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柳结绳”的柳条边被誉为独创

辽宁有条特殊的人字形“长城”

辽宁日报 2018年11月21日

远处山上的凹陷带就是柳条边边壕的位置。

边门镇的村民(左)向记者介绍柳条边的轨迹。

凤城市史志研究者郭一夫(右)介绍凤凰城边门。

威远堡边门遗址碑。

柳条边遗址旧影。

柳条边之威远堡边门。

开原地方史研究专家刘兴晔为记者介绍柳条边遗迹。

题·记

边墙与柳条边

记者乘着绿皮火车来到开原古城。在前往庆云镇双楼台村的路上,一阵大雨倾泻而下,所幸到达时雨善解人意地停了下来。为了看清交叉相遇的明朝辽东边墙与清代柳条边,在开原地方史研究专家刘兴晔的带领下,我们沿着刚收割完的庄稼地在泥泞的垄沟间徒步前行。返回公路上时,记者与专家的双脚虽然沾满了黄泥,但都觉得不枉此行。

9月26日,记者在丹东凤城边门镇边门村,乘着当地的出租车一路打听并走错了两个路口后,终于在距高速公路一个涵洞口十余米处的苞米地里,找到了凤凰城边门保护标志碑。顺着保护碑往不远处的山上望去,山上树木呈现出一条整齐的凹陷带,凹陷带下就是清代柳条边的边壕,柳条边遗迹由此依稀可见。

“人”字形走势

沿着301省道,记者驱车行至距开原市区东北约20公里处的威远堡,这里曾是“六边统要无双地,三省通衢第一门”的历史重镇,也是清代柳条边“人”字形“轴心”的所在地“威远堡边门”。由此再向西驱车近30公里至庆云镇的双楼台村,交叉“相遇”的清代柳条边与明朝辽东边墙也因三北防护林所栽的树木而透露了“行踪”。

凤凰城边门和威远堡边门,分别是我省境内清代柳条边的两个交通要道,有人将这条“插柳结绳”的柳条边称为“绿色长城”。

杨树森主编的《清代柳条编》一书记载,柳条边的范围主要是在辽河流域,也包括吉林的部分地区。在满族统治者看来,这里是他们“祖宗肇迹兴王之所”,是“龙兴之地”,为了维护这一地区的特殊性,便把这一地区划为特殊地带。另外,也是为了防止各族人民私自采捕东北地区富有的人参、貂皮、珍珠、鹿茸等资源,同时保护边外皇家围场等禁区。

对于柳条边的修筑方法,“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刘长江说,这是满族的一个独创,根据清代杨宾《柳边纪略》的记载,首先是挖沟取土,用土堆成宽高各3尺(约1米)的土堤,堤上每隔5尺(约1.6米)插柳条3株,各株间用绳连接,就是所说的“插柳结绳”。土堤的外侧,挖掘深8尺(约2.6米)、宽8尺、底5尺的槽形壕沟,以禁止行人越渡。

按修筑时间的先后,柳条边有“老边”和“新边”之分,老边又叫“盛京边墙”。据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关亚新介绍,“老边”分东西两段,东段从鸭绿江口到开原,设有6个边门,始建于1638年,皇太极对凤凰城至碱厂边门一段利用明边加以修缮,这是东段修边之始,顺治年间,又从碱厂边门向东北外展至今天的新宾满族自治县,折向西北到开原的威远堡;西段主要是为了划定蒙古诸部落游牧区的界限而筑,自开原威远堡到山海关,设有10个边门。“新边”修筑于康熙初年,主要是为划定蒙古科尔沁诸部游牧区的界限,东自吉林北界,西抵开原威远堡,设有4个边门。

柳条边上的20个边门,均设在交通要道上,以山海关、威远堡、凤凰城和法特哈为重要节点,联成“人”字形。

1860年退出历史舞台

清初以来人口增加,边内旗田不够分配,“粮不足支,展边开垦”。康熙时期,“老边”数次外展,1675年、1686年、1697年曾“三展皇边”,“老边”边门有所变动。

柳条边门除了是封建王朝设置的关卡,还是通往东北地区的交通孔道,不过出入边门需要办理专门手续。据开原市旅游局原局长、地方史研究专家刘兴晔介绍,当时凡进出边门者均需持有关部门发的印票,从指定的边门验票出入,否则就以私入“禁地”论罪。另外,以威远堡边门为例,在边门防御衙门前牌子上写着:“衙门重地,国课攸关,有敢故违,定行究办”。当时经过边门的马车都要纳税,出边门的纳二百文,进边门的纳四百文。

对于柳条边边门的配置,刘兴晔以威远堡边门为例介绍,柳条边各边门均建门楼一座,门楼上方中间位置挂着写有边门名称的匾额,如威远堡边门,“是用砖瓦修的很高大,上面挂着‘威远堡边门’五个大字的长方立挂匾额,匾额的右上方小字写的是‘盛京所属’。门楼中间是过道门洞,两边有耳房,一边耳房是囚室,另一边住巡差。门楼内是边门的防御衙门,有文武两上章京,下有披甲兵(即八旗骁骑营之兵)三四十人。平常披甲兵分班守备,职责是掌管边门的启闭,稽查行人出入。过往行人都得从门洞走,否则就犯‘爬边越口’的罪名,要受重罚”。

