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余位乾嘉时期名流学者为他题字作画祝寿

王尔烈称得上清代辽东第一人

辽宁日报 2018年11月21日

王尔烈寿屏。

王尔烈纪念馆内陈列的书籍。

王尔烈纪念馆门口的牌匾。

王尔烈塑像。

王尔烈纪念馆内房梁上绘有六幅画,概括他的一生。

王尔烈纪念馆内景。

千山中的王尔烈书房。

题·记

王尔烈与曹雪芹

在辽阳,王尔烈纪念馆与曹雪芹纪念馆仅有150步之遥,但他们似乎没有什么交集。他们几乎生活于同样的年代,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经历。辽阳地方史专家李大葆在“王尔烈寿屏”上发现了二者的联系。寿屏上有幅《双松并茂图》,作者是程伟元,他是使《红楼梦》得以出版的人。

10月15日下午,记者走进位于辽阳市武圣路206号的王尔烈纪念馆,从喧嚣的闹市中觅得一处清静之地。辽阳人习惯将这座老宅子称为“翰林府”,它是王尔烈归养辽阳时,嘉庆皇帝赐建给他的府第。立于府中,目及之处尽是古朴典雅,一砖一木仿佛都在诉说那位“关东才子”的传奇。

始终抱有成材之志

辽阳地方史专家李大葆说,原来的“翰林府”大门开在南面,门里第一趟5间前厅,房脊左右斜插“钢刹寿”,表示为官显赫;第二趟5间后堂,是祭拜祖宗之所。如今我们所见的是1991年复建后的翰林府,大门开在东面,只能大概观其原貌。

记者穿过挂着“传胪”匾的小门楼,进入西院,观看了王尔烈生平展、诗书艺术展以及故居复原陈列展。西院正房的前梁上,绘有六幅人物图,分别是“少年苦读”“钦点翰林”“奉旨修书”“千山寄诗”“七十大寿”“致仕还乡”,正是王尔烈一生的写照。

王尔烈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王天禄精通文史,尤明医理,专务济人,有王善人之名。父亲王缙能书擅画,曾任深州学正。叔父王组历任刑部主事、陕西司郎中、甘州府知府等职,声望甚高。王尔烈少承家训,十分向学,为了考取进士,寒窗苦读,孜孜以求。从王尔烈6岁启蒙到44岁考中进士,他始终抱有成材之志,其间乡试、会试都曾遭遇“未中”,但他不气馁,坚持拼搏,终于在高龄时获得成功。

王尔烈在翰林院供职,“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李大葆说:“从参与他为母亲及自己举办的寿庆活动的同僚情况看,王尔烈与当时的文化名人基本上都有交往,有的保持着长时间的友谊。”

在李大葆看来,王尔烈还应该深受其大夫人的祖父陈梦雷的影响,陈梦雷是清代著名学者,身边聚集了一批受文字狱迫害的东北流人,他们于冰天雪地中的文化活动及影响,通过民间姻亲的脉络给王尔烈以信息及引导。

与千山有不解之缘

古人读书讲究的是氛围,寻找一处山川秀美、远离喧嚣的清静之地,读书才能安静定心,写作才能思如泉涌。王尔烈先后就读于辽阳孔姓台、魁星楼和千山龙泉寺西阁,其中千山龙泉寺西阁就是他的清净之地。

10月11日上午,记者按图索骥,来到千山龙泉寺。从法王殿往西,沿着蜿蜒的石梯向上,穿过梅花形的月亮门,一栋古香古色的民式建筑展现在记者眼前,这就是龙泉寺西阁,王尔烈书房已然是千山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

李大葆告诉记者,西阁始建于明代,原来只有三间茅草屋。到了清代,西阁成了书院。王尔烈家住千山以北十几公里处的风水沟村,来此就近求学顺理成章。王尔烈17岁时来到千山龙泉寺西阁学堂,断断续续在千山学习长达22年。据说,王尔烈求学经过的那条路,如今仍能通行。自王尔烈高中传胪后,西阁声名远播,前来求学者众多。

乾隆四十二年,王尔烈的叔父王组去世,不惑之年的王尔烈回乡守丧。他利用这次回乡机会,组织了千山笔会,邀约家乡诗友十余人重游千山,并亲自撰写《游千山约》,如今其传世的诗作大多是那时所作。

