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武志荣矢志提升手表精度

辽宁日报 2018年12月11日

本报记者 蔡晓华

12月7日8时,62岁的武志荣准时出现在辽宁孔雀表业有限公司模具车间,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这几天,车间里正在生产的是陀飞轮6601系列模具,武师傅的工作是使用精密车床磨活。对于从事手表模具制造40个春秋的武志荣来说,这是平凡的一天。“虽然岗位平凡,但是因为热爱,认准了,就心无旁骛,甘愿投入全部精力。”武志荣说。近日,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与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开展的首届轻工“大国工匠”评选中,武志荣榜上有名。

“制作模具是个精细活,但首先是个体力活。”20多公斤重的模具在武志荣手里翻转把弄,看上去毫不费力,游刃有余。1978年,下乡回城的武志荣被分配到现辽宁孔雀表业有限公司工具厂。对于小小的手表来说,模具可以说是庞然大物,小的模具15公斤左右,大的模具足有40公斤。“不怕吃苦,能够钻进去,是干模具的料!”这是当初师傅收徒时对武志荣说的话。在师傅的耐心指导下,武志荣很快入门,并在模具创新上展现出了独特的想法和见解。“只有精确到一个微米甚至更精密的尺寸,才能雕琢出手表的精度。”1990年,武志荣被派到瑞士学习新生产线的模具制作。学习期间,他深刻地感受到,当时国内制表技艺与“世界钟表之都”的差距。从那时起,他暗下决心,磨炼技艺,赶超国外。那一年,他被瑞士朗达表业公司誉为钟表机构小孔模具方面的专家。

“制作擒纵叉一次成型落料模具是几代‘辽表人’的梦想,我在心里也默默揣摩了十几年,一直琢磨着怎么打破仿苏联制造跳步模具的模式。”武志荣一边求教老师傅,一边深入研究。2014年11月,经过反复试验,擒纵叉一次成型落料模具大功告成,生产出的擒纵叉零件一致性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是国内手表行业的首创。瑞士专家拿起擒纵叉零件与样板对比后,禁不住连声赞叹。

擒纵叉一次成型落料模具不但解决了此前动件厂废刀废件的加工难题,还减少了落料、冲孔、铣马口、铣叉瓦、磨马口、磨叉瓦等相关工序。由于零件形状小且不规则,在加工过程中,操作者无论在上活角度还是操作方法上都有一定困难,而一次成型模具则将此类困难轻松解决。据公司动件厂统计,过去擒纵叉零件废品率为40%,现在擒纵叉零件的一致性达到了100%。

入厂40年,如今武志荣在工作中遇到难题,依然会去请教师傅,而师傅也依然如当初一样倾尽所知予以指导。“制表手艺的延续就得手把手进行。我们公司几代人摸索的经验要是没能传下去,我这心里怎么能过得去?”这些年,武志荣毫无保留地向徒弟传授自己的模具技艺,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出色的徒弟。在武志荣等一批制表工匠的辛勤付出和努力下,曾经享誉大江南北的“孔雀”再次振翅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