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董放,改革开放的“放”

辽宁日报 2018年12月18日

董放是一位电台主持人。

董放(右)一家三口。

周六的早晨,家人享受着休息日时,董放却早早起床了。作为电台主持人,他的声音,要在这个周末的上午通过电波传递给听众。

给儿子换尿不湿、整理玩具、陪玩,初为人父的董放坦言,自己正在努力适应这个2018年开始扮演的新角色。

董放的儿子董炳蔚出生于今年8月,人称“小小放”。董放所在的一个微信群里,朋友们自动将各自的群昵称改为小小放姨妈、小小放三大爷等等。

而对董放来说,儿子在2018年出生,更有着特殊的意义——父子二人的出生之年,一个恰逢改革开放10周年,一个是改革开放40周年,多么巧合的事情啊。

董放出生于1988年年末,那一年,家里人对他的名字争论不休。当时比较“时髦”的名字,比如叫董浩、董礼等,就在大家僵持不下的时候,大伯家的哥哥敲门,手里攥着一张电报纸。原来,董放大伯听说侄子出生,特意给取好了名字,拍了电报回来,让家人送来。大家打开一看,电报上只有两个字——董放。

后来大家才知道,大伯的意思是,要庆祝改革开放10周年,就选择了“改革开放”中的放字,希望侄子能够拥有改革开放的勇气和智慧,长大后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作贡献。另外,“放”字的读音是独一无二的,大伯也希望他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做独一无二的自己。

上午10点,是董放的播音时间。这个月,他和听众互动的话题多与改革开放有关。

大学毕业后,董放在电台当上了主持人。他告诉记者,名字中取这个“放”字的人不太多,所以有很多听众以为这是一个艺名,也有一些想象力丰富的听众曾经问,董放的名字一定有不同的解读——比如“懂得放手” “放下的智慧” “开放胸襟”等等。听众的猜测让董放哭笑不得。其实,董放的名字很有时代印记——庆祝改革开放10周年。

上大学时,董放曾在校内网上搜索过名字里带“放”字的,还真找到了与自己重名的。更有趣的是,名字叫“放”的网友基本上都和他同年出生,董放好奇地与网友聊起来。原来在全国各地,有很多像董放大伯一样的家长,为了庆祝改革开放10周年而给孩子取名为“放”。

董放在节目中说,他出生之时,改革开放已经初获成效。他的成长伴随着国家快速奋进的脚步。生活水平的改善自不必说,让他最有感触的,一是高铁的发展,二是网络的普及。

董放的家乡在铁岭,工作在丹东,以往回趟家需要乘坐7个小时的火车。后来有了高铁,回家只需要两个小时。每次回家,董放上火车时给妈妈打电话,妈妈开始在家里准备包饺子。等他进门时,刚好能吃上刚出锅的饺子,这个场景对于在外漂泊的游子来说是特别温暖的。都说高铁代表了中国的发展速度,但是对于董放来说,发达的交通拉近了情感的距离。

刚做电台主持人时,董放常常有一种只服务于当地的感觉。他的听众,只局限在丹东本地。后来网络普及开来,越来越多的外省听众也能在电波另一端听到他的声音。董放也通过互联网,收获更多的工作机会和展示平台。比如,他现在也会给公众号录一些音频文章,大多数文章都能突破10万点击率,这让他收获了更多的粉丝,也让他有了更多学习新知识的机会。

结束了一天的播音,董放回到家开始为第二天的节目做案头工作。他很乐于在互动节目中和听众聊聊改革开放40年。

前几天,有一位外省同行请董放推荐丹东市关于改革开放40年的故事。董放不假思索地说,最典型的就是大梨树村的变化了。因为工作的关系,董放到大梨树村采访过几次。无论是“干”字精神还是今天蓬勃发展的生态农业、环保工业,都让人感受到一座小村庄的变化。

大梨树在变,整个丹东市也在变。董放认为,今天的丹东成为热门旅游城市也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每年黄金周越来越多的游客到访,让这座边境城市充满了活力。

做完案头工作,董放去看了看已进入梦乡的小小放。他说,特别想在改革开放50周年时告诉儿子:“爸爸出生的时候是改革开放10周年,你出生的时候是40周年。在这30年间,爸爸幸运地看到中国历史上发展变化最快的时期,相信在你未来的生活中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将会更加凸显。希望你也能带着勇气和智慧,成为新时代的参与者,弄潮儿,永远与时俱进,永远享受其中。你不可以在变化中迷失,要永远满怀希望,哪怕改革会带来变化甚至会有疼痛,不要怕,你要能够不忘初心,坚定信念,脚踏实地,你一定会在未来那个时代闪耀自己的光芒。相信你和你的同龄人一定会创造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爸爸和你一起期待,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