在王尔烈书房彩绘的廊檐下,题有“琼岛虚舟”四个烫金大字的牌匾尤为引人注目。所谓琼岛虚舟,是指西阁地处绝壁之上,每天早上雾海茫茫,犹如仙境,狭长的西阁就像一叶孤舟游弋于雾海之中,又或者像雄踞于雾海中的一座岛屿。这四个字正是王尔烈重游千山时所题,他有感而发,还题联曰:“室狭如舟蓬窗四启峰围岸,山深似岛松声一派海生潮”。

王尔烈对龙泉寺有着深厚的感情,这里是他一生中题字最多的地方,共有两副匾、六副联。

参与《四库全书》编纂

当记者问及王尔烈才学“压倒三江”的典故时,李大葆连连摆手:“这都是民间故事的演绎,并非史实。”他说,《辽阳县志》卷十四《文学志》称王尔烈“以词翰、书法著名当世者,清代第一人”,其实有自夸的嫌疑,客观来看,王尔烈的文学艺术成就称得上清代辽东第一人。

王尔烈的文学作品大多散佚,留存的作品不多。著名史学家金毓黻编纂的《辽海丛书》中,收有《瑶峰集》,是王尔烈的诗文合集。《瑶峰集》收录了千山笔会诗友们作诗共60余首,汇成《同游千山诗录》。《瑶峰集》还有王尔烈文章9篇,其中序文4篇,碑文5篇。

王尔烈在诗作中描绘千山的情景,绘声绘色,动静皆宜,充分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意境生动,文辞优美,表现手法实属上乘。

王尔烈的书法造诣也十分突出。李大葆介绍,王尔烈堪称当时“辽东第一书法家”,如今《王尔烈墨迹选》集中了他的部分书法作品。王尔烈的楷书全是出自颜、鲁公家法,有端庄厚重之美。他写的《具美》《琼岛虚舟》等大气磅礴,圆熟流畅,不同于一般馆阁体的局促软塌模样,堪称大家手笔。他的行书学二王,用功极深,已入羲献之室,风格暇整,意度清和,是他最擅长的。他的草书,真草并行,造诣也很高。

王尔烈考中进士后,长期在翰林院工作,大量接触中华传统典籍,并参与《四库全书》的编纂,耳濡目染的尽是儒家文化。这些宦海浮沉的经历,对他处世观念的形成及固化十分重要,在他的词翰、书法中,留有不可磨灭的痕迹。

珍贵寿屏

王尔烈寿屏是辽阳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讲解员会重点介绍。隔着玻璃去欣赏这架寿屏,看上去十分高大,共有9扇,柴木框架,屏心为瓷青纸,上面整齐地裱糊着百余人的泥金纸字画,蔚为壮观。

这架屏风是在王尔烈70岁寿辰时,翰林院为他举行了“公祝”活动,活动主持者向125人征集书画作品126幅,制作而成。

李大葆对“王尔烈寿屏”有深入研究,他告诉记者,这架寿屏上的每一幅字画都是没有公之于世的珍品,在我国任何一种字书中都无法找到如此集中的多种多样的“寿”字。寿屏上的“寿”字囊括了除了甲骨文外,我国任何一种字体,而且“每个字都可寻出处,自有渊源”。

据李大葆介绍,这架寿屏集乾嘉时期名流学者的诗词、书法、绘画于一屏,堪称是一件完整精美的艺术品。书写“寿”字的有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刘墉、清代著名书法家伊秉绶、翁方纲等。其中一幅无署名的楷书“寿”字,传说为嘉庆皇帝所书。绘画多为山水、花卉、松竹、人物等,其中协办大学士纪晓岚的水墨仙鹤图赫然其上,纪晓岚传世的真迹很少,绘画更是从未发现,这幅水墨仙鹤图,被称为传世孤本;还有《红楼梦》程甲本、程乙本的印行者程伟元的水墨双松图,这可以说是为红学研究又提供了一个新亮点。

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发现这样大型的古代寿屏。王尔烈寿屏反映了清代中期文化艺术的发展水平,堪称是一座小型的清代文化艺术宝库,一部古人别致的“百家书画集”。

