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专家齐聚沈阳探讨介入治疗现状和痛点——

介入医学创新发展亟待医工结合

辽宁日报 2018年11月30日

本报记者  王敏娜

核心提示

日前,第十二届中国介入治疗论坛 (CIC2018)在沈阳召开,省内外知名介入医学专家齐聚一堂,就介入手术的前沿技术进行操作演示。在推动介入治疗规范化的同时,本届论坛创新开辟了“医工结合科技创新专场”,介入医学、医学影像学、生物医用材料、生物医学工程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及相关企业界代表共同为介入治疗的未来发展“把脉定向”,破解介入治疗成长之痛,促进整个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介入治疗已成部分疾病

首选治疗方案

“介入医学是利用影像学设备做引导,以微创的方法和特殊器材,对体内疾病进行微创治疗和诊断。相较于传统的内外科而言,介入医学还是个新领域,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至今,不过三四十年的时间,但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其已成为和内科治疗、外科治疗并列的三大临床治疗手段之一。”11月25日,本次大会主席、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创始人、中国医科大学影像研究所所长徐克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介入治疗具有定位准确、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高、见效快、可重复性强等特点,对于内、外科治疗难度大的一些恶性肿瘤、血管等疾病治疗效果较好。随着介入医学的发展,如今的介入治疗已经不单指放射介入的小介入概念,而是形成多学科融合发展的“大介入”格局。目前介入治疗范围可以说是“从头到脚”,并且已经成为部分疾病治疗的首选方案。

介入治疗涵盖的领域越来越广,临床应用也越来越多。目前,一些大型的三甲医院包括专科医院都设有介入治疗的专科病房,许多二级医院包括县医院也都开始开展介入治疗。

为给介入医生提供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提高介入医生的整体水平,第十二届中国介入治疗论坛设了肿瘤介入治疗专场、大血管外周动脉介入治疗专场、静脉疾介入专场、神经系统疾病介入专场以及门静脉高压症介入治疗专场。

来自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放射科、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放射科和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科的8位专家,为与会人员带来18例介入手术,这些手术涉及肿瘤、外周血管、大血管、静脉系统、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等疑难疾病的治疗,并直播了手术全过程,将手术策略和操作技巧毫无保留地呈献给参会人员,令参会人员现场感受到介入治疗的魅力。

一头连着临床

一头连着工业生产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化,我国介入医学发展迎来新的机遇,却也面临巨大的挑战。

据徐克教授介绍,目前介入治疗临床应用的介入器材多数依赖国外进口,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国患者的就医负担。因此,无论是老一代医生还是青年医生,都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重视医学创新。

医学创新,一头连着临床,一头连着工业生产。介入医学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医工结合。

中国医科大学科研处副处长、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放射科副主任钟红珊是本次大会的执行主席,她告诉记者,为鼓励创新,本次论坛开辟了“医工结合科技创新专场”,聚集了介入医学、医学影像学、生物医用材料、生物医学工程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及相关企业界代表,旨在整合介入医疗行业与产业技术领域的优势资源,以介入医学产业技术创新为主题,开展广泛的跨专业碰撞与交流。

令人欣慰的是,近些年已有专家在此方面进行尝试和探索。比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在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和医疗器械上不断创新,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

在注重医工结合加速介入医学科技创新发展的同时,专家呼吁,要注重介入医学人才的吸收和培养。目前,介入医学的医生多出身于放射科,从事影像诊断,经过三四十年的发展,许多内外科的优秀硕士、博士都加入这个团队,但是人才的数量和层次还有待提高。在培养人才的同时,还需要不断提高人才队伍的科研意识,向着国际一流水平看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