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技术就是国家砝码

辽宁日报 2018年12月18日

商国华(右)鼓励张芝焕好好学习,将来做新一代的技术能手。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正式印发。

商国华

国家一级作家、铁西区文联主席。长期从事工业题材的文学创作,最新作品为长篇报告文学《国家砝码》。

张芝焕

2003年出生,爷爷和爸爸都是沈鼓集团的职工。

很少有哪个地方,像沈阳市铁西区这样,一举一动都吸引全世界的目光,它跌宕起伏的变迁几乎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现代工业史。最近刚刚创作完成长篇报告文学《国家砝码》的作家商国华,对铁西区的命运有着特殊的感悟。

张芝焕:商爷爷下午好。

商国华:芝焕你好。你是不是土生土长的铁西人?以前铁西区是什么样子,你知道吗?

张芝焕:我是铁西人,我家就在劳动公园附近。至于老铁西的样子,我只是听爷爷讲过,说以前铁西工厂林立,是全国的重工业基地。但污染比较严重。

商国华:是呀,以前有人把铁西形容为“傻大黑粗”,现在你看咱们铁西还这样吗?

张芝焕:不是啊。我看马路两边全是高楼大厦,没有污染。晚上到处都是流光溢彩,非常美。

商国华:芝焕,你知道咱们铁西是怎么变美的吗?

张芝焕:我爸跟我说,因为“东搬西建”,把以前老城区的工厂搬到了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建的都是花园式工厂,条件好,没有什么污染了。

商国华:从2002年开始,铁西区启动大规模的“东搬西建”,到目前为止,这一史无前例的搬迁工作基本结束了。现在的铁西,产业、环境、民生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变,城市功能更是不断完善,这在以前是谁也想象不到的。铁西前几年还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这是对铁西成功改造的肯定。

张芝焕:商爷爷,您小时候也生活在铁西吗?

商国华:当然啦。

张芝焕:我爸爸跟我说,老铁西有好几百家企业。

商国华:我小时候基本把铁西的企业跑遍了。那时候,我们是半日制学习,没有玩具,没有补课,没有“兴趣”班,课余时间做什么呢?就跑去看工厂大门,一个不漏的背诵工厂厂名,这是我们除了弹玻璃球、滚铁环之外,最爱玩的游戏。

张芝焕:我爸爸的单位那时候是什么模样?

商国华:你爸爸所在的工厂那时候叫沈阳鼓风机厂,它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一个大风扇的概念。这么多年过去了,压缩机形状逐渐替代了大风扇。

深入到铁西企业的杰出代表沈鼓集团后,商国华发现,比肩国际同行的道路上,铁西的企业正在从一个“跟跑者”发展到“并跑者”,并向“领跑者”目标迈进。

张芝焕:商爷爷,听我爸说,您为沈鼓写了一部长篇报告文学《国家砝码》。

商国华:2017年10月的一天,我带领文联演出小分队到沈鼓集团慰问演出。其间听到沈鼓党委工作部部长刘胜民介绍研制10万空分压缩机的故事。他说,这10万空分压缩机可以每小时制氧10万立方米,而且是国内第一台。通过10万空分压缩机组,可以实现把煤变成油的夙愿。我非常振奋,这是铁西人的骄傲,应当创作一部报告文学,告诉大家什么是“国之重器”,什么是铁西精神。

张芝焕:商爷爷,给我讲讲您的创作过程吧?

商国华:为了完成这部作品,我深入到沈鼓每个车间,一方面体验生活,一方面对60余名沈鼓职工进行采访。从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姜妍,到10万空分的总设计师汪创华,从普通科研人员到沈鼓转子、定子、总装车间的一线工人,从沈鼓的销售人员到离退休干部、工人……整个采访历时三个半月,另外还采访了从国家能源局相关领导到中国通用机械协会的相关负责人。

张芝焕:商爷爷,你认为这个10万空分压缩机研制成功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商国华:10万空分压缩机的成功研制,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沈鼓集团的研发、设计水平,还实现了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的又一次历史新突破,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设计制造该大型核心装备的企业。芝焕,你应该为你爸爸和他的同事们感到自豪。

张芝焕:太自豪了,沈鼓是为国争光啊!

商国华:说得好。芝焕,你得知道一个道理,一个企业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个国家,也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才能为国家经济安全筑起一道防线。如果我们把中国大工业比作一架托起轻重工业的天平,沈鼓就是天平上一枚重重的砝码了。

张芝焕:我明白了,我以后要好好学习,也要为国家研制核心技术。

商国华:对,努力吧。

经历了先“破”再“立”的铁西,正向世界级制造业基地的目标奋勇前进。未来,铁西区将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总要求,力争尽快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张芝焕:商爷爷,您是铁西区发展的见证者与参与者,您觉得铁西区的成功经验是什么?

