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的宝剑、皇太极的腰刀,还有乾隆御笔的匾额

盛京皇宫堪称清文物宝库

辽宁日报 2018年11月21日

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邓庆向记者介绍了沈阳故宫的馆藏情况。

“沈阳故宫清宫后妃生活用品展”之湘竹股彩绘花鸟纹折扇。

沈阳故宫内景。

“沈阳故宫清宫后妃生活用品展”之刻凤纹黄铜手炉。

“沈阳故宫清宫后妃生活用品展”之红缎平金双喜活计。

题·记

皇家御用珍品

乾隆皇帝分别在33岁、44岁、68岁、73岁时,来到盛京祭陵,并在盛京宫殿驻跸多日,留下许多皇家御用珍品。尽管因文物南迁等历史原因,部分原藏于沈阳故宫的文物现分别存于国内各博物馆,今天的沈阳故宫仍以丰富的清宫原藏宫廷遗物和历史文化珍品闻名于世。

有清一代,沈阳故宫作为清朝“开国圣迹”,受到极大的推崇,藏有十余万件奇珍异宝,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三大皇家宝库。然而,20世纪上半叶的沈阳故宫,屡遭劫难,不计其数的馆藏文物流落他乡。新中国成立以后,沈阳故宫重获新生,再现金顶朱垣、雕梁画栋的昔日风采。

屡遭劫难的盛京皇宫

“20世纪的沈阳故宫,是以惨痛开篇的。腐朽的清政府无力保护祖宗留下的遗产。”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邓庆说。

1900年10月1日傍晚,沈阳故宫突然被一伙沙俄哥萨克兵强行占领。此后的两年半时间里,沙俄士兵的马靴随意践踏这座皇家禁地,造成部分宫殿损坏以及上万件宫廷藏品丢失。让人气愤的是,当时的盛京将军增祺,在沙俄兵到来之前,只是派人将凤凰楼内所藏之帝后圣容、玉宝运出,却置盛京皇宫与十多万件珍宝于不顾,仓皇弃城出逃。邓庆认为,这次大劫难使沈阳故宫元气大伤,尽失昔日辉煌。

沙俄兵撤走后,沈阳故宫仍藏有逾十万件的国史旧籍、先帝遗物、御赏古董等稀世珍品。不过,1913年冬天,袁世凯的一纸命令让沈阳故宫彻底变成了“广寒宫”。

当时的北洋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呈文,经袁世凯批准,决定在北京故宫乾清门以南的“外朝”部分,筹备建立“古物陈列所”。为此,内务部决定将沈阳故宫和热河行宫所藏清代宫廷文物征调至北京,作为清宫艺术品陈列展览之用。

1914年1月至3月间,沈阳故宫的明清书画、内廷玉器、御用武备、明清瓷器等115199件珍宝踏上南迁之路。这批刻有“奉”字标识的文物,在北京“安家”不久,又跟着北京故宫的大批文物,开始了广为人知的文物南迁。

沈阳故宫的南迁文物,少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多数则存放在南京博物院和北京故宫博物院。

前些年,沈阳故宫博物院曾派人到台湾了解这批文物的情况,经调查,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沈阳故宫的书画、瓷器、青铜器、珐琅器四大项近2000件文物。

南京博物院副研究馆员杨海涛告诉记者,“南京博物院收藏的奉天行宫文物中,绝大部分是清代官窑瓷器,这些瓷器本身器型丰富、纹饰精美、工艺独特。”据悉,南京博物院的“盛世华彩”展览展出了少量沈阳故宫南迁文物,而其他绝大多数文物则静静躺在南京博物院的库房里。

伪满时期,沈阳故宫馆藏文物除图书外,仅有“清初三陵”移存的祭器和奉天宫殿旧有的卤簿、兵器等,数量不足1700件。这些文物分藏于伪国立博物馆、伪国立图书馆、伪奉天陵庙承办事务处三处。

到了1948年辽沈战役爆发前,国民党将除文溯阁《四库全书》之外的沈阳故宫馆藏瓷器、铜镜、档案运至关内。经历这4次劫难后,号称清宫艺术品宝库的沈阳故宫,已是物去楼空。

