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第一动力” 振兴之轮扬帆远航

辽宁日报 2018年12月11日

(上接第一版)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区域创新能力凸显

科技体制改革是点燃科技创新的“点火系”。40年来,我省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的若干规定》《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政策和法规,从改革拨款制度、开拓技术市场等方面不断打破制度藩篱,极大解放和激发了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采取有效措施,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科技政策体系,对科技体制改革形成了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的系统部署。着力实施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对计划类别进行重新定位,着力重构科技计划布局,在全国率先完成地方科技报告系统建设。

为吸引和调动社会资源支持辽宁优势特色产业科技创新,我省创新了财政资金投入模式,并改进完善了财政科技资金管理。省政府设立了100亿元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并进一步调整了省级财政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

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深入实施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我省从1988年开始探索建设高新区,目前,总数已达15家。2017年,全省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03.5亿元,同比增长6.1%;营业总收入达到8129.0亿元、出口创汇618.4亿元、企业实际上缴税费418.8亿元;高新区以占全省1%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省约10%的地区生产总值、40%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60%的高技术制造业总收入。

科技体制改革不仅使高新区成为我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还让农业农村取得了科技创新重点突破,实现了示范引领。从上世纪80年代在全国率先实施科技副职和“123”农村科技示范等工程,到如今开展“四位一体”的农村科技特派等行动,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玉米、水稻两大主要农作物科研水平在全国具有优势地位,有效提升了辽宁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聚焦科技与经济融合

科技成果加快落地

40年来,我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入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等战略方针,大力推进科技与经济融合。

特别是近年来,我省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建设了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中科院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东北区域超算中心等新型重大研发机构,以及产业技术创新共性、专业、综合服务三类平台,围绕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初步构建起新型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

省科技厅会同省科技创新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在全国率先召开了面向全省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会议,会同20余个省直部门共同出台了我省科技成果转化三年行动计划。针对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不配套”等问题,我省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法规,将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提高至不低于70%,高于全国20%。同时,还出台了我省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打造了“立足辽宁、服务东北、互联全国、连接全球”的东北科技大市场。

今年以来,驻辽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省内转化率超过了50%;中科院驻辽机构科研成果本地转化率达38.7%,较上年度提高了10%。

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创新创业蓬勃发展

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目前,全省有两院院士53人,全国排名第七位;全省有120名科技工作者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有长江学者101人,135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其中第一层次杰出人才目前全国仅评选一批总计6人,我省卢柯院士入选。

近年来,我省坚持人才优先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实施重大人才工程,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与此同时,我省顺应创新群体从小众向大众转变的时代潮流,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推动政府职能由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大力培育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土壤环境,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

目前,全省共有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省级以上科技创业孵化平台383个,其中国家级142个,入驻企业和团队数量超1.2万家。

展望未来,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到2020年,我省将基本建成创新型省份,全省科技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3%,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5%;到2030年,建成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到2050年,建成科技创新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