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制作战 伺机歼敌

东北人民军队三打鞍山

辽宁日报 2018年11月21日

张慧颖

《东北日报》刊登的有关鞍山战役的报道。

新中国成立后,鞍钢的工人们积极修复鞍山钢铁厂。

本报记者 郭 平

核心提示

解放战争中,党领导的东北人民军队巧妙实施牵制作战,迫使国民党军队南北调动,疲于应战,而人民军队伺机歼敌。解放鞍山就是这一战法的经典战例。开国将军吴克华指挥人民军队先后三次进军鞍山,为最终打败盘踞东北的国民党军队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进鞍山扫平匪患

辽宁省档案馆研究人员张慧颖查阅了大量馆藏资料。她对记者说:“鞍山有个二一九公园,让人们很容易记住1948年2月19日这个鞍山解放的日子。但是,解放战争中,面对大批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反动派军队,为了争取在运动中消耗并最终消灭敌人,人民军队多次进军鞍山。直到1948年10月31日,鞍山才实现彻底解放,真正回到人民手中。”

有关资料记载,1945年9月26日,冀热辽军区第十六军分区五十六团政委李耀奎率部挺进鞍山,当年11月,中共中央东北局派陈祖謇到鞍山,组建中共鞍山市委,11月中旬,中共鞍山市委正式成立。

当时的鞍山,由国民党特务控制的一股反动武装,盘踞在千山、吉洞峪、隆昌州一带,他们四处烧杀抢掠,搅得民众不得安生。

在这一时期,开国将军吴克华奉中共山东分局的命令,带领胶东解放区的300多名干部,从蓬莱的栾家口乘机帆船横渡渤海前来东北。因海上风大浪险,船又迷航,经过几天漂泊,在辽西的兴城登陆。为了争取时间,他们立即乘火车赶到了沈阳,见到了先期到达东北的彭真、陈云和伍修权等同志,随即领受命令把从胶东陆续船运辽南的六个步兵团和六师师部,编成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二纵队,后来改称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吴克华担任司令员,彭嘉庆同志任政治委员,坚持在沈阳以南安奉、中长铁路一带开展斗争。

当时陈云特别强调了解放鞍山的重要性。在回忆录中,吴克华将军写道:“自此以后,我们第四纵队就同鞍山和南满人民的命运,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了!”

这一次是吴克华将军率部第一次进军鞍山,他们到了鞍山海城一带,头一件事就是剿匪。他们与兄弟部队配合,经过大小13次战斗,歼敌5000余人,平息了匪患,取消了当时鞍山市的伪维持会,建立了人民政权。

这次进军鞍山,虽然没有在鞍山城内进行战斗,却在鞍山人民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经历了14年亡国之恨的鞍山人民,第一次见到了人民军队,无不肃然起敬,待若亲人。刚刚获得解放的鞍山人民,特别是鞍钢工人和附近农民,并没有忙于安排自己的和平生活,而是纷纷参军。一些在伪满时期就坚持地下斗争的共产党员,组织起不少武装队伍,整连、整营地编入第四纵队。

二进鞍山牵制敌军四个师

张慧颖说:“人民军队第二次解放鞍山在史料中是以战役形式记录的,被称为鞍海战役,目的主要在于打击和牵制敌人。”

有关资料显示,对日消极抗战的国民党反动派在抢夺人民的胜利果实时却表现得相当积极。国民党反动派不仅占领了沈阳,而且还令新六军主力新二十二师攻占人民军队驻守的盘山,进占沙岭、台安、辽中,妄图一口吞下整个东北。

在国民党军疯狂进攻下,人民军队在辽阳阻击两天后,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指示精神,撤离鞍山,转入海城、岫岩一带,建立农村根据地,展开游击战争。

吴克华将军在回忆录中写道,在这形势急转的时期,部队思想比较混乱,不少人产生消极情绪,有的说:“这样打来打去,究竟打到什么时候才算是个头儿呀?”当时还有一部分群众由于对人民军队不够了解,受国民党反动宣传的影响较大。这些思想问题严重影响了部队的战斗信心和勇气。

这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有个连队,在行军途中救活了要跳崖自尽的母女二人。

随后战士们详细询问因由,这才知道,她们母女在伪满时期就被迫害得家破人亡,现在跟着国民党反动派军队回到村里,地主恶霸又要强占女儿。母女二人无路可走,方寻短见。她们的控诉,激起了全连战士的无比愤怒。指导员就此机会,给大家说明了这母女二人受苦的根源,指明了不推翻“三座大山”,人民就永无出头之日的道理。接着,战士们激动地高呼:“不做亡国奴!不受二茬苦!”口号声震动山野。

