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美兮第一次见到刘姝圻(左),但一点儿也不认生,或许是因为她们都是流着鞍钢血液的人。
尹美兮
2014年出生,出生在鞍钢职工的家庭里,最爱听爷爷讲鞍钢的故事。
刘姝圻
鞍钢集团博物馆讲解员,博物馆成立那天她就进馆工作了,如今,已是有着4年履历的“老”讲解员。
最多的话题
昔日的鞍钢,黑烟蔽日,整个厂区只有200多棵树;如今的鞍钢,郁郁葱葱,仅冶金厂区绿化覆盖率就达四成。
记者在鞍钢厂区内采访时,最大的感受就是厂区面积大,感觉徒步一整天都走不完鞍钢;其次就是鞍钢不像工厂,反倒像公园。虽然已是初冬时节,但是厂区内依旧有棵棵的绿树,到夏天更是到处有绿草和鲜花。与此同时,鞍钢通过大规模的技术改造,淘汰落后设备的同时引进先进工艺,由此获得国资委授予的“十一五节能减排优秀企业”称号。
过去,《鞍钢宪法》是鞍钢人宝贵的精神财富,让鞍钢人持之以恒“为工业中国而斗争”;现在,创新是鞍钢的优良传统,尤其在转型升级、振兴发展的关键阶段,创新使鞍钢人在新的时代机遇面前“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在鞍钢厂区内采访时,听到最多的话题就是创新。在制度方面,近年来出台多项政策文件,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持续为科技创新注入活力。先后成立钢铁研究院、钒钛(钢铁)研究院,形成钢铁产业、钒钛资源、采选矿技术以及先进钢铁技术创新研发体系。在人才方面,积极打造技术领军人才阶梯团队,开展高端人才选拔推荐等工作,注重从科研一线选拔和推荐人才。“十二五”以来,有59人次跻身国家和省领军人才,并涌现出像李超和于淑娟等“当代发明家”。在2017年,全集团204个创新工作室,完成406个技术攻关项目,创效达到8000万元左右;在即将结束的2018年,已立项的攻关项目近3000个,预计创效达2亿元左右。
正是凭借自主创新,在铁路、核电、桥梁、军工等领域,总是能看到那个熟悉的名字——鞍钢,由此成为“高、精、尖”的钢铁产业代名词。比如,在刚刚开通不久的港珠澳大桥,由鞍钢自主研发生产的17万吨桥梁钢全部应用在大桥主体,由此也奠定我国桥梁钢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
在鞍钢,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比如独家供货世界首座第三代核电项目,助力我国首艘自主设计的极地破冰船……
走进鞍钢集团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钢铁之魂》大型浮雕,正中央是以孟泰、王崇伦为代表的工人群像。它是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背景,再现鞍钢人为实现我国钢铁强国的梦想,迈出的铿锵步伐以及走过的辉煌历程。
刘姝圻:鞍钢是共和国第一座钢铁工业基地,新中国的钢铁工业就是从这里开始,我们现在所在的博物馆本身就是工业遗产。
尹美兮:我爷爷退休前就是鞍钢的职工,他给我讲的最多的故事就是关于鞍钢,而且鞍钢是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我记得,我问爷爷,什么叫做长子啊?爷爷告诉我,长子,就是家里的老大,家里面最有责任与担当的。
刘姝圻:美兮不但长得好看,而且也是非常聪明,你说的一点没有错!鞍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6年,其前身是日伪时期的鞍山铁制所。解放前的生产指挥中心俗称“大白楼”,这栋建筑沿用至今,现如今是鞍山钢铁公司的办公大楼。1948年2月19日,东北野战军攻克“大白楼”,也正式宣告鞍山市的解放。1948年12月26日,鞍山钢铁公司正式成立。但是,那时候的鞍钢可不像现在的样子,可谓满目疮痍,群众为此展开声势浩大的复工运动,为后来鞍钢恢复生产起到决定性作用。
尹美兮:这段历史爷爷曾经跟我讲过。
刘姝圻:作为共和国第一座钢铁工业基地,在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建设鞍钢被列为国家工业建设的重中之重。其中,规模最大也是影响至深的是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七号炼铁高炉。美兮,你知道无缝钢管是用来做什么的吗?姐姐告诉你,咱们国家最出名的大庆油田,第一根出油管就出自无缝钢管厂。没有大型轧钢厂就没有新中国的桥梁和铁路用钢,没有七号炼铁高炉就没有新中国钢铁产能的提高。你说我们鞍钢厉害不厉害?
尹美兮:爷爷也给我讲过这个故事,我知道的还不止这些呢!
刘姝圻:美兮,看没看到下面的脚印?这是鞍钢人遍及祖国各地的足迹。那时,由鞍钢炼出的钢与铁,不但为国家建设作出重要贡献,而且鞍钢人还投入祖国各地的钢铁建设中。像一颗颗种子,撒在塞北草原、江南水乡和西南边陲。
鞍钢集团博物馆门前的“建设者”机车,是鞍钢历史的见证。
偌大的鞍钢集团博物馆,不但留存下党和国家领导人在鞍钢视察的痕迹,还有容积为531立方米、在1919年投产的老一号高炉,形成记录鞍钢乃至中国工业独特的历史遗存景观。
刘姝圻:美兮,姐姐告诉你一个故事。当年,鞍钢负责包建水钢,病榻上的鞍钢副经理陶惕成受命挂帅,带领一支由9000人组成的建设大军奔赴乌蒙山区。那时候的乌蒙山区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在艰苦的环境里,陶爷爷因为身体不好经常病倒,但是他却与其他职工同甘共苦,他的行动让所有人都为之动容。还有,美兮,你听没听说过改革与创新,也是今天很流行的两个词。你可能不知道,改革与创新始终伴随着鞍钢。早在1952年,小型轧钢厂工人张明山就成功创造“反围盘”并引起巨大反响。这种技术上的创新使劳动效率提高四成,产品质量提高六成,年创效益527万元。《人民日报》为此还专门发表社论,推动全国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
尹美兮:原来叔叔阿姨们做了那么多尝试,一定给我们国家做了很大贡献吧?
