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双脚徒步勘测出“神州第一路”

辽宁日报 2018年12月18日

于泽民(右)紧紧握住了前辈薛景为的手。

沈大高速公路对沿线各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

1990年9月1日,沈大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该工程是国家“七五”重点项目之一。

于泽民

1990年出生,辽宁交投集团交通建设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管理工程师。

薛景为

1954年出生,辽宁交投集团交通建设管理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沈大高速公路设计者之一。

从1984年6月27日开工建设,至1990年8月20日竣工,这条当时国内最长的高速公路——沈大高速公路,被誉为“神州第一路”。这条陆路运输的“大动脉”是辽宁省的重要经济干线,也是东北地区南下出海的主通道。

于泽民:薛指挥您好,我是2015年从大连理工大学毕业之后来到我们单位的,您是我的老前辈,听说您曾参与我们省第一条高速公路的勘测设计工作,对于我们省来说,沈大高速公路的建设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我特别想听您讲讲,最开始建设沈大高速公路的故事。

薛景为:小于,真巧,我们是校友啊,我是1980年从大连理工大学毕业的。你想了解沈大高速建设历史,那我得从1983年说起。当时,我还在辽宁省交通规划设计院做设计工作,因为我们辽宁当时是全国的工业大省,尤其是沈阳到大连的交通流量已经达到建设高速公路的标准,沈阳至大连的公路不仅车流量大,而且汽车、牛车、人行道都混在一起,严重阻碍了沈阳至大连经济带的车辆流通,高速公路的建设需求应运而生、迫在眉睫。当时省委、省政府也特别重视公路建设,于是就开始了该不该建设高速公路、如何建设高速公路的大讨论。

于泽民: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修建沈大高速公路真是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那当时是怎么研究和讨论的呢?

薛景为:当时的人哪像你们现在这样思想超前,而且老百姓对高速公路这个词还很陌生,在那个年代算是新生事物。那时,通过研究测算,建设高速公路的投资额巨大,而且从古至今,在中国人的概念里还没有哪条路是要收费的,这就需要很大的观念转变。当时有两种观点,大部分人赞同建设高速公路,认为应当以未来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高速公路;不过也有一部分人有顾虑,觉得这种投资会不会收不回成本,高投入低回报。经过多次深入细致的研究和讨论,最后省政府下决心一定要建设沈大高速公路,并委托我们设计院,做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于泽民:决策过程还是充满了曲折,现在看来当时的决策是科学的、正确的,更是与时俱进的,那当时的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是怎么做的呢?

薛景为:1983年10月,沈大公路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在沈阳进行了初审。国家交通部领导及专家组从高速公路占地问题、拉动当地经济建设以及交通流量调查等方面,对工程的可行性进行了会审,专家一致赞成沈大公路扩建项目应建成全封闭的汽车专用公路,也就是高速公路。1984年初,项目获得了国家批复,于是我们在国内没有标准、没有先例的情况下,开始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设计工作。

上世纪80年代,我们的设计工作者要靠双脚徒步实地勘测,手工绘制图纸。到了上世纪90年代,终于有了现代化计算机,可以用来辅助设计。而2000年之后,已经全面使用专业软件绘图,并能进行三维设计。设计效率和质量突飞猛进。

薛景为:1984年,我们接到设计任务后,大批设计人员开始深入现场勘测。那时候不像现在有这么发达的科技和先进的设备,现在使用的全站仪以及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当时都没有。那时候选线,是在1:10000的图纸上选择走行的线路,一般情况下会选择一条主线,再选择一条比较线,然后所有设计人员下到现场沿着线路实地勘测。当时我与两位老同志一起进行路线调查,从沈阳步行出发,一直走到营口盖县(今盖州市),一步一步地往前走,现场计算复核测量数据,手工绘制路线图。

于泽民:那时候的设计条件真是太艰苦了,向老一辈高速公路建设者致敬。现在设计线路已经可以直接应用软件了,航拍、航测出总图以后,直接在图上就可以选线,可以三维立体建模,卫星图能精确到厘米级,精度大大提高,简化了设计流程。

薛景为:说起外业徒步勘测工作,我现在印象还特别深刻呢,沈阳到盖州200多公里,我们那时候实实在在地徒步走了40多天。用的勘测仪器也是老式的光学经纬仪,为了测量数据精确,我们钢尺的读数都要读两回。勘测回来后,所有的资料、数据总工办都要再去复核、验收。等到1990年以后我们才有了电算室进行辅助设计,而现在随便一个笔记本电脑,就已经能完成当时电算室的功能,现在完全是现代化了。

于泽民:是啊,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正是由于老一辈建设者的努力和探索,才使得我们如今能快捷方便地开展建设工作。那1990年沈大高速公路通车后,两地之间的通行时间是不是大幅缩短了?