张学良带头捐献文物

社会各界一直不遗余力地保护沈阳故宫这座皇家宫殿。在新中国成立前,张学良在众多捐赠者中最有代表性。

1925年冬天,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建立,为沈阳故宫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以沈阳故宫为基础的东北三省博物馆在1926年应运而生。邓庆说:“从1926年11月16日这天起,清王朝的皇家禁苑正式向社会公众开放。”不过,彼时的沈阳故宫,馆藏文物所剩无几,只有从北京复还不久的文溯阁《四库全书》和《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压阵”。

等到张学良主政东北后,他对沈阳故宫给予了极大支持。除了增加馆藏文物数量,还带头捐献文物,并积极推动沈阳故宫全方位对公众开放。据有关文献记载:“1929年5月,东北航空大队赠送飞机一架,陈列在大清门。张学良赠送大周张榘墓志,市政公所赠送奉天大西、大东、小西各城门砖额残碑及各方赠品诸物,均陈列于协中斋。”

清朝覆亡后,沈阳故宫建筑群多年失修,加之被外界占用又受到不少损坏,邓庆说:“张学良尽其所能,使盛京皇宫以博物馆的形式继续存留于世间,尽到了历史的职责。”

新中国成立以后,沈阳故宫重获新生,再现金顶朱垣、雕梁画栋的昔日风采。1954年,有关部门将沈阳故宫确定为明清历史艺术性质的博物馆后,通过整理原藏、政府调拨和数十年的持续征集,馆藏数量不断增多,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院藏体系,包含瓷器、绘画、漆器、织绣等34个门类。

据北京故宫博物院原院长郑欣淼透露,从1949年至1980年间,北京故宫先后将近万件宫廷藏品及珍贵文物调拨辽宁,其中,沈阳故宫得到7546件。截至2016年,沈阳故宫博物院馆藏文物计105085件(套),一级文物490件,二级文物3020件,三级文物35785件。其中包括少量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使用的物品,如满文、蒙古文、汉文信牌及印牌等。

为何太祖与太宗两朝的重要宫廷用品,在沈阳故宫存量较少?原来,顺治迁都后,大部分宫廷用品被一同带往北京。而清帝开始东巡后,大量的清宫珍藏、重要典籍又陆续被送到盛京皇宫,这才使得沈阳故宫能够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称清代三大皇家宫廷艺术宝库。

这些“国宝”够牛

沈阳故宫作为一座博物院,自然也有很多“镇b院之宝”。其中10件珍品不被外界熟知,包括努尔哈赤御用宝剑、皇太极御用腰刀、皇太极御用鹿角椅、后金天命云板、金代交龙钮大钟、郎世宁《竹荫西狑图》、王翚等人绘制的《康熙南巡图》、雍正款青花红龙大盘、乾隆款嵌珐琅缠枝花卉钵以及乾隆御笔“紫气东来”金漆赶珠龙纹匾。

记者邀请沈阳故宫专家为大家简要介绍一下部分“镇院之宝”的价值——

努尔哈赤宝剑:做工精良,纹饰图案丰富多彩,具有极浓的汉民族文化气息。根据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明朝廷曾敕封努尔哈赤为龙虎将军一事,专家推断该剑即为明朝所授“龙虎将军剑”。乾隆年间曾为此剑佩以皮条,其上用汉、满两体文字书写:“太祖高皇帝御用剑一把,原在盛京尊藏”等字样。值得一提的是,该文物是努尔哈赤现存唯一的宝剑。经考证,这把剑不是斩杀所用,而是用于指挥作战。

皇太极腰刀:为实战器械,应是皇太极带兵打仗时的御用之物。刀形似朴刀,刃口锋利,钢质极优,刀身铸有两道血库;外包鲨鱼皮,有固定铜系环两个,镂空龙纹鎏金铜箍四道。乾隆年间附制长形皮条,上书满、汉两体文字:“太宗文皇帝御用腰刀一把,原在盛京尊藏”各两行。

