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特刊《河海 你的相遇》获学术界高度肯定

策划要点抓得很准 采访编排扎扎实实

辽宁日报 2018年11月21日

沈阳城市学院创办人徐伟浩。

白长青(左)接受采访。

彭定安(右)仔细翻看辽报特刊。

张玉兴(左)与郭大顺。

李 超

王绵厚

顾奎相

王德朋

王向峰

著名考古学家郭大顺接受记者采访。

题·记

高峰论坛

前不久,记者有幸受邀参加在沈阳举办的“辽河文化研究现状和展望高峰论坛”。国内研究辽河历史文化的权威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值得一提的是,学者们专门提及辽宁日报大型新闻策划“向世界叫响辽宁文化”第三期特刊《河海 你的相遇》,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10月19日,“辽河文化研究高峰论坛”在沈阳城市学院举行。本报记者受邀参会。论坛期间,辽宁日报大型新闻策划“向世界叫响辽宁文化”第三期《河海 你的相遇》成为学者们热议的话题。大家纷纷表示,媒体能够花大气力挖掘辽宁的河海历史文化资源,是所有研究者最希望看到的。

要重视河海文化的研究

辽宁省博物馆原馆长王绵厚在发言时专门向与会学者介绍了辽宁日报近期推出的河海文化特刊,并跟大家分享了感受。他说:“这期报道图文并茂,采访扎实,制作精美,是一期有深度、有广度、有意义的反映辽宁历史文化特色的特刊。”

王绵厚认为,从横向的社会层面来说,辽河文化具有“先导性”“多元性”和“地域性”这三个特质;而从纵向的历史时空来看,辽河文化发展具有五个重要历史时期,分别为先秦时期、战国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闾山辽陵文化时期和“盛京文化”时期,这也是辽河文化研究的五大亮点。此外,王绵厚提到,“从辽宁的地理优势看,辽宁自古就是东北亚海洋文化的核心区域。然而,过去在研究传统丝绸之路的时候,我们对中国东北、东北亚丝绸之路的研究往往却被忽视并处于边缘地带。实际上,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东北和东北亚,不仅是丝绸之路东端的重地,而且在连接中国及日本、朝鲜、俄罗斯的广阔地域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郭大顺看到本报记者倍感亲切,他说,“从发布第一期特刊,我就开始关注辽宁日报‘向世界叫响辽宁文化’这个策划,看到你们扎扎实实地坚持做,真是难能可贵。而呈现的效果,不论是从内容安排上,还是对采访依据的把握上,都很扎实。策划内容要点抓得很准确。对于辽宁的历史文化特色,以往对此的宣传梳理还做得不到位,我认为,辽宁历史文化具有全国性的意义高度,更具有向世界叫响的价值。”

“从本次策划的内容形式上,把握恰到好处。”郭大顺认为,辽宁境内的河、海之间的关系,可以形象地比作同心圆式、互为表里的不同层次的姊妹文化关系,其圆心是辽河,而其延伸的半径不同。二者既不存在非此即彼的排他性,也不存在孰重孰轻的关系。

郭大顺特别提到,“保护好历史资源才有对历史发声的主流话语权。我注意到这期策划中提到辽宁境内的入海口问题。从历史资源的保护意识上看,辽宁这一方面做得不错。而我们在研究中,注意到中国境内的入海口位置有很多,但是因为要发展经济,往往有关部门忽略了对历史资源的保护,把原本无价的历史文化财富给破坏掉了。我认为,我国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应该在保护的基础上,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增加,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必须结合起来。”

为振兴发展铸魂

“看完辽宁日报推出的河海文化特刊,我非常兴奋,也很受鼓舞。”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彭定安说,“这是第一次看到有省级党报在深入挖掘辽宁历史文化资源方面做出如此大的投入”。

目前辽宁正处于推动振兴发展的关键时期,彭定安认为:“文化是明天的经济,文化是经济的养育系统和深层控力。辽宁日报投入这么大力量,这么多篇幅,连续性地报道辽宁的历史文化,不仅体现出媒体的文化担当和文化自觉,更会对当下辽宁的经济发展发挥重要影响,能够为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提供文化养分。”

彭定安强调,如今,文化已经从经济社会发展跟跑的角色,变为领跑的力量,“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是一体的。我们讨论振兴发展必然要探讨文化力的开发问题。辽宁日报所做的报道,恰恰能够起到推动引领的作用”。

彭定安除了对策划的意义给予肯定外,还对特刊的内容作出评价。他说:“我看了一下这期特刊,感觉体现了全局性,观点把握得也很准确,紧紧抓住了辽宁的河和海两方面进行报道。辽宁过去在宣传自身历史文化方面,特别是对海洋文化的关注不够。我认为,在辽宁,海是非常重要的文化符号。辽宁日报将辽河、辽海并重来做,很到位、很有说服力。”

