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唯一保存完好的山城式都城在抚顺

赫图阿拉将女真人推上历史舞台

辽宁日报 2018年11月21日

考古工作者在赫图阿拉内城发掘的长柄刀,是当年努尔哈赤率领的八旗将士常用的兵器。

赫图阿拉城汗王井。

据史料记载,赫图阿拉城内的古钟铸造年份是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

赫图阿拉内城复建的汗宫大衙门,是努尔哈赤曾经居住和发布政令的地方。

赫图阿拉城“汗宫大衙门汗王殿”遗址鸟瞰图。

题·记

清前史

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至清顺治元年(1644)止,这61年间,是清王朝在中国东北地区奠基发展的阶段,被史学界认定为“清前史”。

清前史实际上是清王朝的先祖满族以盛京为中心兴起、发展、奋斗的历史。清前史与明朝中后期的历史相交错,故也是明朝衰落及明清(后金)争战史;同时,清王朝的中央中枢机构和国家雏形也是在清前期奠定和确立的。

赫图阿拉,系满语,意为“横岗”。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努尔哈赤率部迁至赫图阿拉并开始筑城。13年后,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政权,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国的崛起写下序章。

群山环绕的赫图阿拉古城如今山水如画,成为记录中国历史和传承民族习俗的重要平台。

三京之首 “关外三京”是史学界长期以来研究的热点,其中的赫图阿拉因为是清朝的发祥之地,其历史和建筑在清前史中具有重要地位。

赫图阿拉位于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群山环绕的古城流水潺潺,风光旖旎,秀美古朴,城前的努尔哈赤雕像头戴兜鍪,身披铠甲,威风凛凛。

清史学者、赫图阿拉城党支部副书记唐旭哲告诉记者,赫图阿拉,系满语,意为“横岗”,指平顶上的山岗,根据史学家和地理学家考证,赫图阿拉的确建立在横岗之上。

唐旭哲带领记者登上赫图阿拉古城门,遥望远方,城东依白塔山,城西连烟囱山,正南为羊鼻子山,北面的苏子河作为护城河又成为古城的天然屏障。

努尔哈赤就出生在赫图阿拉。不过,让努尔哈赤得以大展拳脚,尤其是起兵收复东北女真各部落的地方,是在距赫图阿拉差不多3公里远的费阿拉。

努尔哈赤曾任明朝的建州左卫都指挥,其后,他在费阿拉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机构,其间还招徕女真各部、创制满文、改编牛录和发展生产。

因为费阿拉城取水十分不便,努尔哈赤产生了迁居的想法。赫图阿拉三面环山一面邻水,地势相对平坦并易守难攻。

另外赫图阿拉的井水充盈,清澈见底,严冬不封,酷暑清凉。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努尔哈赤从费阿拉迁移到赫图阿拉并开始筑城,1605年筑成内城后紧接着又用3年时间建造外城,如今人们所看到的赫图阿拉古城为内城的所在。

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期间励精图治,率部消灭了哈达部并平定东海和黑龙江女真,还通过联姻的方式与科尔沁和喀尔喀等部交好。

明万历四十四年正月初一(1616年2月17日),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定国号为“金”(史称后金),他被拥戴为“天命抚育列国英明汗”。

后来,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发布《汗谕》,尊称赫图阿拉为“天眷兴京”——女真兴起之都。

女真特色

沿着东门稍微有些崎岖的山路进入赫图阿拉古城,最高处大约有4米高的城墙就是古城的内墙,因为年代久远,古城的外郭已不明显。唐旭哲说,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分析,其大部分建筑采用砖、石、木等材料建造,内城东西长551米、南北宽512米,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左右;外城东西长1335米、南北宽1352米,占地面积156万平方米左右。

赫图阿拉内城,主要供努尔哈赤眷属及贵族们居住,有汗宫大衙门和八旗衙门;赫图阿拉外城,主要用来安置八旗将士和囤积粮草,建有弓箭场和烘炉坊等。根据史料记载,赫图阿拉内城与外城共住有2万多户人家,八旗官兵最多时达10多万人。

赫图阿拉古城现存古建筑及遗址33处,其中包括人们耳熟能详的赫图阿拉古城墙,以及汗宫大衙门、正白旗衙门和罕王井等遗迹。

清史学者李声能专门研究过赫图阿拉的建筑,并为此撰写了《满族早期都城的空间特点分析》一文。他认为,从建筑学的角度出发,赫图阿拉城的特点主要为:第一,内城和外城的空间形态为内城随山就势,外城较为规整;第二,城内略具功能分区,但是没有轴线;第三,努尔哈赤的宫与殿分离,同样没有轴线;第四,山头多筑有房屋;最后,多台上楼。