商国华:区委、区政府实施大规模的“东搬西建”, 将老城区内的工业企业搬迁至开发区,实施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和彻底性的改造。在这个过程中,铁西产业做强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世界500强企业来铁西投资建厂。

张芝焕:平时,爷爷总给我和我爸讲老铁西的事,他也承认,现在的铁西更漂亮了,企业发展也越来越好了。

商国华:你去过你爸单位没?想不想以后也成为新一代沈鼓人?

张芝焕:去过三四次,感觉工厂像花园,但车间里的机器跟中国工业博物馆里展出的不一样。我爸说,希望我将来考沈阳工业大学,毕业后也进沈鼓工作。我现在才初三,考什么大学的事情,得三年以后才能决定呢。

商国华:你说工业博物馆里展出的机器跟你爸单位的不一样,其实那些机器都是几十年前的老机器,现在的机器都是现代化的。我建议你考清华大学,然后再回沈鼓,这样起点比你爸高一大块,让你爸同事看看,咱这出类拔萃的“鼓二代”。

张芝焕:商爷爷,我要真去沈鼓工作的话,那我叫“鼓三代”,因为我爷爷以前就在沈鼓工作。

商国华:哦,这样啊!希望你长大成为“鼓三代”!

张芝焕:我爷爷常说,老铁西人的精神,就是时刻为国分忧,即使自己遇到困难,也要千方百计攻坚克难。

商国华:没错,我从沈鼓身上看到了铁西人独有的精神气质。我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的不同究竟是什么?通过深入了解沈鼓,我知道不同就在于志气,在于为国家、为民族去潜心研发、生产、制造世界高端产品的使命和担当精神,在于像沈鼓那样把信仰、方向与力量融合在一起的精气神。沈鼓人敢于把使命与自信扛在肩上,一代代传承为国分忧的接力棒。

张芝焕:听您今天这么一讲,我明白了,自己作为新一代铁西人,一定努力学习,把爷爷和爸爸他们身上的这种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商国华:好,努力学习吧。芝焕同学。

铁西样本

以前,外界总拿铁西与德国著名的鲁尔工业区做对比,说铁西是东方的鲁尔。鲁尔工业区位于德国西部,聚集了一大批采煤、钢铁、化学、机械制造等工业企业,其工业产值一度占到德国40%。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鲁尔工业区开始了艰难的转型之路。直到最近几年,鲁尔的转型才算结束。而铁西的“东搬西建”,仅用了十多年时间。老城区内诞生了沈阳第三大商圈——兴华商圈,开发区内像沈鼓这样的老牌国企,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世界级企业关注铁西、投资铁西。截至2017年年底,铁西吸引了56家世界500强企业和475家外资企业投资建厂。

在转型的道路上,在“东搬西建”的过程中,铁西没有死守传统产业的窠臼,而是寻找与时代同行的新兴产业。据铁西区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铁西区未来五年内将加快培育发展服务机器人、动力装备、智能制造、航空等高端装备和新能源汽车、生物制药、大数据等新兴产业,继续壮大汽车产业,统筹推进医药化工、现代建筑产业发展,确保工业经济总量4500亿元,力争达到5000亿元。

作为闻名全国的老工业基地,铁西给自己提出了全新的发展目标:建设世界级制造业基地。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铁西将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知名品牌产品,发展一批国际装备制造业市场不可或缺的产业,培育一批位居世界前列的国际化大企业集团,建设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懂经济、懂技术、懂管理的优秀企业家队伍,打造一批产品配套率高的基础产业集群和市场化运作的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可以预见,未来的铁西一定会以更强大的姿态扮演推进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领跑者的角色。

3月27日,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与德国宝马集团合资合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订。合资期限为15年,项目总投资4.5亿欧元。合资项目计划于2003年第四季度在沈阳开始投产。10月18日,由华晨汽车和宝马集团合资在中国生产的第一款BMW325i汽车投放市场。

10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指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是中共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着眼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像当年建设沿海经济特区、开发浦东新区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那样,齐心协力,扎实推进,确保这一战略的顺利实施。经过一段时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将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发展成为技术先进、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特色明显、机制灵活、竞争力强的新型产业基地,使之逐步成为中国经济新的重要增长区域。

10月12日,中国第一条快速客运专线秦沈铁路正式投入运营。该专线由河北省秦皇岛市至辽宁省沈阳市,全长404.64公里。1999年8月16日开工建设,2003年6月建成,总投资157亿元。该专线是一条以客运为主的双线电气化铁路,设计时速200公里(预留时速250公里)。

10月15日,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葫芦岛市绥中县人)乘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飞上太空。

12月30日,辽宁省民航机场移交地方交接仪式在辽宁友谊宾馆举行。此次移交辽宁省的机场包括沈阳桃仙国际机场集团公司、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集团公司、丹东机场和朝阳机场。新组建的辽宁机场管理集团公司以桃仙机场为主体,整合了丹东机场、朝阳机场及原隶属锦州市的锦州机场。周水子机场下放大连市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