这个事件就像一根引信,引爆了战士们积压在胸中的愤怒,那些牢骚和怪话,随之烟消云散。

当国民党反动派军队陆续侵占了南满的一些城市后,他们又开始集中兵力向北进攻。

为了打乱敌人的军事部署,吴克华奉命率部进军中长路,大军直指南满重镇鞍山、海城、大石桥。

驻守在鞍山、海城、大石桥的敌国民党军一八四师,原是云南龙云的旧部。日本投降后,蒋介石为了拆散地方势力,吞并异己,便以“受降”为名,将他们远调越南,再转运东北。他们在政治上受到歧视,装备和生活待遇也比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差得很远。因此,一八四师从军官到士兵,暗地里都对蒋介石怀着不满情绪。再加上他们一个师的兵力驻守鞍山至大石桥、营口等地,兵力极为分散。

根据这种情况,第四纵队决定集中兵力,逐个攻城,务求将敌军全部歼灭。鞍山,是他们攻击的第一个目标。敌人驻守鞍山的是五五一团。四纵队十师二十九团担任主攻,战斗从1946年5月24日打响,只用了一昼夜的时间,便将守敌全部歼灭,人民军队第二次进入了鞍山。

随后他们乘胜追击,向海城发起进攻。海城的守敌是一八四师师部和五五二团。师长潘朔端宣布起义,这是东北战场上,国民党军反内战的首次起义。

5月30日,《东北日报》发表了题为《庆祝鞍山大捷》的社论。

鞍海战役迫使向北满进攻的国民党军队慌忙抽出4个师的兵力,回头向南满增援。鞍山、海城虽然再一次被敌军占领,但人民军队已经胜利完成了钳制敌军的战略目的。

当时人民军队中流传着这样一首歌:“国民党,兵力少,南北满,来回跑。今天打了他的头,明天又打他的腰。让他南北跑几趟,一筐豆子筛完了。”这首歌形象地反映了东北战场的变化。

三进鞍山就地歼敌

1948年1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展开了战略反攻。国民党军队龟缩于沈阳、鞍山、长春、吉林、四平、锦州等几个城市。四纵队司令员吴克华建议,应迅速将驻守在沈阳以南的敌人包围歼灭,以免敌军收缩,加强沈阳的防御,这一建议得到采纳。

当时鞍山守敌为国民党五十二军二十五师号称“千里驹”的精锐部队,是1946年在新开岭战役中被我军第四纵队全歼后又重新组建起来的,共1.3万余人。

为了确保全歼守敌,东北人民解放军集中了6倍于敌军的兵力,并对敌情的了解及地形的侦察非常细致。而且四纵队已经两进鞍山,有广大群众的积极支援,因此全体指战员都充满着必胜的信心。

攻取鞍山的命令在2月10日发出,由东北人民解放军四纵队、六纵队、辽南独立师、炮兵师共同围歼这里的敌人。14日开始肃清外围的战斗,东北人民解放军六纵队十七、十八两个师负责对鞍山西部地区的攻击;辽南独立师则在鞍山以南,沿铁路向驻守在鞍山火车站的敌军进攻;四纵队第十、十一、十二3个师攻打铁架山。17日,人民解放军又夺取了大石头屯和双楼台机场,消灭了二台子、三台子的敌人。

外围肃清后,2月19日6时30分,人民解放军对鞍山守敌发动总攻。六纵队十七师、十八师从刘二堡方向突破,随即向市区西部扩展。辽南独立师以长甸铺为出发地,在炮兵师支援下,由神社山西与四纵队十二师并肩突进,12时许,进至国民党的市政府,并向转盘街核心工事进攻。由于六纵队在鞍山西部猛烈进攻,四纵队十师也在东北部展开攻势,敌军处在夹击之下,便把师部向鞍钢大白楼方向转移,并命令神社山、对炉山、市转盘街守敌死守阵地。

东北人民解放军十二师三十五团在神社山方向担负主要突击任务。由于在总攻前未能肃清神社山前灰楼群守敌,总攻发起后,不得不先夺取灰楼群,影响了夺取神社山时间,致使步兵、炮兵没有同步行动,第一次攻击未能成功。十二师立即调整部署,战士们在炮火的集中掩护下,冒着敌机轰炸、扫射和敌军装甲车的疯狂攻击,第二次向山上突击,一举控制了神社山,继而向转盘街延伸,并夺取了市中心的防御枢纽,红旗插上了市政府大楼。夜晚,东北人民解放军冲入大白楼,生擒敌师长胡晋生、副师长罗宇衡,余者全部投降。

经过17个小时的激战,歼灭敌军二十五师及部分矿警、交警、地方保安团近1.3万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

1949年9月28日,鞍山市第一次人民代表会议决定将神社山改名为烈士山。

1948年9月,辽沈战役全面打响后,国民党残部企图从沈阳沿铁路线一直南下,打开一条通往关内的道路,10月6日,国民党军再次进占鞍山。然而他们在这里仅仅停留了二十几天,10月31日,在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七、第八纵队进攻下,国民党军不战而溃,退出鞍山。至此,鞍山获得彻底解放。

(本文图片由省档案馆提供)

专家档案

DANGAN

张慧颖

毕业于长安大学日语系,现就职于辽宁省档案馆利用处,曾从事档案日文翻译、保管、整理、编研等工作,现负责档案接待利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