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放矢精准施策破解“成长烦恼”

——二论加快民营企业发展
辽宁日报 2018年12月11日

本报评论员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无论是种子期、初创期,还是扩张期、成熟期,每个阶段都会有相应的特征、各自的挑战。

近几年,我省民营经济虽然实现了量质齐升,但总体来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占比仍然不高,许多依旧处于产业链、价值链低端,一些企业面临着市场的“冰山”、转型的“火山”,甚至举步维艰。破解这些发展中的困难、前进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既需要企业自力更生、闯关夺隘,也需要政府置身事内、伸出援手。

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贵在精准。企业千千万,需求万万千。由于企业从事的领域不同、所处的区域不同、发展的阶段不同,必然导致“痛点”“难点”“堵点”也不尽相同。如果不“把好脉”,直接就拍脑袋“开方子”,大概其、一刀切,就可能会出现需求向左、政策向右的尴尬,甚至朝令夕改“翻烧饼”。要真正了解企业的所想所盼,必须广开言路、多听意见,多下基层、深入实际。到车间里走一走、同企业家和一线工人坐一坐,面对面、心交心,在“解剖麻雀”中发现个性问题、梳理共性问题,出台的举措才能做到“靶向治疗”“无缝对接”,才能让企业感到迅速及时、解渴过瘾,才能真正有力有效、管用实用。

好政策能否带来获得感,关键在于贯彻执行。这方面,在现实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苗头和倾向。比如,有的地区和单位,既没吃透上面的精神,也没摸清下面的情况,就将中央和省里的文件简单拿来、生搬硬套,“上下一般粗”,没有针对性;比如,有的地区和单位,总是不着急、等等看,造成“慢半拍”,甚至“中梗阻”,企业“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结果错失了良机、贻误了发展;再比如,有的地区和单位,将惠企政策放在抽屉里,不公开、不透明、不宣传,企业知晓度低。这些,都必须迅速整改、全面整改、彻底整改。要以“马上办”的精神,围绕“顶层设计”的要求部署,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将政策实化、细化、量化。要通过上门宣讲、融媒体推送等渠道,加大政策宣传解读力度,对企业广而告之,使其人人知晓、入脑入心。

在本次全省加快民营企业发展大会上,我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辽宁实际,着眼解决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障碍和瓶颈,出台了《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全省金融机构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奖励办法》和《辽宁省“个转企、小升规、规升巨”培育行动实施方案》三个文件,从营造公平竞争环境、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到解决融资难融资贵、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含金量十足、针对性极强。全省各地区各部门要对照文件中的政策措施,一项一项明确责任,一条一条抓好落实,决不能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确保“大礼包”按时发放、足额到企。

“任何制度都是对实际生活中已经存在的需求的响应。”只要我们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去捕捉、回应企业释放出的每个“求助信号”,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健康发展,企业家们就一定会信心倍增、干劲十足,如商海中无数朵欢跃的浪花,汇聚成推动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