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治水 制度管水 长效护水

丹东倾力修复水生态

辽宁日报 2018年11月21日

本报讯 记者王卢莎报道 鸭绿江波光粼粼,码头边停靠着等待起航的游船,清澈透明的河水、蜿蜒曲折的河道、风景如画的河岸……游客争相用手机和相机捕捉丹东河口景区的水韵之美。“来丹东好多次了,每次都看不够!”11月11日,年过六旬的沈阳游客于树伟边拍照边感慨道,“丹东的水释放着原生态的美,我都嫉妒大自然对丹东太偏爱了!”

丹东水环境之所以始终“领跑”全省,除了天赋异禀,当然离不开丹东市委、市政府多年来铁腕治水、管水、护水的力度。上世纪80年代,丹东成立了鸭绿江污染防治小组,一些污染企业搬迁或被关停。2005年,丹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城市污水集中收集截流管网;2008年,启动污水治理工程;2016年,取缔14户“十小”污染水环境企业;现今,“河长制”全面实施……丹东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为主要内容的碧水工程,步履越走越坚实。

2017年9月,丹东以“优秀等次”的成绩,通过省、国家水利部门的试点验收,成功跻身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行列。2017年水环境质量公报显示:鸭绿江(丹东段)河流水质类别Ⅱ类,其主要支流爱河和蒲石河水质类别Ⅱ类,水质状况均为优;10处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61项月测指标和109项年测指标均达标,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近年来,丹东市全面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优先位置,坚持绿色发展。作为保护生态环境工作的重要一环,目前,该市“河长制”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一河一策”方案编制正在有序进行。今年8月至9月,丹东市开展了“河长制”落实情况暗访工作,对于问题突出的地区,进行通报整改,有效实现“见河长、见行动、见成效”的工作目标。

实现“一河一档”“一库一档”,做到管护“一河一人”。河湖管理与保护范围划界工作实施方案是进一步开展“河长制”各项工作的前提,丹东市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积极协调各部门,确保年底前完成《河湖管理与保护范围划界工作实施方案》。“建立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河湖管理保护责任体系尤为重要。”丹东市河长办相关负责人说,丹东市还将建立河道垃圾清理管护长效机制,尤其是要从垃圾倾倒开始治理,建立常态管理模式。今年7月以来,丹东市高新区对辖区内的河道垃圾进行全面清理,设置专门垃圾清理人员,打捞水面漂浮物,清理河岸两旁的生活垃圾、农业生产废弃物等。目前,已投入资金4万余元,累计清理各类垃圾240余吨。

不仅如此,丹东市结合自身边境沿海特色以及独特良好的水生态禀赋,探索出一条以“青、绿、蓝、灰、红”五色共融,建设区域水生态文明的新路径,初步形成了边境沿海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

在“青色”建设中,丹东市推进青山保护工程,奠定全区水生态基底。对占市域面积75%的山地丘陵区实行差别化管理,做到规划数据矢量化、保护分区小班化、监测监管信息化。在“绿色”构建中,丹东市实施生态治河及湿地保护,保护鸭绿江一江碧水活流。加强岸上点面污染源头减排、建设河水清澈“生态绿巢”、开展鸭绿江口湿地保护,维持河流良好的生态系统和自净功能。通过“蓝色”建设,丹东市加强岛屿保护,打造滨海生态圈。强化海洋环境修复及资源保护,开展海岛生态修复、海洋牧场建设、海洋生物资源增殖放流等行动,促进了滨海生态系统健康优美。关于“灰色”建设,丹东市升级水利基础设施,保障城乡水公共服务。开展了丹东城市供水重点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小河道治理工程等建设,保障公众基本的供水和防洪排涝安全。针对“红色”建设,丹东市严守水生态红线,传承特色水文化。突出以红色边境为核心的水文化载体建设,提升公众水生态文明意识,促进人水和谐共融。

如今,丹东市水环境质量全面提升,水生态健康程度得到恢复,水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丹东国家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通过生物栖息地保护、鱼道建设、鱼类增殖放流等措施,有效恢复了生物多样性。通过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和改造,充分发挥河道生态环境、景观休闲功能,全面提升了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质量,带动全市特色旅游,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