赫图阿拉的建筑风格也独具女真民族特色,比如三间房多在最东面的房子南侧开门,也就是百姓们常说的口袋房。这种建筑风格能够达到御寒的目的。

“女真民族有逐水草而居和善于骑射的特点,其早期的生活方式主要以狩猎和畜牧为主。”唐旭哲告诉记者,从努尔哈赤筑城建都开始,女真人进入了定居时代,这在女真民族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进步意义。

“后来满族入关,清廷依旧派重兵把守赫图阿拉,加上当地保护意识强,让赫图阿拉成为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山城式都城。”唐旭哲说。

400年古城

后金的建立尤其是在赫图阿拉集聚人力物力,为努尔哈赤日后进攻辽沈地区创造了有利条件。

作家王开通过研究史料发现,努尔哈赤在此时还建立健全八旗制度,使得赫图阿拉不但是政治军事中心,同时也成为女真民族的文化中心和经济中心。著名历史学者阎崇年在《清入关前满洲的社会经济形态》中写道:“在赫图阿拉时期,按八旗普遍实行牛录屯田,标明其封建土地所有制取得了支配地位;万历四十四年建立后金政权,则是其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政治标志。”

从1603年努尔哈赤迁都赫图阿拉开始,至今已过去了400多年。现在的赫图阿拉,旧城堡被重新“装扮”起来,重现那段峥嵘岁月。

唐旭哲说,虽然赫图阿拉没有北京紫禁城的雄伟豪壮,也没有沈阳故宫的意气风发,但复原的宫阙楼宇仍能述说当年的威仪。唐旭哲指着汗宫大衙门告诉记者:“那里是努尔哈赤发布政令和商量军机之地,如今门上的八角飞檐冲天而起,肩挑日月,门上的飞龙也似蓄势待发,见证历史变迁。”

汗宫大衙门不远处是正白旗衙门,那是一座五开间的四合院式建筑,皇太极曾在此办公。到赫图阿拉探寻历史的游客邢书艳说,她最喜欢看关于清朝的电视剧,不少剧情涉及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这里的建筑风格别具民族特色,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每逢节假日古城都会举行“努尔哈赤称汗大典展演”,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前来观赏。与此同时,当地还深入挖掘和利用浓厚的满族历史文化,通过开展满族冬捕、满族歌舞表演和满族农庄过大年等活动,积极传承满族文化遗产。

词条37

辽宁历史文化

赫图阿拉

赫图阿拉是后金政权都城。又称兴京。

位于今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该城分为内、外两重城墙,遗址有汗宫大衙门、八旗衙门、协领衙门等。

解读

JIE

DU

为何弃东京进盛京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六月初十,努尔哈赤率兵攻打明朝辽东重镇开原,最终以努尔哈赤方的胜利宣告战役结束。

努尔哈赤此时做出重大战略决策,离开让他崛起和登位称汗的赫图阿拉,将都城迁往距离明朝边界更近的界藩。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九月二十,努尔哈赤又决定迁至萨尔浒居住,这里可以顺着浑河水陆并进,为日后拓展版图打下坚实的基础。

明天启元年(1621年)二月,努尔哈赤率兵携带攻城器具进攻沈阳,胜利后又直扑辽阳。

其后,努尔哈赤决定将后金都城由萨尔浒迁移到辽阳,第二年又在辽阳城东另建新城,也就是日后人们耳熟能详的东京。

辽阳古称襄平,又称辽东城,明朝时设立辽东都指挥司,是辽东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作家王开告诉记者,辽阳对东北地区历史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这座城市当时的影响力甚至辐射整个东北亚。

但是,努尔哈赤在辽阳只短暂定都4年,随即离开辽阳前往沈阳,将沈阳作为后金政治中心。努尔哈赤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呢?

太子河和浑河两大水系让辽阳地区土地肥沃,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让辽阳十分适宜农耕种植,但是也正是因为充沛的河水让道路泥泞难行,导致努尔哈赤出兵辽西每每受困于菏泽之内。另外,当时后金政权西有明朝,北有蒙古,东有朝鲜,东南沿海还有明将毛文龙盘踞的皮岛,可以说随时都有被各方势力联合吞并的风险。

“其实努尔哈赤并未担心其他政权,他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明朝。”王开说,从沈阳可以通过都尔鼻路迅速出击辽西,周围山近兽多而且浑河也非常适宜,“即便后来迁都北京,沈阳依然作为陪都发挥着作用,成为当时东北地区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