因为岁月的流逝,柳条边到了乾隆年间就已经荒废失修。乾隆对这种“多成坦途”的柳条边也无奈地承认:“其设还与不设同”。柳条边废弛的原因还与东北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吸引了大批的关外流民有关。康熙时,中原灾荒不断,人们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关外东北,地广人稀,地肥水美,是“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落在饭锅里”的地方。所以,东北便成了人们逃荒求生的目的地。于是,人们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一切地逃入东北。在大势所趋之下,清政府也逐步认识到同,对东北的封禁已经无法再持续下去。清政府在1860年废弃了柳条边墙,使其退出历史舞台,成为历史的记忆。

保护了生态

“今天回首再去看柳条边,实际上我认为,柳条边是对特种资源的特殊保护,因为这些资源不能超额掠取,一旦超额掠取就会枯竭。”一直以来,抱有“柳条边的设置阻碍了东北地区的经济开发和发展”观点的人不在少数,但关亚新认为,清代柳条边划定东北三个经济区(农耕区、狩猎采集区、游牧区),是北方农牧林交错带的界标,是一条人造的生态隔离带。它在客观上对恢复东北边内地区被战争破坏的经济、保护东北边外地区原有的生态资源起到重要作用。

关亚新说,随着清朝统治者对柳条边的修筑、失修和废弛,客观上演绎了清代东北地区生态环境从恢复、发展到渐进破坏的过程。这条“人”字形柳条边的修筑,恰好客观地划分了东北地区三个经济区,“老边”边内为汉满等族的农耕区,“新边”边内为东北其他少数民族狩猎采集区,边外是蒙古族的游牧区,从而达到农耕区的恢复与发展,狩猎采集区资源的保护与丰富,游牧区草场的休养与牲畜的繁衍。农耕区绝大多数为官有土地。在狩猎采集区,清统治者圈占山林荒原,划分了三大围场:盛京围场、吉林围场、黑龙江围场。此外,还设立长白山禁区及部分季节性猎采禁地。大片荒原与荒山利于动物的繁衍和植物的繁茂,保存了诸多稀有的动植物品种。而在游牧区里,清统治者为加强对蒙古诸部的统治,分划每旗牧场。蒙古人种植的粮食仅是其生活的补充,牧养牲畜是其主业。

柳条边的修筑在客观上实现了“宜农则农,宜草则草,宜林则林”的生态景象,在农耕区里广种粮果,在游牧区里放牧牛羊,在狩猎采集区里打猎采参。这样,既适度保护了柳条边外清廷特需用品的天然生产基地,又减少了对森林植被的人为破坏,清统治者无意中贮备了多种稀有资源。总之,柳条边的修筑不但搭建了农耕区的绿色屏障,而且有效地防止了蒙古族对农耕的侵扰和满汉人等对稀缺资源的滥采,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民人的不当开垦,客观上起到了保护东北生态环境的作用。但随着柳条边的失修和废弛,带给我们的则是异样的生态景观。

“研究柳条边的历史,对于今天依然有借鉴意义。”关亚新介绍说,如果将目前面临沙化的草原加以封禁和保护,自然的力量超乎我们的想象,几年内,草场生长的速度会比人工种植还要快。“渔猎民族与生俱来生态文明的理念,知道大自然能给予我们什么,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因此,根据自然条件决定布局,从生物物种来决定恢复什么,适合什么,进行综合治理。”

辽宁历史文化

词条

49

柳条边

柳条边俗称“边墙”,又称“柳边”“柳墙”“条子边”,因插柳结成篱笆得名。柳条边有两条:一条叫老边,又称“盛京边墙”,自山海关至开原的威远堡,再向东南至凤凰城。另一条叫新边,自威远堡向东北至法特哈(今吉林市北法特)。整个柳条边呈人字形,连接了山海关、威远堡、凤凰城、法特哈四个交通要隘。有边门20处。

解读

JIE

DU

遗迹

柳条边遗址历经百年战乱及生产建设的破坏,如今多数已不复存在,许多遗址已变为耕地,难以辨认。为了寻找凤凰城边门遗址,记者在凤城市史志研究者郭一夫的指引下,终于辗转在茂密的苞米丛中寻到了它的踪影。

郭一夫说,凤城境内古遗址虽然很多,但有的没有研究清楚,有的至今还没有找到,有的甚至被人们遗忘。

“你知道什么是柳条边吗?”探访遗迹的过程中,记者在沈阳、凤城、开原三个城市分别就这一问题采访了不同年龄段的十余位群众。“是编织的技法?”“肯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防风沙的柳树林吗?”“没听说过,是不是用柳条编什么?”得到的答案可谓五花八门,唯有在凤凰城边门遗址附近干农活的何老汉,向记者道出了他眼前那条被庄稼覆盖、被岁月磨平了的柳条边边墙的历史。

“柳条边的事,我是听老一辈人讲的,是皇太极修的这段。过去生产队分地的时候,就以这条边壕作为界限。经过日久雨水的冲刷,现在只能看出浅浅的一道沟,以这条沟为延长线,村民都种上了农作物。”

其实柳条边留给人们的记忆还有很多。据郭一夫介绍,凤城市边门镇的名称就是由清代柳条边的凤凰边门而来,凤城市以“边门”命名的还有村、街、岭、桥、车站名等,以及与柳条边有联系的“边沟”“边条沟”“边条子”“边障子”等,另外也作为火车站、村民组的名字保留了下来,这些都是柳条边留给后人的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