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的大江大河

辽宁日报 2018年12月14日

高 爽

终于等到电视剧《大江大河》的开播,仅以头几天的收视情况和个人的观看感受来看,我认为这部国产电视剧的年度收官之作,将是今年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年代剧中最好的一部。

年初,就读了这部电视剧的原著、作家阿耐的长篇小说《大江东去》。很惊讶这位以《欢乐颂》成名、以都市商战和白领生活题材见长的女作家会创作出这样一部带有“史诗”味道的作品来,虽然阅读过程中也有诸多不满意之处,但作家试图全景式展现改革开放历程的勇气令人佩服。作品中的三个重要人物,宋运辉、雷东宝和杨巡,一位是农民企业家,一位是国企领导者,一位是民营企业家,通过他们的经历,折射出农村改革、国企改革和民营经济发展这些对改革开放产生最重要影响领域的发展历程。影视化之后的《大江大河》没有让我失望,质量很高,演员演技在线,值得一看。

今天重点要说的是作品中关于1978年高考的一个段落。宋运辉和姐姐宋运萍,因为家庭出身不好,政审过不了关,最终两姐弟只能有一个人有上大学的资格。对这个情节,有评论者提出质疑,认为它与史实不符: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的决定,不仅改变了几代中国人的命运,更为之后40年的改革开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打破唯出身论,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是有明确规定的,怎么可能还有因为出身问题上不了大学的呢?

最初读小说的时候,我也有过同样的看法。但今年的一次采访,让我的想法有了些改变。我省作家刘嘉陵今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把我的世界给你》,同样是一部以恢复高考为时代背景的作品,主人公作为恢复高考的幸运儿,在1979年考上了大学,但因为一项已经不符合时代要求的规定,在入学之后被学校开除学籍,成了一个“校园黑生”。如果故事不是源自作家本人的经历,我也很难相信这是真实的。

我们常把恢复高考后的头三届大学生称为“新三届”,从众多资料和文学作品中,我们获得的对“新三届”的印象往往是充满激情、积极向上的,校园里的“八〇年代”一片春光明媚。但这部作品却提醒我认识到了一个事实:历史的复杂性远超过我们的想象,特别是改革开放这段始终充满着各种矛盾和观念交锋的大历史。如果我们相信作家在创作时是严谨的,那么《大江东去》里的高考情节就有可能是有现实依据的。

任何一项好政策的实施,都不可能没有阻力,相较于恢复高考,40年间在政治、经济及社会、文化各个领域发生的所有变革也同样如此。40年改革开放史之所以值得被歌颂、被铭记,被反复回望,被深刻总结,很大程度上也正源于这种复杂性。因为复杂,所以才有了各种尝试、突破与创新,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也有了我们在40年后回顾那段历史的感慨万千。

这种个体命运与时代车轮的同步与逸出很值得玩味,在进行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讲述与文学创作中,如何把握个体故事与大多数的关系将是一个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