。“在报纸上读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时,‘新时代’三个字让我联想到了很多生动具体的画面,一下子就哼出了一段旋律。没有人给我布置任务,我就想为‘新时代’写一首歌。”作曲家马登第说,“我们就生活在这个大时代中,我们始终关注着现实,不论是英模还是普通老百姓,他们的样子就在我们的脑子里。”

“我手写我心”,真诚是创作者最重要的态度。“正因为这些人物离我们很近,带着情感去创作,作品就会写得感人。很多人把创作主旋律作品当成一个‘活儿’,那肯定做不好,只有技巧没有真情是不行的。”马登第说,“比如我刚刚完成的这首反映扶贫工作的歌曲《走亲戚》:‘云雀雀的那个飞哟,风婆婆的那个追,山外人进山走亲戚,热热闹闹看呆了日和月哟,亲亲热热暖透了咱的心。走亲戚那个走亲戚,大山外面也有咱的娘家亲……’没提‘扶贫’俩字,没有一句套话,听着就感动。”回到年轻学子们对主旋律音乐作品创作不感兴趣的话题,高虹说,同学们都希望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但因为他们对广阔的现实生活没有深入的了解和宏观的把握,所以他们表达的只是自己的身边事、自己的小情绪,没有更大的家国情怀。

说到底,深入基层,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仍旧是优秀的音乐作品成功的密码。相比起这些“小情绪”,多年以后,被岁月沉淀在音乐史当中的,一定是那些表达时代大情怀的作品。

“很想让广场上的业余合唱团唱我的新歌”

“我们士兵走在高高的山岗,枪刺上挑着一轮夕阳,来不及抖落两肩的硝烟,用弹壳又将家乡小调吹响。”这首由胡宏伟作词、马登第作曲的《士兵走在高高的山岗》,创作于上世纪90年代。

作为军旅作曲家,73岁的马登第一生为战士创作了大量歌曲。“以前的军旅歌曲,都是激昂的进行曲,‘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可时代发展了,也得有新的变化。上世纪90年代我下部队,听到战士们排队回营,唱的是‘啊,毛毛雨……’,队形都乱了,可战士们喜欢这样的抒情小调。当时我就想,我们要为今天的战士写歌,贴近他们现在的所思所想,进行曲也可以很优美、很抒情,比如这首《士兵走在高高的山岗》,到现在战士们还在唱。”

记者在采访中,听作曲家们哼唱歌曲,每一首都优美动听,可为什么它们不能像《咱们工人有力量》那些歌曲一样被众口传唱呢?

这可能就涉及了主旋律歌曲的推广与普及。汪敏说,以前一首优秀歌曲出来后,报纸、广播会大力推广,反复熏陶。现在这些渠道都没有了,而互联网平台上,主旋律歌曲的推广力度也远远赶不上流行音乐。热门音乐网站打榜的大多是音乐公司的自发行为,这是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一个问题,文化主管部门应该进入这个阵地,让优秀的主旋律作品有更多的机会被听到。

歌曲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高虹说:“歌曲没立起来就是一张纸,作曲家写出来的曲谱需要有人唱,做成音视频产品更需要多个工种来共同完成。不仅需要财力,更需要每一个环节的参与者带着责任和情怀来做这件事。”

歌曲推广同时也是社会音乐生活的一部分,在各种群众文化活动中推广优秀的主旋律作品,也应该有人来做。“现在很多基层群众文化馆都成立了业余合唱团,有的水平还很高,在公园里和广场上也能看到很多群众自发组织的合唱团,很活跃。但他们演唱的大多是几十年前的老歌,是他们不想唱新歌吗?我想不是。我们这些年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可他们不知道。有时候我真想印一些曲谱送给他们,让他们唱我的新歌。”马登第说。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说,“如果心头只能歌颂着自己的悲痛和欢笑,那么世界并不需要你,不如把你的琴一起摔掉。”作为创作者,作为歌唱者,当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