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表现了帝王宫阙应有的仪制,又不失满族人的传统习惯

沈阳故宫融合多民族建筑艺术精华

辽宁日报 2018年11月21日

沈阳故宫内的建筑。

沈阳故宫一角。

沈阳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研究馆员李声能介绍沈阳故宫的建筑特点。

题·记

黄瓦窑

宏丽宫殿建筑群的琉璃砖瓦出自何处?据研究,海州(今海城市)黄瓦窑为清代东北地区唯一的琉璃官窑。海州窑最初为地方性小民窑,明末,祖籍山西的侯氏家族来到海州析木城附近定居,烧造以绿釉为主的生活器皿。努尔哈赤修建东京城宫殿使用的琉璃砖瓦皆由侯氏家族制造。沈阳故宫自然也使用黄瓦窑的琉璃砖瓦。海州黄瓦窑作为大清宫廷的关外御窑厂,兴盛了近300年。

与北京故宫充满汉族建筑风格不同,沈阳故宫建筑群不仅具有浓郁的东北地域特色,更融合了汉、满、蒙古、藏等多个民族的建筑艺术精华。按营造年代顺序,沈阳故宫分为东、中、西三路建筑群。每路建筑群的风格恰好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可以说,沈阳故宫是清王朝不断发展与变化的一个缩影。

大政殿和十王亭最具代表性

中国古代皇家宫殿,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宫和殿。“宫”为起居生活之所,“殿”为处理政务、举行庆典等礼仪活动的地方。然而,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后,他并未按“前朝后寝”的格局修建皇宫。

努尔哈赤生前的寝宫位于沈阳城北,也就是现在的汗王宫遗址。他在城中偏南的位置修建了大政殿与八旗亭,加左、右翼王亭,即今日的“大政殿”与“十王亭”。这就构成了我们广泛熟知的东路建筑群。

东路建筑群始建于天命十年(1625年)。这一年的春天,努尔哈赤力排众议,将都城迁到沈阳。当时的沈阳城,街道冷清、人烟稀少,随处可见废弃的房屋。财力并不雄厚的努尔哈赤指示属下一方面收集城内的砖头瓦块,另一方面海城的黄瓦窑源源不断地提供琉璃砖瓦,一个独具匠心的清初建筑群拔地而起。

大政殿是整个东路建筑群的灵魂,于中轴线的最北端,十座亭式建筑分列在中轴线的两侧,这组建筑从形式上生动再现了清朝开国时期的国家政体和八旗制度。沈阳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研究馆员李理解释说:“后金时期,八旗行军、作战、围猎、驻守均有严格的规制:汗王居中,八旗分为左、右两翼各四旗,分别由左翼王和右翼王统领。”

大政殿是盛京皇宫内举行新君即位、颁诏、元旦庆典等重大活动的地方。现在每逢节假日,沈阳故宫便在大政殿前举办皇家礼仪表演——海兰珠归嫁皇太极。

在大政殿与十王亭的建筑群中,自然要突出汗权、皇权的尊贵,所以大政殿不论体量、举架及装饰艺术均不同凡响。它建在高约1.5米的须弥座台基上,单从建筑结构看,大政殿的重檐、廊柱式、大木架结构、飞檐斗拱是汉族传统建筑做法的传承。而大政殿的须弥座式台基、殿顶瓦上的相轮、火焰珠、八条垂脊上的鞑人、殿内天花板上的梵文装饰等,又体现了蒙古族和藏传佛教的建筑特点。另外,殿出八角、八面皆门,殿内八根彩绘金柱还是满族八旗制度的象征。再看十王亭,两两相对,平面上呈“燕翅”状排列。各个建筑平面布局、建筑形式、规模形制基本相同,均为歇山卷棚顶周围廊亭式建筑,青砖青瓦,红柱红门。清入关前,八旗官员办公和典礼排班都在此进行,属于清初“君臣合署办公”制度在建筑上的一种体现。

可以说,大政殿和十王亭建筑群是沈阳故宫最具代表性的一组建筑。沈阳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研究馆员李声能告诉记者,努尔哈赤将多民族文化集于一座大殿之上,使沈阳故宫就此成为皇家宫殿建筑史上的一个创举。在东路建筑群中轴线的最南端举目北望,“八”字形排列的十王亭将透视的“灭点”集中于大政殿,这种视觉上的引导,突显出大政殿显赫的地位,以及皇权的威严和遥不可及,使得整个建筑群气势如虹、巍峨壮观。乾隆皇帝东巡时,缅怀祖先开基创业的艰难,曾赞美此处建筑为历代皇家宫苑所鲜见。

