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力打造“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疗援建纪实
辽宁日报 2018年12月14日

本报记者 王敏娜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作为一家在全国排名前列、东北地区居首位的大型三甲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全力创建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为辽宁和周边地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的同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不遗余力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青海省、陕西省等地的医院进行对口帮扶。

无论是雪域高原,还是革命老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派出的多支医疗队,不仅带去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医疗技术,还通过“传帮带”、远程医疗项目合作、打通信息化通道等方式授人以渔,促进当地医疗事业可持续发展,让更多患者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诊疗服务。

1 跨越千山万水援建四地 每一批队伍里都有医大一院专家

那么远,又这么近。

西藏那曲、新疆塔城、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陕西延安,距离辽宁最远的超过4000公里,最近的也超过1700公里。然而,近年来医疗等方面的对口援建,让这四地与辽宁亲若“比邻”。

为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高各族群众健康水平,根据中组部的安排部署,2012年,中国医大一院的专家刘璠、韩继东远赴塔城地区开展医疗援建工作。2016年,中国医科大学启动对塔城地区人民医院共计五年的组团式、承包式援建工作。同年,我省首批组团式援藏医疗人才队伍,亦跨越千山万水,踏上了藏北羌塘高原。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在我省每个批次的援藏、援疆医疗队中,都活跃着中国医大一院专家的身影。迄今为止,医院派出的援藏、援疆专家有40余名。

中国医大一院与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和陕西延安结对帮扶也取得丰硕成果。

早在2010年,中国医大一院便选派专家赴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开展对口帮扶工作,每批医疗队的帮扶时间为3至6个月。迄今为止,医院共派出了40余名帮扶专家。

自两院建立对口帮扶关系以来,除了中国医大一院每年定期选派专家驻点开展业务指导工作,大通县人民医院还采用“候鸟式”人才引进方法,聘请神经外科包义君教授为大通县人民医院名誉业务副院长,不定期指导开展新技术、新项目以及显微微创手术,解决疑难重症。

中国医大一院与延安市人民医院结对,不仅是响应国家政策号召,体现帮扶之义,兼有反哺之情。中国医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创立的医学高等学校,诞生在江西瑞金,成长于革命圣地延安。中国医大一院的早期成长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进程紧密相连,几经更迭之后,在延安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2013年,中国医科大学与延安市人民医院共同建立了医疗业务托管合作关系。时任中国医大一院骨科主任的朱悦教授受中国医科大学委派,担任延安市人民医院(中国医科大学延安医院)业务院长兼骨科主任,率中国医大一院专家团对该院进行为期一年半的业务帮扶。一年半的援建时间,朱悦带领20个专业的46名医护人员,共完成门诊诊疗病人4300余人次,查房590余次,开展科内讲座310余次,会诊1900余人次,参与危重病人抢救151人次,专家作为术者完成手术370余例、指导完成手术260余例。

延川县一名患严重脊柱侧弯患者,在手术治愈顽疾后,其家属赠送给朱悦一册亲自制作的剪纸,里面有他惟妙惟肖的手术场景和肖像画,这是延安群众对中国医大一院的专家们在延安帮扶工作最大的肯定和表扬。

除了派遣各个科室的专家到对口地区医院进行帮扶,时任中国医大一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康健,副院长辛世杰、汤艳清,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杨娉婷等院领导也带领专家团队到对口帮扶医院进行慰问调研和学术讲座。

中国医大一院鼓励职工积极参与对口支援,对口支援工作也日趋常态化、规范化。“以病人为中心”是中国医大一院首创并坚持的服务理念,在受援医院亦是如此。以病人为中心,以核心问题为导向,创新帮扶思路和模式,实施健康帮扶和精准帮扶,不断提升受援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是医大一院医疗援建的宗旨和追求。

2 填补医疗技术空白 创造一个又一个第一和奇迹

作为国内外知名的区域性疑难急重症诊治中心,以人才实力和技术优势著称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多年的对口支援过程中,坚持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的原则,抽调各科室业务技术骨干参与对口支援,将优质的医疗资源带到受援医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和奇迹,填补了当地的医疗技术空白。