薛景为:是的,我们当时亲自驾车,原来行驶在各种车辆混行的公路上,有的路段还是砂石路,从沈阳开车到大连,早上7点出发,晚上7点才能到。而沈大高速公路开通后,一天就可以跑两个来回,大大缩短了通行时间,提高了运输效率。起初,因为沈大高速公路收费,经历过人们不认可的阶段,老百姓有的就说走这条收费的路干什么?但有的人尝试之后就体会到了高速公路的便利与顺畅,逐步接受了高速公路的存在,对沿线各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

于泽民:您说得对,我老家在普兰店,记得我小时候父母带我去大连玩,就会走一段高速公路,第一次行驶在双向四车道的高速公路上,感觉特别平稳,没有任何颠簸,速度特别快,感觉窗外的景物风驰电掣般地后退,一眨眼就到了,大大提高了人们出行的便捷性和舒适度。这也成了我童年的美好记忆,激励我努力走上新时代高速公路建设者的岗位,为辽宁家乡的高速公路建设出一份力,努力做出无愧于新时代的业绩。

随着沈大高速公路的步伐,我省先后组织建设了沈阳绕城、沈阳至山海关、铁岭至朝阳等40多条高速公路。2002年实现全省14个省辖市全部通高速公路,2014年实现全省所有陆地县“县县通高速”。目前,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4331公里。

薛景为:沈大高速公路是一条车流量跨越式发展的高速公路。从1990年全线建成通车,截至2000年,部分路段已通车运营15年,进入了设计的大修年限。而且车流量也达到了饱和,从开通初期全线日均流量3300台次,到后来车流量呈几何倍数增长,再不扩建不仅经常发生拥堵,而且有全线严重拥堵的危险。于是省交通厅根据辽宁省经济发展的需求及对未来交通量的增长预测,决定结合公路大修,按8车道标准改扩建沈大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2002年5月28日开工,2004年8月29日建成通车。

于泽民:我参与的第一个项目就是沈阳到四平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随后又参与了毛家店收费站改扩建工程,改扩建工程施工难度大、安全任务重,对我个人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提高的机会。薛指挥,您作为辽宁高速公路的第一批建设者,应该参与了省内很多条高速公路的建设吧?

薛景为:我是1996年末调入辽宁省高等级公路建设局从事高速公路项目管理工作的,先后参与过沈大、沈山、沈四、盘海营、阜朝、铁本、丹通等项目建设,一直奔波于省内各地。2014年,我虽然已经退休,但是因为工作需要,我并没有离开项目建设的第一线,目前仍在铁本高速公路负责征地动迁工作。

于泽民:薛指挥退休也不忘高速公路建设事业,是我们新一代建设者的榜样,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12月11日,我们辽宁高速又迎来一个好消息,铁岭至本溪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意味着辽宁中部环线高速公路400公里全线实现闭环贯通,实现了与沈丹、沈大、沈山、沈彰、沈康、沈四、沈吉7条高速公路衔接,标志着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全部实现高速通车,打通了东北区域骨架公路网规划“五纵、八横、两环、十联”中的环一线。对完善国家和区域高速公路网布局、奠定辽宁东北交通枢纽地位、加强区域经济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逐梦

从小就很羡慕会开车的人,曾经在脑海里幻想着自己开车的样子。

2003年,虽然参加工作时间不长,也没有经济实力买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但是仍然去驾校学了车、考了票。

之后的几年,虽然开始是偶尔蹭别人的车开开,后来买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台汽车,但是始终没有机会走一趟高速公路。

直到2012年,带着3岁的儿子去看他梦寐以求的大海,才第一次开上了双向8车道、前往大连的沈大高速公路。此后的每一年夏天,儿子都会盼望着能走一回这条通往大海的高速公路。

好友丹丹是自驾旅游达人,只要遇上假期,他们一家三口必定会第一时间出发,“冲”向高速公路收费口。多年来,他们一家驾驶汽车沿着高速公路走行了十余万公里。几乎游遍了国内的各个省份,2015年,他们又沿着高速公路一路向南,途经辽宁、河北、四川、云南等省份,最远到达了泰国。

对于丹丹一家来说,高速公路不仅是通往旅行目的地的通途,还是孩子睡梦中缓缓摇曳的摇篮、是四季变幻沿途欣赏一幅幅醉人美景的画廊、是激起下一次出发动力的磁场。

移动,是人类从久远以来就一直抱着的梦想。“改变世界的机器”——汽车的出现,让移动的梦想不再遥远。而高速公路的出现,承载着我们的梦想快速飞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速公路从无到有,规模从零到世界第一,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发达国家往往需要半个世纪才能建成高速公路网络,而我国在远低于发达国家的起点上起程,却用不到30年便完成了超越。 

1月7日 省政府宣布:长期困扰辽宁省中小学的危险房屋已于1989年全部消灭;同时要求今后当年出现的危房,必须当年修好。

1月10日 中国自行设计、制造、安装的乙烯裂解炉,在辽阳石油化纤公司通过国家级技术鉴定。该炉已达到上世纪80年代国际同类装置先进水平,结束了此类重大装置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

2月9日 国家科委确定沈阳市为建设高效持久型城郊农业试点市。沈阳市率先在全国13个大城市中实现了粮菜蛋奶自给自足,闯出了“小郊区养活大城市”的新路子。

3月3日 1989年全国企业管理最高奖——“金马奖”评选在北京揭晓,辽宁省的东北制药厂、大连港获奖。

4月29日 辽宁东药足球队在沈阳获得第九届亚洲俱乐部杯赛冠军。这是中国迄今在亚洲足坛上取得的最好成绩。

5月15日 中国第一条免维护启动型蓄电池生产线在沈阳蓄电池厂建成投产。该生产线从英国引进,采用当时世界制造蓄电池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总投资3000万元,年产蓄电池60万只,其中40%出口。

8月31日 国家“七五”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中科院沈阳机器人示范工程建成,通过国家级验收,交付使用。这标志中国已具备研究开发高级机器人的能力。

11月13日 大连造船新厂成立。该厂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现代化船舶总装厂、国内唯一能够建造10万吨级以上船舶的出口基地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