宫高殿低的紫禁宫阙

在迁都沈阳之后,除了建造大政殿广场和汗王宫之外,努尔哈赤还没有来得及进行大规模营造都城的活动,就于天命十一年(1626年)离开人世。随后,皇太极成为新的统治者。他在位的17年,也是沈阳故宫建设突飞猛进的17年。现在沈阳故宫的中路建筑群便是皇太极时期修建的。

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对沈阳宫殿各主要建筑分别正式命名。中宫为清宁宫、东宫为关雎宫、西宫为麟趾宫、次东宫为衍庆宫、次西宫为永福宫、台东楼为翔凤楼、台西楼为飞龙阁、正殿为崇政殿、大门为大清门、东门为东翼门、西门为西翼门、大殿为笃恭殿。此后又在大清门前东、西两侧分别建文德坊、武功坊两座牌坊,因坊心有“崇德二年孟春吉日立”,可知建成于1637年,这也是清入关前唯一有确切年代记载的宫殿建筑。

沈阳故宫中路建筑群,也就是清入关前的“紫禁宫阙”。这里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该区域是在皇太极“四贝勒府”基础上增建改造而成的。据专家考证,皇太极当皇子时的府第应在靠近大政殿的西侧,即现在“紫禁宫阙”所在的地方。关于皇太极将自己的王府改建成“大内宫阙”的时间,大体在天聪二年(1628年)至天聪六年(1632年)之间。

另外,中路建筑群处于盛京城中轴线偏西。沈阳文物考古所副所长赵晓刚说,汗王宫与大政殿才在盛京城的中轴线上。在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佟悦看来,中路建筑群尽管位于盛京城中轴线稍偏西,但基本符合“天子至尊,国中立宫”的原则。

作为入关前精心营造的“紫禁宫阙”,从天聪二年(1628年)开始营造,直到天聪十年(1636年)告成。据李理介绍,“紫禁宫阙由南向北分为五进院落,分别为候朝空间、常朝空间与后宫区域的过渡空间、寝宫空间以及生活空间。”第一进院落以大清门为主,包括其南面的东西朝房和东西朝楼、东西奏乐亭、文德坊、武功坊等;第二进院落是朝政空间的核心,由崇政殿、左右翊门、月台和两侧的附属建筑构成;第三进院落为高台上的凤凰楼;第四进院落为“台上五宫”;第五进院落有磨房、碾房、二十八间仓等,主要是后勤服务场所,为帝后供应御膳之用。

一心想入主中原的皇太极,在续建皇宫时撇弃了其父的宫与殿分离的模式,而是遵循中原王朝“前朝后寝”的宫殿规制。但是,沈阳故宫的“前朝后寝”又与北京故宫迥然不同。沈阳故宫是“宫高殿低”,著名的“台上五宫”便建于3.8米的高台之上,北京故宫则是“殿高宫低”。这其实是与满族的生活习惯相符的。满族的先民女真人以渔猎为生,为避免野兽的攻击,为了望敌情以保自身安全,山地民族居住区一般都选择在高台之上建筑。

清入关前的紫禁宫阙,是在加强中央集权制的过程中积极推进封建化的结果,是满汉文化融合的产物,既表现了帝王宫阙应有的仪制,又不失满族人的传统习惯。入关后,盛京皇宫基本闲置,但入关后的清朝皇帝均对其“龙兴之地”十分重视并妥善修葺,皇太极时期的宫殿建筑群至今仍保持旧有面貌。盛京皇宫的建成,标志着满族政权建制的完备,标志着中国历史上一个新的,也是最后的王朝由此诞生。

风格迥异的东巡行宫

皇太极在世时,曾提出“若得北京,当即徒都,经图进取。”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在1644年出现了。《顺治迁都》的作者关捷表示,自迁都北京以后,作为“祖宗发祥之地”的盛京地区,得到顺治帝及其子孙的高度重视。“顺治以盛京为陪都,建立起相应的陪都制度。在政治上,树立先人们的神圣地位,以皇帝赴盛京祭祖谒陵的形式,强化其不忘记国家之大根本,凝聚国民心志的深层含义。”有清一代,先后有四帝十次东巡,这给沈阳及整个东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康熙、乾隆、嘉庆和道光东巡谒陵祭祖的同时,他们对祖宗发祥地盛京皇宫给予了特殊关照。东巡期间,清代诸帝驻跸于盛京宫殿,在此举行了升殿、筵宴、祀神、阅射、行赏等一系列活动,成为陪都宫殿历史上无以复加的盛事。

尤其在乾隆东巡期间,陆续增建了东所、西所及西路建筑群。李声能认为:“东、中、西三路建筑群从肇基到完成,历时近160年,显示出不同时期的建筑特征。”

