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故宫展出《盛京赋》复制品。
北陵公园的清帝东巡祭祖表演。
崇政殿内的诗文匾额。
沈阳故宫中太后的住处。
沈阳故宫一角。 清昭陵(沈阳北陵)内的石雕。
题·记
“清帝祭祖”表演
10月1日上午10点,匆匆赶来沈阳北陵公园的抚顺星罗棋布艺术团团员们紧张地换服装,为即将开始的表演做着准备。团长常素梅今年已经80多岁了,其他团员也大多是退休人员,他们每年都要在“五一”“十一”期间来北陵公园表演“清帝祭祖”,这项活动已经延续了十多年。
在今天的沈阳丁香屯有一条路名叫大御路,是清帝东巡盛京、祭祖谒陵的必经之路。永安桥是大御路上最东的一座桥梁,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留下了多位帝王的足迹。事实上,清帝东巡过程中不仅要完成许多政治、军事任务,还会促进沿途的经济发展。
顺治两次提出想回盛京
每年的“五一”“十一”,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都有清帝祭祖表演。沈阳故宫的清史研究专家邓庆说,清帝在东巡盛京期间,所举行的祭祖谒陵的场面最盛大,礼制最隆重。观看如今的祭祖表演,也能从中管窥当年盛况之一二。
其实,最初提出东巡盛京的皇帝是顺治,他曾两次提出东巡盛京,要祭谒“太祖、太宗山陵”,以“展朕孝思”,但因为大臣的阻止和清朝的全国统一战争还未完全实现,所以未能成行。康熙替顺治达成了东巡的愿望。从康熙十年(1671年)至道光九年(1829年),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位皇帝先后十次东巡盛京。其中,康熙皇帝三次、乾隆皇帝四次,嘉庆皇帝二次,道光皇帝一次。
清永陵文物管理所副所长徐晓丹介绍,清帝东巡祭祖要从永陵开始,第一天要举行“展谒礼”,第二天举行“大飨礼”。“展谒礼”在永陵的宝顶前举行,皇帝要更换素服,表示子孙回来了;“大飨礼”在启运殿举行,皇帝要穿朝服戴朝冠,随驾王公大臣穿蟒袍补服,当地官员要穿朝服。
邓庆指出,最初清帝祭祀陵寝是无序的,后来渐渐形成了一套祭陵典制,例如,要先到兴京永陵行礼,再到盛京福陵、昭陵行礼。他介绍,清帝东巡盛京并不单单只是祭祖,还有许多政务活动:行围狩猎,练兵习武,保持满洲骑射的传统;巡省地方,考察官吏,咨询民隐,并用“恩赏”“豁免租赋”等手段维系君臣、君民关系;考察边防,加强军备;联络抚绥蒙古,瞻仰盛京旧宫,举行谒陵礼成的庆贺典礼,抚恤宗亲等。
需提前一年准备
在清永陵的果房中,记者看到了有关于清帝祭祖的展览。其中《永陵大飨礼祭品》一文列有牛、羊、羹饭、饼饵果品等多种食材,共有80多盘,还有茶碗、金爵、金匙、金筹等器具,可以想象场面的隆重壮观。
徐晓丹介绍说,清帝每次东巡随行扈从多则六七万人,少则万余人,出行的时间很长,例如乾隆有一回东巡往返用了191天,因此需要长期的准备工作。皇帝东巡是清朝的国家大事,康熙和嘉庆首次东巡都曾因为准备不充分而延迟。邓庆说,一般情况下,清帝东巡盛京基本是提前一年就开始准备。
东巡盛京的准备工作特别繁杂。邓庆掰着手指告诉记者,有各种食材、器具、桌案的准备;有大营、行营的准备和道路桥梁、马、驼、草料、车的准备;有随驾皇子、大臣、兵士、扈从、接驾人等的安排;有对盛京宫殿的建筑和内部陈设、盛京三陵的营修和陈设的准备;有清帝在东巡途中所举行的各种活动,如围猎、赏赐蒙古等活动的安排与准备;有盛京祭祖礼仪,盛京宫殿升殿、筵宴礼仪、清宁宫举行祭祀活动的祭品等,赏赐物品诸如缎、金银、鞍、腰刀、袍、褂、靴的准备;人员、马匹的准备等。
清帝东巡靡费甚巨,以嘉庆十年(1805年),东巡祭祖为例,仅此一次就花了白银二百余万两,其中从山海关至盛京,需要修御路上千里,行营五六十处,架设桥梁数百座,耗资不下二十余万两白银。
留下诸多遗迹
10月26日,记者在沈阳故宫中寻找清帝东巡的痕迹,发现许多宫殿有“皇帝东巡时”的标签,有皇帝办公之处、有后妃的住所、有东巡时的戏台……