2016年7月27日,援藏专家孔德磊利用纤维支气管镜救治一例危重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开创了那曲地区首例纤维支气管镜下抢救治疗。

2016年8月12日,援疆专家谭文斐带领塔城地区人民医院麻醉科团队,完成当地首例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髂腹下和髂腹股沟神经阻滞,为3岁患儿解除手术后的疼痛困扰。

2016年11月16日,援藏专家孙喜家团队成功为那曲一名刚出生7天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打通换血通路。这是那曲市人民医院第一例、也是年龄最小的一例超声引导下的动脉穿刺,开创了当地可视化诊疗的新领域。

2017年5月24日,援青专家王维成功为一名颅内多发脑膜瘤的高原地区患者实施了显微镜下颅内多发脑膜瘤切除术,此例手术为青海省大通县人民医院建院以来首例颅内多发肿瘤一次手术切除神经外科手术。另外,泌尿外科刘海波还带领大通县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开展开腹手术和腹腔镜介入手术,达到县域内领先水平,填补多项手术技术空白。眼科孙一洲为县医院开展了眼科显微手术,并完成了大通县域内首例眼球破裂伤清创探查缝合术,使县域内的眼病患者足不出县就能得到国内一流专家的诊治。

同样也是在2017年5月24日,援藏专家官彦雷团队成功为一名高血压脑出血的藏族患者实施显微镜下脑内血肿清除术,此例手术是那曲地区人民医院建院以来首例显微镜下神经外科手术,标志着那曲地区神经外科疾病的治疗从此进入显微手术时代。

2017年11月24日,援藏专家班允超团队完成那曲市首例颅内肿瘤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此后,班允超带领那曲市人民医院外二科又先后开展多项高新技术项目,救治了一个又一个危重患者。

2017年12月1日,援疆专家丁仁彧成功对一例严重腹腔感染合并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开展杂合式血液净化技术(血浆吸附+持续血液滤过),该技术标志着塔城地区医院的血液净化治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援疆专家陈海燕克服零基础、信息系统不成熟等诸多困难,帮助塔城地区人民医院筹建静脉药物配置中心,该中心已于上月中旬开始试运行。之后,呼吸科及重症医学科肠外营养的配液工作也相继上线运行。

……

这只是中国医大一院专家在受援地区开展的部分新技术和新业务。近年来,中国医大一院为受援地区输送的新技术、开展的新业务达到数百项。

3 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让受援地区群众长远受益

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大医院对医疗资源欠缺地区的帮扶决不能是“热闹一阵”,输血的同时也要帮助造血。让先进的医疗技术在当地生根发芽,这是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专家在进行对口支援工作时秉持的理念。

在传授手术技巧、临床经验的同时,促进专科和学科同步发展,在援建的有限时间内为当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才能让受援地区医院和百姓长远受益。因此,援建专家还担负着传授技术、提高受援医院人员能力、推动相关科室建设等重要任务。

为了更好地传授技术、带好队伍,专家们通过一对一、手把手教学,专题讲座、实践操作等手段帮助受援地提升医护人员水平。在中国医大一院肿瘤内科主任刘云鹏的支持下,援疆专家滕赞把中国医大一院肿瘤内科主办的辽宁省肺癌、胃肠道肿瘤网络MDT引入塔城医院,取得了很好的反响。这种形式医疗培训的开展,在援疆专家任务结束后,依然可以对受援地进行持续而长期的培训。

几乎每位援建专家都为自己的援建科室作出了规划,写下了计划,这一份份规划方案和计划是激励、鞭策,更是对受援地区的承诺和期望。另外,在医疗援建期间,专家们不仅承担着为科室培养业务尖兵的工作,还担负起帮助医院组建新科室的重任。

中国医大一院精神医学专业第一批援疆专家孔令韬、毕波帮助塔城地区人民医院筹建了精神心理疾病诊疗科室,之后,第二批援疆专家朱刚帮助当地筹建的精神心理卫生中心也最终获批,经过两批医大一院精神医学专家的努力,填补了塔城地区精神卫生领域空白。其间,朱刚还帮助医院建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机制,引进具有精神科执业资格的专业人才,加快精神科医师及护士的培养工作,保证精神卫生中心对人才的需求。如今,塔城地区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不断壮大,拥有约20名医护人员,基本能够满足当地的精神医疗需求。朱刚也因此获评“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 2018年11月月度人物。