乾隆首次来到盛京谒陵祭祖时,清王朝对中原汉族文化和典章制度已相当适应,与宫殿建筑相关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也远超入关前。因此,乾隆并没有像康熙那样,三次东巡未增建宫殿,而是为解决驻跸需求,对盛京皇宫进行了扩建与修缮。

东所位于崇政殿之东,是清帝东巡时,随驾皇太后的行宫。西所位于崇政殿之西,是清帝东巡驻跸的行宫。其中,迪光殿是清帝驻跸期间处理国家军政要务之处。通过迪光殿两侧的抄手游廊,便是皇帝寝宫——保极宫。与保极宫游廊相连的继思斋,是随驾后妃的居所。

同期修建的敬典阁,主要尊藏爱新觉罗皇室的宗族家谱。而崇谟阁上下两层主要贮藏清代历朝《实录》与列帝《圣训》以及清初一些宫廷秘档。

乾隆四十六年至四十八年(1746年—1748年),又修建了包括嘉荫堂、戏台、文溯阁等西路建筑群。以戏台为主的西路建筑群,整体风格自然典雅。李理总结说:“这是沈阳故宫最富文化气息与休闲韵味的建筑群。”随着乾隆三年(1738年)后一部分宫殿建成,沈阳故宫不仅增添了皇家园林建筑的特征,又完成了满族地方政权宫廷建筑文化向传统封建皇家宫禁文化的发展。

盛京皇宫始建于天命十年(1625年),全面建成于乾隆三年(1783年),历经努尔哈赤、皇太极和乾隆三朝的不间断改建与增建,形成了多个时期宫殿建筑并存的积累式面貌。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多民族文化艺术融合的一大杰作。佟悦表示,沈阳故宫在营建之初并没有一个完整的规划,而是在不同时期根据实际需要逐渐改建、增建和补充的。这种积累式建造的宫殿建筑群,是沈阳故宫的主要特色之一。

辽宁历史文化

词条

43

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是中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又称盛京皇宫,为清朝初期的皇宫,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清朝迁都北京后,这座皇宫被称作“陪都宫殿”“留都宫殿”。沈阳故宫占地面积6万多平方米,至今保存完好,是一处包含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古代宫殿遗址。

解读

JIE

DU

特殊建筑

沈阳故宫拥有500余间各类宫殿建筑,每间建筑都有说不完的故事。本报记者着重挑选3个比较特殊的建筑,加以重点介绍。以后再去沈阳故宫参观时,不妨看看特殊的建筑到底特殊在哪儿?

以黑瓦为顶的文溯阁

文溯阁的屋顶、墙壁和门窗油饰,以黑、白、蓝、绿等色调为主,彩画图案均选用与书卷有关的素雅题材,在金色和红色为主调的沈阳故宫中独具一格,并形成鲜明对照。究其原因,主要是担心文溯阁失火。按中国传统的五行说,金、红颜色属火,这正是藏书楼最怕的颜色。所以,黑色代表水,文溯阁以黑瓦为顶,就是出于以水克火的用意。

盛京八景之凤凰楼

凤凰楼是通往“台上五宫”的门户,三层三滴水歇山楼阁砖木结构,为清代沈阳城最高建筑。“凤楼晓日”还曾是著名的盛京八景之一。据史书记载,皇太极与后妃经常在凤凰楼读书、小憩和宴会。清入关后,凤凰楼用于恭贮《圣训》《实录》、清初皇帝御玺“盛京十宝”和清历代帝后的“行乐图”画像。

手记

SHOU

JI

敬畏

记者从2005年负责沈阳故宫这条战线报道开始,去过沈阳故宫不下百次,写出来的稿件也有几百篇之多。起初,我与很多人持同样的观点:沈阳故宫有什么可看的?又有什么可写的?但当你真正走进这座皇家宫殿建筑群时,你一定会对它充满敬畏,也只有敬畏它,你才会知道沈阳故宫的伟大。

尽管沈阳故宫面积只是北京故宫的1/12,馆藏文物不过10万件左右,与北京故宫的180多万件文物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但沈阳故宫所具有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是独特的、唯一的、别致的。

大政殿广场的“一殿位北方,十亭居两翼”格局,与中路建筑群的“宫高殿低”,既反映出清初独特的宫廷建筑特色,又表现出满族与汉族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与相互传承。从这方面看,我们必须向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表达我们的敬畏之情。

有专家说过,努尔哈赤从兴京到盛京,所走的这条道路,是一个民族不断崛起壮大的道路,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段很辉煌、很壮观的道路。因此,我们不应该总是对沈阳故宫不屑一顾,而是要用敬畏的眼光去对待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