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继驰
在鲅鱼圈后安平村,中泰集团投资建设的无公害草莓大棚已成为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好项目。 本报记者 张继驰 摄
脱贫攻坚,剩下的都是“硬骨头”,怎么啃?需要政府、市场、社会的互动,更需要行业扶贫、专项扶贫、社会扶贫的联动。
民营经济长期活跃的营口市,由市委组织部、市委统战部牵头,今年3月启动了“村企牵手促脱贫行动”,6月进行了集中的现场“结对”。
“村企牵手”不是一个短期活动,而是发挥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及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同心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党建引领工程。虽然启动时间不长,但已有203家民营企业和社会组织与184个村对接,逐步找准农村所需、群众所盼、企业所长的结合点。
在营口,以“村企牵手”为平台,一条扶贫帮困的新路子出现了,一个社会各界携手扶贫的工作新格局开始显现。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项目 民营资本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
营口市鲅鱼圈区芦屯镇前安平、后安平两个村红火不起来,当地人说是荒山阻挡了致富路——贫困村的贫困,落后的不只是经济,更在于观念和心气落后。
听说有企业要花大钱开发这里的荒山,一些村民怀疑、观望。“荒山底子太差,投入太大”,与村子“结对”的辽宁中泰集团,企业内部也有人担心投资风险。既然说“穷根”是荒山,那向贫困宣战就从向荒山要宝开始!更何况,中泰集团主营铝型材、房地产、餐饮旅游,前两个不适合农村,开发荒山搞农业旅游,是“做熟不做生”的企业战略选择。
投资2亿元的大型观光农业项目“忆江南农业庄园”,在80公顷荒山上轰轰烈烈地开建了。2万多株果树、10栋温室大棚、5座景观亭、供垂钓的人工湖一一亮相,扫清了人们的质疑。庄园计划明年“五一”开门迎客,除了能给村民提供不少就业岗位,餐饮区和绿色农产品交易区还面向村民“招商”,村里人来了劲头,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这个项目的扶贫属性,更直接体现在鼓励村民将土地、大型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投入进来,集体组织生产经营。山村不但面貌一新,更有了长期收益。
讲到帮扶,提供帮助的和接受帮助的都有“给钱给物”的思维惯性。营口市委在“村企牵手”之初就引导参与行动的各方达成一个共识:帮扶不是只能“给钱给物”,也不是必须“给钱给物”。
企业可以利用自身资源帮助村里发展支柱产业、培育集体经济项目,可以结合产业结构或投资布局调整创办农业产业项目,可以面向镇村采购原材料、员工生活必需品,可以推荐其他企业到村里创业或投资,可以发动有专长的党员扶持村民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和本企业的产品,可以选派人员到村里举办各类培训班帮助村民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致富能力。
与芦屯镇相距70公里的大石桥市高坎镇,营口辽东湾高坎现代水产城常年车流不断。这是中泰集团的又一个农业产业化项目,是与高坎在外创业的企业家合资建设。高坎是名震辽南的水产大镇,有淡水养殖水面2000公顷。占地8公顷、有101个设施完善商铺的水产城一启动,就形成了数十万公斤的日交易量。水产城总经理秦杰说,这个项目不仅降低了养殖户的销售运输成本,更改变了当地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有业无市”的局面。
同样由秦杰负责经营的营口溢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有个新项目即将在大石桥西部农村铺展开来:在5个乡镇推广“订单式”绿色无公害水稻种植。签协议的3229户稻农,收入有望再涨一截。
实现产业资本与农业现代化的有效对接,成为营口民营企业参与“村企牵手”的重要方式。企业的特长与乡村的禀赋“联姻”,孕育出特色产业,增添脱贫的新动能。
“两头难”变成“两头甜” 精准对接实现供需双赢
“帮扶不是只能给钱给物,也不是必须给钱给物”是营口共识,并不意味着对“给钱给物”刻意回避。
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对困难户,特别是对年老体弱、因病因学致贫的家庭提供救助资金和物品解燃眉之急,为村民的致富项目提供必需的生产资料和设施,提供村集体发展公益事业、壮大集体经济急需的启动资金。“村企牵手促脱贫行动”实施不到半年,民营企业共援助农村基础设施项目31个,资助贫困家庭320多个、贫困学生145名。
然而,充当输血、造血角色的企业,自身也有“缺血”之忧。今年上半年,营口市调研企业用工需求状况,结论是“缺员企业323户,人力资源缺口28115人”,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民营企业。