刘姝圻:这个问题问得好。在展示共和国伟大建设成就的诸多标志性建筑上,从来都离不开鞍钢的身影。北京的十大建筑中,99.7%建筑所用钢材都是由鞍钢所提供。没有钢铁,便没有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没有国家的富强。自新中国诞生起,鞍钢就担负起支持国防建设的重任,国庆十周年大典上的“五九”式坦克,其全身披挂的装甲钢板就来自鞍钢。
尹美兮:我还知道,鞍钢人都讲奉献,从不计较自己得到的多还是少,工人叔叔阿姨都以身作则。
刘姝圻:是呀!1956年,国家出现30万吨钢材缺口,周恩来总理为此还专程到鞍钢来,不但深入生产一线,还走入工人家庭。总理曾亲切地对工人们说:“这次不是你们要求见我,而是我要求见你们。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次国家就靠你们了。”鞍钢职工也没有辜负周总理的嘱托,加班加点,不计得失,在年前超额完成中央交给的增产任务。
尹美兮:爷爷给我讲过蒋东明的故事,说他把全部都献给了鞍钢。
刘姝圻:没错,他患有小儿麻痹症,第一年高考时虽然是辽宁省理科状元,但是因为疾病的原因没有学校愿意录取他。第二年,他参加高考又获得辽宁省理科状元,并顺利进入清华大学学习。但是,毕业后却没有单位愿意招聘他,只有咱们鞍钢向他抛去橄榄枝,后来他成了鞍钢信息化建设的领军人物。2009年他被确诊为结肠癌晚期,但是他仍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他说:“活着就要工作,工作会给生命带来一种使命感和充实感;只要活着一天,就要让这一天活得充实,活得精彩,活得有价值。”
2月24日,2014年中国数控机床展览会在上海举办,沈阳机床“i5系列智能机床”全球首发。
“指尖上的工厂”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制造业概念的理解,沈阳机床抢占了未来制造的制高点,中国工业在新的产业革命到来时实现了对世界对手的技术超越。
8月1日,沈阳市浑南区委、区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浑南区正式揭牌。
8月21日,中德高端装备制造园管委会在铁西宝马新城成立。中德高端装备制造园将以承载德国高端制造转移,实现德国技术、中国制造为目标,全力打造制造业升级版。园区规划面积127平方公里。
12月25日,中央电视台“2014年度科技创新人物推选活动”揭晓。
该活动聚焦了年度中国科技领域的重大创新成果,结合专家意见和公众观点,评选出年度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科技创新人物”和“三大科技创新团队”。
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博士凭借多年来为我国机器人产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当选为“2014年度十大科技创新人物”。
鞍钢不但涌现出孟泰、张明山、王崇伦等老一辈的全国著名英雄模范,近年来“新时期学习实践雷锋精神的优秀代表”郭明义的事迹,同样感染着无数的中国人。为什么在不同历史时期鞍钢总会出现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模范人物?
刘姝圻:现在我们参观的就是具有浓厚鞍钢特色的英模殿堂。鞍钢,是英雄模范辈出的地方,共涌现出5870人次各级劳动模范,其中103人次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美兮,你还记不记得此前我们参观的大型浮雕,那上面都有哪些英雄模范呢?
尹美兮:等我想一想啊,我好像记得有孟泰、王崇伦、雷锋,对了,还有郭明义爷爷。
刘姝圻:他们的模范事迹和精神,引领和激励一代又一代鞍钢人,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孟泰,是新中国第一代全国著名劳动模范,是誉满全国的钢铁战线老英雄。毛主席曾经8次接见孟泰。在鞍钢生产恢复期间,孟泰搜寻、修复器材,亲手建立起闻名全国的“孟泰仓库”,满足了修复3座高炉的需要,没花国家一分钱。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是“孟泰仓库”的仿真场景,展架上的东西就是孟泰生前回收的器材和修复好的零件。
尹美兮:王崇伦的事迹我知道,幼儿园的阿姨经常说起。
刘姝圻:王崇伦是全国著名劳动模范,1953年,只有26岁的王崇伦成功创造了“万能工具胎”,一年完成了4年零7个月的工作量,被著名作家魏巍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毛主席曾经14次接见王崇伦,并称赞他是“青年的榜样”。美兮,你听说过雷锋的名字吗?1958年的秋天,只有18岁的雷锋响应全国支援鞍钢的号召,从湖南望城县来到鞍钢化工总厂任一名推土机手。雷锋“甘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伟大思想和精神,正是在鞍钢形成的。在鞍钢工作的15个月时间里,雷锋3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5次被评为标兵,18次被评为红旗手,其间他所写的日记成为《雷锋日记》的重要内容。还有郭明义,他几十年如一日学雷锋,助人为乐,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郭明义爱心团队:“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雷锋的故事,为实现中国梦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尹美兮:等我长大了,也要做他们一样的人。
刘姝圻:这里的工人造型是以万千螺母构筑的,每一个螺母象征一个劳模。他们植根于工人群众之中,成为工人群众的先进代表,共同撑起了共和国的钢铁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