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街商厦林立,是全国知名的商业步行街。
段翼(右)说,每个中兴人都是沈阳商业发展的见证人。
1987年12月10日,中兴—沈阳商业大厦开业,由沈阳市与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共同投资兴建。
魏 乐
1987年5月出生,中兴大厦一楼总服务台导购员,更了解今天消费者的心态。
段 翼 朱 颖
中兴—沈阳商业大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工作部部长和副部长。两人都是中兴的资深员工,对商业零售企业的变迁深有体会。
1987年12月10日,初冬的沈阳寒风凛冽,但是,在沈阳最繁华的商业街——太原街,却是一派春天的气息。
一座高高耸立的建筑直入云霄,这座大型的、现代化的、多功能服务的商业大厦,书写了改革开放的华丽词章。
魏 乐:小时候,每到逢年过节,爸爸妈妈就会带我逛中兴,记忆最深的是这里的自动扶梯。
段 翼:上世纪80年代,作为国内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沈阳是东北地区的经济中心城市,尤其是随着沈阳实行国民经济计划单列,让沈阳的城乡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吹向东北大地,沈阳的城乡经济也呈现持续稳定发展的新局面,人们对于轻工产品、纺织产品、电子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在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指引下,以开拓经营、搞活流通、繁荣经济、服务辽宁和面向全国为宗旨,由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与沈阳市合资兴建的大型商业企业中兴—沈阳商业大厦在1987年12月10日正式开业了。
朱 颖:当时18层的主楼高93米左右,总建筑面积达到5.3万平方米,内部配有世界先进的自动扶梯,是国内较大的多功能大型商业服务中心,内设7个专业商场和1个采购供应站,经营包括服装鞋帽在内的14大类3万多种商品,为满足消费者全方位的需求还附设了中西餐厅和舞厅等娱乐场所。这些在那个年代都是很少见的。
魏 乐:让爸爸妈妈记忆犹新的是,在开业当天以及随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消费者需要凭入场券才能进中兴大厦。
段 翼:在物资相对匮乏的上世纪80年代,听说太原街要开一家国内现代化的大型百货,老百姓都跃跃欲试。那时候冰箱、电视属于稀缺物件,不少人半夜来中兴排队抢购。
朱 颖:那时候的消费者最喜欢彩色电视机和永久牌自行车,“上海纺织城”里的毛料商品也非常受欢迎。可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咱们中兴都是时尚潮流的代名词。
段 翼:是呀,那时候中兴从国外进口了各种紧俏商品,满足沈城消费者需求。与此同时,在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范围内,还努力为国外客户开办兑货贸易、工商咨询、举办展览、旅游服务等业务,从而扩大经营范围,也是沈阳对外开放的一扇窗户。
沐浴着和煦的改革春风,迎着市场经济的大潮……秉承“诚信为本,追求卓越”的中兴大厦,放射出极大的魅力和鲜活的生命力。1997年创立沈阳商业第一家上市公司,中兴经历由利润增长到资本积累,再到规模扩张的历史性跨越。
魏 乐:改革开放,给沈阳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可以透过我们平时的穿衣打扮体现出来。
朱 颖:40年前,百姓着装有明显的特征,人们都穿着绿、蓝、黑和灰色的衣服。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生活水平提高,不但着装风格更加多元而且服装颜色也更加艳丽,比如说中兴销售的蛤蟆镜和喇叭裤既受百姓喜爱又引领大街小巷时尚。首开辽沈地区先河的服装节,一经推出便引起百姓的极大关注,连体裤、哈伦裤、健美裤、蕾丝裙在这里各领风骚。
魏 乐:记得那时我已经上学懂事了,在街上见到穿着蓝色工作服的姐姐,马上就能看出来她们是中兴大厦的营业人员。
朱 颖:这也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因为以前的百货公司营业人员,都穿着黑色的长裤和白色的上衣。当年,中兴大厦按照空乘人员的着装标准,给这里的每一名员工量体裁衣、定制宝石蓝的工装。带有掐腰设计类似空乘人员制服的工装,我们中兴大厦员工不但上班穿下班也要穿,尤其相亲的时候更是要穿给婆家的亲友们看。
段 翼:企业文化当时是个挺新鲜的词儿,其实这既是增加员工辨识度也是增加归属感,更是激励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勇于创新、埋头苦干和奋力拼搏。
魏 乐:刚上班接受岗前培训时,老师说,伴随着改革开放而成长的中兴,其实并非始终像外界想象中那样的一帆风顺。
段 翼:有些事你可能不知道,比如说大厦开业前所有的准备工作,都是我们所有的营业人员没日没夜干出来的,渴了就接点自来水喝,饿了就拿着凉馒头啃,困了就窝在墙角里睡。中兴是沈阳商业行业的标杆,也要做辽沈地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全体员工按照沈阳市的要求继续解放思想,而且还持续发扬当年大厦开业时埋头苦干的精神,不但很快还清贷款而且还是沈阳第一家转制上市的商业企业。
借助资本市场融资优势,稳步推进百货连锁、超市连锁和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大型商业零售企业都在依靠探索企业多元化发展来实现创新发展的新突破。