辽宁历史文化

词条

52

王尔烈

王尔烈(1727-1801),别名仲方,字君武,号瑶峰。清乾嘉年间辽阳县贾家堡子风水沟村(今兰家乡风水沟村)人。以诗文书法、聪明辩才见称于世,被誉为“关东才子”。

解读

JIE

DU

《木鱼石的传说》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电视剧《木鱼石的传说》风靡全国,主人公王尔烈的名字随之家喻户晓。事实上,关于王尔烈的逸闻趣事已然在东北民间活跃了200多年。不论是“老主同场少主师”的传奇,还是“文压三江”的故事,都让人啧啧称奇。久而久之,人们更愿意相信这个才思敏捷、有勇有谋的关东才子就是真实的王尔烈。

辽阳地方史专家李大葆说:“许多民间传说中,将传奇桥段附会于王尔烈身上,并非史实。”据统计,王尔烈的民间传说经过收集和整理,现在已经达到69种,而且绝大部分来自普通百姓的口头创作,只有一小部分经过了基层文人的创作或润饰。这些脍炙人口的王尔烈民间传说,因其所具有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已经在2007年入选辽宁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王尔烈能够留下大量的传奇故事,源自后人对其的美化。王尔烈的后代虽然在仕途上缺少建树,但可称为文艺能手。王尔烈的几个儿子“俱业儒”,三子王志翰和四子王志鳌“亦能诗”。值得一提的是,王志翰是诙谐派子弟书作家群中的代表作家、元老级人物,又是创作活动的组织者。王尔烈四世孙王龙生是二人转演员。在李大葆看来,这些从事民间文艺活动的王尔烈后裔及其同伴,无疑是王尔烈传说深入民间的重要推手。此外,王尔烈作为“关东才子”,本身就是辽东地区民间文学的取材对象。

李大葆认为,王尔烈的民间传说,突破了王尔烈本身事迹的真实性,调动了文学创作手段,塑造了王尔烈的正面形象,这是人民群众强烈希望和文化自信交互作用的结果。

明末,战争对辽东的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清廷入关又带走了东北大量的人口,致使原本元气大伤的东北地区出现了人口稀少、经济衰退、文化断裂的景象。随后,流人文化的进入,填补了这片空白。从乾隆初年开始,随着发遣到东北流人数量上的逐渐减少,以及著名文化流人的相继归乡和陆续亡故,到乾隆中叶,以文化流人执东北诗坛牛耳的时代基本宣告结束,取而代之的是东北本土文化的崛起。王尔烈就是在这个节点上成长起来的本土诗人,正当辽东渴望人文复兴之际,王尔烈一飞冲天,不但使本土文化的萎靡态势得到控制,让久已低迷的自尊心得到满足,而且陡然唤起了辽阳民众的文化自豪感,它代表了东北文化正在复兴的大趋势。所以王尔烈在关东文化圈内继往开来的历史作用,就成了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

《东北俗文化史》中这样说:“在全东北的老百姓中也都知道有个王尔烈。汉族著名文人他是最有代表性的。人们讲起‘东北虎’王尔烈的轶闻传说,不但是一种文化娱乐,一种欣慰,也感到一种光荣和自豪。”李大葆认为,王尔烈的民间传说能够广泛流传于关东文化圈内各阶层人民之中,堪比燕赵文化圈的纪晓岚、齐鲁文化圈的刘墉、两淮文化圈郑板桥等人的民间传说。王尔烈民间传说已然成为一种口头文学。

王尔烈的民间传说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关东文化的一大亮点。王尔烈传说的核心内容包括其为人、为学、为师、为政、为官等方方面面,给后人留下了严于修身的人生准则,后人可以从中汲取精神养分,从其人格风范中获得榜样力量。正因为如此,关东人民把经过文学塑造的“王尔烈”当作自己的文化诉求,反映了关东人民对文化的渴望和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反映了人们对汉族文人的尊重与对汉文化的认同;反映了人民对政治清明的愿望;还反映了在陶冶心灵和塑造人生上,始终把“修身”作为基石,择善而从,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从而走向“家齐国治天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