在前两批专家援建的基础上,第三批援疆专家吴枫创立了塔城地区心理治疗师培训基地,这是全疆第一个心理治疗师培训基地。

正是由于援建专家的带领和帮扶,受援地区医院医生迅速成长,许多当地医生从援建专家的助手成长到可以独当一面。

除了“送出去”帮扶,中国医大一院还实行“引进来”培养。近年来,医院通过签订对口支援协议,在人员调配、财务支援上优先向帮扶医院倾斜,同时接收受援医院工作人员来院进修学习,并选派医院学科带头人、科技拔尖人才带教,保证进修人员学有所成,逐步增强受援医院业务造血能力。

中国医大一院还为受援医院开展 “医教研产一体化”建设规划,拓展更广阔的合作领域。

在援建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延安市人民医院一些科室申报省、市级课题并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实现了医院科研工作历史性的突破;二次援疆的赵连爽带领塔城地区人民医院检验科第一次申报了地区级科研课题,并且通过了地区科技局的评审,这是塔城地区检验界获取科研项目零的突破。

也正是在援建专家的协助下,延安市人民医院、塔城地区人民医院以及那曲市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三甲医院。

……

4 破解信息化建设瓶颈 推动建立现代化运行机制

想患者所需,解医院所困。中国医大一院不仅给受援医院带来先进的诊疗技术,培育更多人才,还在信息化建设上为受援医院提供支持,破解了一个又一个发展瓶颈,不断增强受援医院的发展后劲。

中国医大一院不仅以人才实力和技术优势著称,在信息化建设上也日臻完善。医院在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中,获评为四级甲等医院。特别是今年10月底开诊的中国医大一院浑南院区,无论是医疗服务还是内部管理的信息化程度更是不断加深,逐步构建起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智慧医疗生态。

为改善受援地区人民群众的就医感受,中国医大一院在对口援建过程中,通过“以院包科”的形式,将信息化作为援建的主要方式之一。在选派辽宁第二批和第三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的队员时,医大一院从信息中心选派陈洪源、陈锋到那曲支援当地医院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的工作纷繁复杂,系统调试维护只能安排在晚上和节假日进行。中国医大一院信息中心专家陈锋到那曲不到一年,就帮助当地医院完成了患者咨询服务系统,临床路径、单病种系统,不良事件系统,防灾备份系统,图书馆期刊查询系统,合理用药系统,医院感染综合监控系统,排队叫号系统,体检中心系统,病毒防护系统,PACS、OA等已有系统的应用等十余个项目的建设工作,极大地支持了门诊部、医务科、院感科、药剂科、体检中心、图书馆、护理部、检验科、放射科以及部分临床科室的工作,缓解了出诊医生的看诊压力,也使候诊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大大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

在不断完善受援医院信息系统的同时,医大一院充分发挥远程会诊系统的作用,与对口支援的医院保持联系和互动。当受援医院遇到疑难病例时,通过远程会诊系统将相关资料发送至中国医大一院,相关专家教授商定出完善的诊治方案,再反馈给受援医院,争取让当地群众“大病不出市”。

在中国医大一院病理科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派驻专家帮扶及开展远程会诊等工作,极大地促进了新疆塔城地区病理科的发展。2018年10月16日,新疆塔城地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批复,同意塔城地区人民医院病理科为塔城地区病理质控中心挂靠单位。

除了医院的“官方”平台,心系受援地区群众的援建专家,还通过微信等方式,与当地医务人员交流、探讨病例。援疆专家高远将急诊科、心内科、冠脉介入导管室相关人员“集结”起来,搭建起的急性心肌梗死救治平台以及心内科学术平台,给塔城地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创造了一条“生命通道”,最大限度抢救患者生命,提高基层医生技术水平。

支援还在深化,合作不断扩展。中国医大一院的专家们牢记使命,在最需要他们的地方诠释医者仁心,为受援地区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向着落实分级诊疗和推行医疗服务同质化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