魏 乐:二期扩建工程在当年是非常轰动的,所有人都没想到有那么大的勇气,竟然停业改造而且停业时间足足有18个月。
朱 颖:改革开放40年,中兴大厦的每次变革都伴随着沈城百姓消费口味的升级。进入上世纪90年代末,彩电、冰箱的需求已经基本满足,空调、电脑等消费品逐渐受到沈城百姓青睐,什么微波炉、摄像机、影碟机和家用电话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
魏 乐:我家以前有台老式收音机,那是爸爸妈妈结婚时爸爸的彩礼,等到上中学需要学英语背单词就换成录音机,等我再大些听音乐已经用CD机了。
朱 颖:变化的是你家里的音像产品,不变的是诚信这道中兴的底线,持之以恒的是沈阳改革开放步伐在不断加快。进入本世纪初的10年,居民通过百货商店和副食店购物的情况消失,沈阳不只有国营百货商场还出现民营和外资百货公司,以及专卖店、专业店、购物中心和仓储会员店等外资零售业态陆续登陆沈阳市场。
魏 乐:现在,沈阳有好多奥特莱斯,几乎每个区域都有城市综合体,网络购物已经成为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段 翼: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因为手中的票据和消费能力有限,消费者只要能买到商品就是最大的胜利。在现今互联网时代,从线下到线上、从实体到移动端,消费者被全方位、无死角的渠道覆盖,只要动动手指不用现金就能解决衣食住行。虽然百姓的购物习惯在悄然改变,但是背后的服务和逛街的过程却无法在网上获得。
卖啥和买啥
沈阳零售商业打破陈规,创新发展,用汗水让本地零售商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
回首改革开放40年来,沈阳零售业态的每次变革都清晰可见,但看似简单的突破却需要巨大的勇气担当。
以前家住沈阳市沈河区魁星楼地区的邢书艳说,当地南北近两公里的区域只有一家国营副食店,销售猪肉、牛肉、羊肉和鸡蛋、蔬菜以及各种副食调料。但是因为改革开放前物质相对匮乏,尤其是大部分商品都需要用到副食本和各种购买票,所以例如鲤鱼这样的水产品在当时即便有鱼票也很难买到新鲜的活鱼。
而且,买东西时也都是加倍小心,比如那里的副食店就有一个“验蛋机”。邢书艳说,那个机器的形状像是一个小木箱,在里面有几个大大的灯泡用来照鸡蛋,售货员会把鸡蛋放在箱子上面的小洞上,方便人们透过灯光看鸡蛋中有没有坏掉的,“每个月本来就买不了多少,如果中间要有几个坏的损失比较大。”
1984年7月,国家正式批准沈阳实行国民经济计划单列,赋予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和进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沈阳的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在随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87年,沈阳全市有大小商业网点6万多个,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更是达到60亿元,以中兴大厦为龙头的沈阳零售商业格局基本形成。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沈阳连锁经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以家乐福为代表的外资零售企业进入沈阳。与此同时,随着沈阳经济的快速发展,伊势丹、美美百货、西武百货等外资零售企业,也纷纷扎堆沈阳零售市场进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格局。此时,更加能够摸准本地消费者脉搏的本土零售商业,完成从学习模仿到自我创新的转变并抓住历史机遇实现弯道超车。
目前,沈阳人均商业面积达1平方米左右,已经接近甚至赶超部分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虽然有部分零售商业撤出沈阳市场,但是这些只是个别现象,也是优胜劣汰的过程,包括中兴大厦在内的沈阳主流零售商业依然保持持续增长。
1月10日,本溪市关广梅和李明组建的全省首家租赁商业集团——东明商业集团成立,关广梅任总经理。
2月13日,国家质量奖审定委员会公布的1986年150种国家优质产品名单中,辽宁省有7种产品获国家优质产品金质奖,14种产品获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获奖总数居全国第一位。
2月27日,沈阳市机械局与沈阳矿山机械厂、沈阳电机厂、沈阳起重运输机械厂、沈阳实业电机厂、沈阳风机厂、沈阳工矿齿轮厂(原变速箱厂)、沈阳铸造厂、沈阳电工机械厂、沈阳蓄电池厂9家大中型企业的经营者签订了企业经营责任制合同,合同期4年。
沈阳市率先在全国试行大、中型企业经营者面向社会招标。
3月,沈阳钢材市场成立,是当时东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钢材中心批发市场。
6月20日,中国第一家股份制农业合作银行——沈阳东陵区农业合作银行在沈阳市东陵区成立。有40多个企业入股,股金金额430多万元。
9月,辽宁省第一家外商独资经营企业——万宝至马达大连有限公司在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兴办。
12月,沈阳热水器总厂开始独立生产“沈乐满”牌热水器。
12月22日,中国船舶行业第一家企业集团——大连船舶工业公司在大连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