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向峰说:“辽宁日报这期关于河海文化的策划,主题抓得很有价值,恰到好处地找到了辽宁人生存发展的源头。”

王向峰说,从辽宁的地理位置看,向南看是海,向东看也是海,又有很多条河流贯穿辽宁大地,辽宁人之所以能在这片土地上休养生息许多年,就是因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优势,“而这个优势正是咱们辽宁人生存发展的源头”。

王向峰说:“过去在研究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方面,投入精力较多的是高校或研究机构,但是,不论是从科普性还是从推广性上来看,都远远做得不够。党报能够积极发挥舆论引领作用,将历史文化的挖掘和宣传推向新高度,由此产生的效应会直接影响社会各界,从这方面来评价,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王向峰认为,将学术研究转化为生产实践,进而推动思维、思想的转变,需要多部门联合起来,共同探寻方向。他说:“我认为,学术研究要服务于现实发展。当下我们要从辽宁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中,找到振兴发展的突破口,这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为提升文化自信注入强心剂

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原所长白长青说:“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辽宁人对家乡文化缺乏自信,认为我们辽宁的文化土层很薄。而辽报这次的选题恰逢其时,为提升辽宁文化自信注入了一支强心剂。辽宁的河海资源,的确是辽宁最亮丽的名片之一。”

白长青认为,辽宁历史文化悠久,曾发生过许多带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他说:“从横的历史断面上看,辽宁这块土地以‘龙出辽河源’为开端,演绎了中华文明在北方的起源和发展。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造就的辽宁文化土层非常厚实。辽河是‘母亲河’,也是一种母体文化,说到辽宁文化自然离不开辽河文化。此外,辽宁地域本身也离不开大海,特别是沿海城市发展,包括辽西走廊研究,都与大海息息相关。因此,辽海文化也是辽宁地域文化的一大特质。”

谈到今后如何开发利用辽宁的河海文化优势,辽宁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辽金史学会理事王德朋认为,辽河文化的定义具有爆发性、鲜明性、粗糙性和连续的向心性等特点,“相关机构应当通过成立文化传承保护基地、编制辽河文化遗产目录等方式来保护和推动辽河文化的研究与发展”。

辽宁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辽宁大学原副校长顾奎相则提出,辽河文化底蕴丰厚,传承千年,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对于如何占领辽河文化研究高地,他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创新,要“讲前人之未讲”,要在学术方面争取新的突破和发展,也可以对前人的一些谬误进行改正。

“只有创新才能使辽河文化发扬光大。同时还要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有针对性地对课题进行探究,这样才能更加专业化。”顾奎相说。

应用到创新创业实践中去

沈阳城市学院语言文化学院院长李超表示,辽宁日报利用几十个版面的篇幅全面梳理辽河流域早期人类起源和文明发展的进程,从向大众普及辽宁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具有重大意义。

今年5月25日,沈阳城市学院曾举办辽河文化研究院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本次高峰论坛是对辽河文化研究的进一步延伸和探讨。李超说:“辽宁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宝贵的财富。作为高校,我们会利用各种方式深入开展研究,并将辽宁的历史文化知识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一方面是丰富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培养青年一代对辽宁历史文化的热爱。”他表示,学校还会鼓励学生把对辽宁历史文化的认识带到创新创业实践中去。“今后,学校将依托专家智库,一如既往地致力于辽河文化研究学术体系的建构,致力于为新时代辽河文明的再次闪耀贡献一份力量。”

反响

本期专家支持

朱诚如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

李治亭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

赵 杰 北京大学满通古斯中心主任

刘凤云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赵令志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

赵志忠 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

廖晓晴 辽宁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

李声能 沈阳故宫博物院副院长

李 理 沈阳故宫博物院副院长

邓 庆 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李建华 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

张恺新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副秘书长

张宏杰 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后

齐守成 沈阳文史馆研究员

邵凤丽 辽宁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于金兰 《中华旗袍》作者、辽宁省新闻出版局原局长

陈 赫 沈阳市文物保护协会理事

赵小刚 沈阳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佟 悦 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员

满 懿 鲁迅美术学院教授

关 捷 《顺治迁都》作者

吕 萍 长春师范大学满族文化研究所所长

谷 颖 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研室主任

王 开 抚顺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曹德全 抚顺市社科院原副院长

陶承海 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县长

池 源 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旗袍办主任

关亚新 辽宁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刘长江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副馆长

刘兴晔 开原市旅游局原局长、地方史研究专家

郭一夫 凤城市史志研究者

李大葆 辽阳地方史专家

王成科 辽阳市博物馆保管部主任

邢启坤 清永陵文物管理所所长

徐晓丹 清永陵文物管理所副所长

唐旭哲 赫图阿拉城党支部副书记

梁 莹 北陵公园文史研究室研究员

郭 明 中国红学会会员

刘敬贤 满汉全席技艺传承人

黄加祥 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凤城满族荷包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