企业面临招工难题的同时,村里的富余劳动力正为增收发愁,“村企对接”适时搭建起一个用工就业“两头甜”的平台。
出于扩大产能、到村造血的双重考虑,大石桥辽滨碳黑厂支持水源镇西青村建立运输合作社,把油品运输量的10%交给合作社打理。营口永胜降解塑料有限公司把分厂建在对接的盖州市卧龙泉镇金厂沟村,营口圣洁棉织品有限公司也要和大石桥市高坎镇黄土岭村联合办厂,有了这些项目,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拓展了增收渠道。
营口忠旺铝业有限公司是营口民企“巨无霸”,企业6000多名员工中,1856人来自营口农村,最低工资是4500元,而企业未来的用工需求量是2万人。营口市通过721名驻村干部广泛发布企业招聘信息,并对贫困户优先录用。辽宁鸿盛环境技术集团有限公司、营口三征新科技有限公司等民企,都与镇、村签订了集体用工协议。半年来,775个贫困家庭通过转移就业有了稳定收入。在对接村推进农旅结合、发展乡村旅游,这一落脚于“产业扶贫”的模式,反过来让涉农、涉旅企业收获了甜头。
营口度者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采取“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贫困户”的运营模式,投资3000万元在大石桥市建一镇官屯村建设绿色果蔬种植农业园区,村集体以土地入股,占10%股权。
最初,辽宁红运集团帮扶大石桥市黄土岭镇白家村,将废弃的小学校舍改建成村部,后来又投资60多万元建设留守儿童之家和空巢老人之家。红运集团党委书记侯世云说,企业要将重心调整到产业扶贫上,把旅游产业链拓展到对接村,发展乡村旅游项目,这才是增强农村造血功能、帮助农民就地就业的长久之计。
致力于构建互帮互助的长效机制,营口市117名市、县党政领导开展“一走访三推动”活动,帮助企业排忧解困。市委要求各级党委与帮扶企业建立起经常性联系,帮助办理兴办、参与扶贫项目时需要的各种手续,协调解决土地、招工问题,整合参与帮扶的机关事业单位及其他企业的力量,实现互利双赢。
从“一锤子”走向“一揽子” “自家人”办好自家事
盖州市杨运镇头道沟村,距营口市区百公里,四面环山,林郁水清,有座“歪砬子山”,是户外爱好者青睐的“桃花源”。然而,鲜有工业痕迹、耕地面积小,也意味着经济发展乏力,放眼营口全域,“老、少、边、穷”的标签都能贴到那里。
12月5日,营口市委主要领导走进头道沟村,与村“两委”班子、村民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座谈。座谈会后,村民翘着手指头从领导的评价里提炼出三个词,“不错、很好、挺有样”。他们底气十足地接受着这样的好评,还把村里一年来的新气象也概括成三个词:大门楼、新村部、养牛场。
派驻干部、村“第一书记”苏庆光对此作了“二次概括”:这三件事,都和“牵手企业”营口中兴线缆有限公司有关。
今年5月,苏庆光到村任职。6月,营口市委召开500人大会,让参与帮扶的企业与帮扶对象见面,推进对接。正想把更多资源集结到村里的苏庆光觉得这是个好机会,循着导航驾车去了中兴线缆,见到了素不相识的企业负责人。几番对接后,村党组织与中兴线缆公司党支部,以及苏庆光的派出单位营口市交通局的两个支部捆绑,结成“党建联盟”。
中兴线缆出资12万元修建的石制“大门楼”矗立在村口的路边,成为头道沟山村旅游的“路引”和“招牌”。村里翻新村部、建扶贫养牛场,企业无偿提供电线。短短数月,企业三次进村,还三天两头打电话询问脱贫增收的情况。苏庆光印象最深的是企业董事长徐昌兴常提起的那句话,“我就是盖州人,想为家乡做点事,你们就拿我当自家人。”可以预见的是,企业与村子携手前行之路将渐远渐宽。
改革开放后民营经济长期活跃的营口,很多企业家与农村有着割舍不断的“亲缘”“乡缘”关系。
辽宁三特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海祥对“自家人”有着另一番解读,“习总书记肯定了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家是自家人,我们也要把扶贫当成自家的事尽力办好”。A股上市企业营口金辰机械有限公司将村企对接帮扶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路径,在“牵手村”盖州梁屯镇绵延村启动了第一项帮扶措施,联合3家单位出资15万元,先修一条通往外界的村路。
“自家人”以反哺家乡、社会之心回来了,如果这时“手心向上”,要来钱物就过几天好日子,花完了再要,帮扶者难免泄气、寒心。受助者跳出“一锤子买卖”思维,企业才可能乐于一而再、再而三地“搭把手”,实现“一揽子帮扶”。
营口市委提出,脱贫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要主动邀请企业到镇、村调研,实事求是介绍情况,借助企业在观念、人才、信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帮助镇村研究发展思路,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和措施。村里和企业都有扎下心来过日子的劲儿,手才能牵得牢、牵得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