皇太极御用鹿角椅:鹿角椅上部以鹿角制成靠背形状,椅下部为木制,椅面呈长方形,椅心以棕绳编织;椅下四腿外加护板并浮雕花卉,涂以金红色漆面,椅腿下部为四足托泥式;椅前下部有木制脚踏。该椅为皇太极御制,后面另有乾隆帝的御制诗文。

“紫气东来”匾:不少游客喜欢在凤凰楼下拍照,乾隆御笔“紫气东来”被无数次拍进镜头。但很少有人知道,现在悬挂在凤凰楼的“紫气东来”是仿制的,原版“紫气东来”金漆赶珠龙纹匾作为文物存在展柜中。

康熙南巡图:最近到沈阳故宫参观的游客一定大饱眼福了,因为仅存于世的稿本卷《康熙南巡图》第二卷正在敬典阁展出。图中所绘内容为康熙第二次南巡的场景。画卷以纸本、小青绿为主绘制,手卷包首以黄色锦地花绫布制成,上以楷书撰题签:“圣祖仁皇帝南巡回銮图,第二卷”,其下另题小字“宋骏业进呈,王翚制”。

辽宁历史文化

词条

44

文溯阁

文溯阁位于沈阳故宫西路,建于1782年,仿照明代大藏书家范青在宁波所修建的天一阁而建。文溯阁是为存放举世闻名的《四库全书》与《钦定古今图书集成》而修建的,与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圆明园的文源阁、紫禁城的文渊阁、江苏扬州大观堂的文汇阁、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浙江杭州圣因寺的文澜阁交相辉映。

手记

SHOU

JI

你在他乡还好吗?

9月28日下午,记者走进南京博物院,以为能见到沈阳故宫的“南迁文物”。但没想到,偌大的南京博物院内,只有两个小展厅展出沈阳故宫和承德避暑山庄的宫廷文物。两个展览分别为:“陈设清宫——南京博物院藏清代宫廷文物展”和“盛世华彩——康雍乾官窑瓷器展”。

令人遗憾的是,南京博物院没有给展出文物标注具体来源地,这让记者无法判断哪件来自沈阳故宫。记者求助工作人员,但工作人员摇了摇头说:“我们也不清楚哪件是来自沈阳的。”

如果展厅内的上百件瓷器会说话,相信它们一定会告诉我,自己来自哪儿。关于这批文物,南京博物院在几十年前曾流露过让它们分别回到沈阳和承德的想法,但不知何故此事最终没有下文。

尽管它们最终未能回归故里,但分散各地的盛京皇宫文物却在更广阔的地域里诉说着曾经的故事。沈阳故宫博物院一位专家说,它们曾经的“家”——沈阳故宫,将一如既往地为它们喝彩、为它们鼓掌。

解读

JIE

DU

遥望《四库全书》

文溯阁与《四库全书》分分合合的往事,想必很多人都略知一二。

据沈阳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研究馆员李声能介绍,1914年,《四库全书》和《钦定古今图书集成》被运往北京,但在社会各界人士呼吁下,《四库全书》终于在1927年初重新入藏文溯阁;1950年6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四库全书》等重要文物被送到黑龙江,第二次离开沈阳故宫后不久,《四库全书》于1954年1月回到沈阳;1966年3月,文化部做出“基于备战需要,将《四库全书》拨交甘肃省图书馆收藏”的决定。

从此以后,《四库全书》远赴甘肃,至今未归。甘肃方面最初将《四库全书》存放于距兰州市区70多公里的一个山洞中。1999年5月,甘肃省政府决定在兰州的九州台修建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楼。2005年7月,仿沈阳故宫文溯阁的四库全书藏书馆正式开馆。该藏书楼在建筑风格上承袭了“古制古貌”,外观颇具皇家气派。

与甘肃几十年的守护相映成趣的是,辽宁方面一直坚持文溯阁《四库全书》回归故里的努力,以求实现“书阁一体”。时至今日,文溯阁依然屹立,但里面只有空空如也的藏书架而已。

尽管我们只能遥望《四库全书》,但承载着众多历史故事的文溯阁《四库全书》,已经成为中华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符号,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文化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