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浩
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和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更加关注补齐民生领域短板,让人民群众共享东北振兴成果。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实现辽宁全面全方位振兴、奋力走进现代化建设前列的坚实基础和题中应有之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妥善处理短期目标与未来预期、雪中送炭与锦上添花、单项突破与协同推进的关系,重点在就业、社会保障、城乡居民收入、医疗、养老等领域精准发力,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价值向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十九大报告贯穿一条主线,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中心任务,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统一到共享发展的运行体系中,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努力分好“蛋糕”,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为此,要全面把握发展与共享相互牵动、有机衔接的关系,实现二者的良性循环。
发展是共享的基础和前提。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问题解决不好,会直接影响共享水平。纵观半个多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发展史可以看到,在发展内涵、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上出现了深刻变化,这从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演变中可见一斑。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传统经济学家把发展狭窄地理解为经济发展,六十年代提出发展还包括人们生活质量的改进,七十年代进一步将生存、自尊和自由列为发展的三个核心内容,八十年代则上升为发展要以人为中心,九十年代至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每年发布的《人类发展报告》中,都将人类发展指数(HDI)作为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指标。从注重物的发展转向注重人的发展,已成为人类发展的普遍共识。在发展视野下找准共享定位,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思路。只有通过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才能为共享提供更为丰厚的物质基础,为民生福祉的不断增进创造条件。
共享是发展的目的和动力。发展不能偏离民生“指南针”。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阐明,“无产阶级的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我们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老百姓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活力。一方面,必须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嵌入共享发展的各项制度设计中。因为东北振兴成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生活水平是不是得到了提高,也就是要看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另一方面,民生是发展的原动力,抓民生也是抓发展。由于历史欠账和老工业基地特殊性等问题,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制约了东北地区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只有让人民群众在发展中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其凝心聚力投身振兴发展实践。
操作方法:妥善处理三个关系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面广量大的系统工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累积性等特点。从顶层设计到“最后一公里”,特别要处理好以下三对关系。
处理好短期目标与未来预期的关系。民生问题集中的领域,往往是痛点、难点和短板所在,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事关民生工作的全局。能否发现问题、重视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考验着各级领导干部的发展观、政绩观和民生观。同时应看到,民生诉求是持续升级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这也是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要坚持问题导向,动态更新问题清单,精心制定民生行动计划,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不吊高群众胃口,通过建立民生工作的长效机制为人民群众提供稳定可靠的未来预期,消除人们的后顾之忧。
处理好雪中送炭与锦上添花的关系。民生工作首先要发挥好托底功能,找到政府民生保障供给能力与群众保障诉求的最大公约数,应保尽保,筑牢社会救助等兜底保障的底线,避免贫困和特殊困难群众陷入生活绝境而无法自拔,让低收入群体生活“有底”。同时,要增强制度实施弹性,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进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中等收入群体生活“有安”,让高收入群体生活“有质”,引导和鼓励人民群众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避免出现因“等靠要”思想而过度依赖社会福利的现象。
处理好单项突破与协同推进的关系。解决民生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应选择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重点突破、循序渐进。当前,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住房贵、养老难等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人民群众在风险防范和获得高品质服务方面仍面临较大压力,强烈的预防性储蓄动机挤压消费愿望,导致收入增长带来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不强。因此,民生工作既要突出重点、以点带面,优先解决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存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也不能顾此失彼,要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突出相关制度安排的协同性,提高制度体系的内在关联性,实现民生工作效果最优化。
实践路径:精准发力五大领域
补齐民生短板,共享振兴成果,是辽宁振兴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题中应有之义。结合我省实际,今后应从以下五大领域精准发力。
始终坚守就业“民生之本”。当前我省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稳中向好,但受到内外部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影响,就业率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经济对就业的支撑力度随时可能出现减弱势头。与此同时,潜在失业问题明显,隐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人数较多,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坚持就业优先,应多途径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持续发力保持经济增长势头,提高就业增量;调整经济结构带动就业活力,培育壮大新动能,充分释放新动能辐射带动就业的效应;为企业发展多做减法,减轻企业负担增加就业;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支持返乡下乡创业就业;适量增加政府公益性岗位购买数量,充分做好就业培训等各项就业服务工作。
不断夯实社会保障“民生之基”。受我省财政收入下滑影响,社保基金缺口较大,特别是养老金支付风险突出。下一步,应继续开展企业养老保险扩面征缴专项行动,夯实缴费基数;严格退休审批程序,加强部门间信息比对,强化养老金领取资格认证工作;多渠道筹措资金,通过使用风险基金、中央调剂金、中央专项补助资金等措施,确保困难地区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持续激活城乡居民收入“民生之源”。近年来,我省城乡居民收入呈稳步增长态势,但与发达地区相比总体收入水平仍偏低,不同群体、城乡居民之间结构性失调,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应适时适度调高最低工资标准,健全企业工资增长机制,合理增加企业在岗职工工资;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居民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健全对低收入者的扶持制度;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着力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
牢牢扭住医疗卫生“民生之要”。在“分级诊疗”改革方面,基层医疗机构难以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标准和监督机制尚未建立,基层医疗机构药品不能满足患者用药需求;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方面,按病种收费机制仍未落实到位,病种的行业标准仍未确立,医保基金的监管需进一步加强。补齐我省医疗卫生事业短板,应强化全科医生培养,建立全科医生激励机制;完善“医联体”合作机制,合理配置各级医疗资源;尽快落实“按病种收费”改革,尽早确定收费标准。
着力做好养老服务“民生之实”。我省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较快,并呈现“未富先老”的典型特征。人口老龄化严重影响经济发展,造成结构性劳动力短缺,社会保障体系面临严峻考验。为此,应进一步增强地区经济活力,夯实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和物质基础;改进资金分散使用的养老服务补贴方式方法,统筹管理、发放和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发挥社区养老的依托功能,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市场力量参与老年服务产业发展。
(作者系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辽宁行政学院、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