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新时代辽宁精神 推动高校改革发展

辽宁日报 2018年11月27日

李玉华

以“长子情怀、忠诚担当、创新实干、奋斗自强”为表述语的新时代辽宁精神,是辽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宝贵教育资源,是激励高校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共同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精神动力。高校应以新时代辽宁精神为激励,不断推进各项改革,实现内涵式发展,努力开创高等教育发展新局面。

“长子情怀”不仅是对历史的概括性表述,更着眼于未来长远,体现一种担当与自信。高校弘扬新时代辽宁精神,就是要以之为引领,塑造大学情怀。大学的担当体现在放眼世界,有广阔的人类意识,以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困境为己任;立足当下,履行使命,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大学的自信聚焦在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和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上,体现在坚持中国特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上。今天,弘扬新时代辽宁精神就要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确保高校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高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坚持完善基层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健全院(系)集体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牢牢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思想政治工作是党领导高校工作的具体体现。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引导师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忠诚担当”是大学的政治本色。作为辽宁人民养育的高校,服务辽宁振兴是其应有的责任担当。高校应面向辽宁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在优化营商环境、培育壮大新动能、推进协调发展、支持生态建设和粮食生产、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补齐民生领域短板等方面,为辽宁振兴发展提供服务。要深入推进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学科和专业结构调整,推进向应用型转型。牢牢把握“双一流”建设的有利契机,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人文学科等传统优势学科作用,建设各类新型高校智库,为辽宁全面振兴提供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持。加大科技成果在辽转化力度,全面提升服务社会能力,为实施“五大区域发展战略”和推进“一带五基地”建设提供科技支撑与精准服务。

“创新实干”是大学的固有品质。大学是创新的前沿阵地,也是推崇实干的教学科研阵地。当前,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深入推进,尤其是高等教育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弘扬新时代辽宁精神、崇尚创新实干,对于破解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尤为重要。在深化教育领域改革过程中,要坚持以改革为根本动力,以改革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机活力。革新治理理念,构建新时代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按专业大类招生培养方式,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深化教学改革,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改革教学模式,推广问题导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建设与互动型教学方式相适应的网络教室和研讨型教学环境。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探索实践导向的“双创”教育思路,搭建集教育、培训、实训、孵化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创业平台,不断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大力推进科研组织模式创新,加强校企、校校合作,推进协同创新。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科研领域管理重心下移,鼓励科研自由探索,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激发院系科研管理的内生动力。

“奋斗自强”是大学应有的姿态。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强省、世界一流大学或一流学科等目标,都需要新时代辽宁精神来激励。大学走奋斗自强之路,重点应在“自主”“自由”“自立”“自我”上下功夫。一是坚持办学“自主”。在大学外部治理体系中,要在坚持办学自主的前提下,处理好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坚守学术性这一根本,不盲从,不趋利。二是坚持学术“自由”。在大学内部治理体系中,要处理好行政与学术的关系,坚持教授治学,坚守学术自由。三是坚持发展“自立”。在大学与国内外高校的关系定位上,要坚持自立,保持特色,发扬传统,找准自身发展定位。尤其是在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比较中,要取长补短,去粗取精,不盲目照搬照抄、复制成功经验,真正做到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四是坚持回归“自我”。在处理大学使命诸要素的关系中,要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在人才培养诸项工作中,以“本”为本,扎实抓好本科教育。大学还要在自身发展轨迹的今昔对比中反思大学精神与大学传统,审视自身现状,找到自我,从而回归本真,回归初心。在实现“四自”的基础上,大学才能达到“强”的目标,才能真正扎根中国大地和辽宁大地办大学,才能孕育出中国特色和辽宁特点,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辽宁振兴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作者系辽宁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