邓庆说,每次清帝东巡,各处地方官都要对所辖的城镇、庙宇、行宫、名胜等进行不同程度修治、扩建和修缮,例如山海关城、宁远城、广宁城、锦州城、盛京城、兴京城等,这些都是清帝东巡留下的遗迹。
在老百姓的眼中,皇帝出巡就是游山玩水。然而邓庆却告诉记者,不能将清帝出巡看作古代帝王的巡游逸乐,清帝出巡过程中不仅要完成许多政治、军事任务,还会促进沿途的经济发展。
每次清帝东巡盛京前,要由京师内务府、盛京内务府随驾携带或提前运输粮食、肉类、蔬菜、薪炭等物,以供帝后等人使用。由于清帝东巡队伍的人马数量比较大,数月的饮食供应还需要大量的地方采购,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清帝东巡沿途相关城镇商品贸易的发展。
在今天的沈阳丁香屯有一条路,名叫大御路,是清帝东巡盛京、祭祖谒陵的必经之路,永安桥是这条路上最东的一座桥梁,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留下了多位帝王的足迹。
邓庆说,清帝东巡盛京,在道路开辟方面可谓具有开创之功,为东北地区道路交通的发展创造了一定条件。如清朝皇帝每次外出巡幸前,都会派出相关人员提前先行,对往返道路作以实地考察,以备大队人马出行时驻营休息之便。1681年,康熙曾下旨,命奉天将军安珠护派员测绘清帝东巡盛京的路线图。此外,清帝东巡盛京的时间一般较长,其间要处理国家大事,各地驿站成为转呈奏章和下发谕旨的唯一途径。因此说,伴随清帝东巡盛京活动的开展,盛京地区的驿站、驿路乃至相关道路,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建设。
东巡诗作580首
沈阳故宫的崇政殿门口挤满了游客,大家都在感叹殿宇的恢宏和帝王宝座的华美。第一眼望进去,记者被殿内的诗文匾额所吸引。邓庆告诉记者,正中间的“正大光明”匾额是乾隆仿照北京乾清宫顺治所书的匾额复制的。在沈阳故宫中,东巡至此的皇帝们留下了许多御笔亲书的匾额、对联,其中最有名的是关东第一内廷门楼凤凰楼门楼檐上的紫气东来匾。
事实上,清帝东巡期间,留下了大量的记事、纪实诗文,尤其为他们所到的宫殿、寺观、名胜等题写了大量的匾额、对联。
沈阳故宫的研究人员将东巡盛京的四位皇帝的诗作做了统计,他们一共写诗580首,其中康熙47首,乾隆308首、嘉庆167首、道光58首,他们留下文章18篇,其中康熙两篇、乾隆14篇、嘉庆两篇。这些诗文是以盛京地区的风物、名胜、人物为主,其中并未将东巡所历的蒙古、吉林等地区所写的诗文全部计入在内。在四位皇帝的诗文中,以乾隆的诗文最为丰富,比其他三位皇帝的总和还要多。
当记者问起其中最有名的是哪件作品时,邓庆毫不犹豫地说出了《盛京赋》。《盛京赋》是1743年乾隆第一次东巡盛京时所作,它是一篇歌颂先世创业之武功和盛京(沈阳)物产之丰富、人才之鼎盛的文学作品。
沈阳故宫的飞龙阁和翔凤阁正在展出“乾隆在盛京”文物特展,里面陈列的《盛京赋》,分别是汉文篆体毛装本和满文篆体毛装本。据介绍,如今《盛京赋》收藏于辽宁省图书馆中。
辽宁历史文化
词条
48
昭陵
昭陵为清太宗皇太极的陵寝。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竣工于顺治八年(1651年),后经康熙、嘉庆二帝增建。昭陵四周护以缭墙(围墙),极似一座小城。全陵占地18万平方米,共分三大部分。主体建筑都建在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为:神桥、牌楼、正红门、碑亭、隆恩门、隆恩殿、明楼、宝顶。两侧呈对称布局,建有辅助建筑。
解读
JIE
DU
随龙伴驾
清帝东巡盛京,能够随龙伴驾的都是受尽荣宠之人,不少还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著名人物。
“隐形皇帝”雍正
1721年,雍正皇帝登上皇位的前一年,还是雍亲王的他曾奉康熙之命到盛京代父祭祖,同行的还有两位皇子,分别拜谒关外三陵。因为雍亲王最终登上了皇位,因此如果算上他的这次代父祭祖,清帝东巡盛京则为十一次。我们知道,雍正在即位后没有东巡祭祖,但他是东巡中的“隐形皇帝”。
杰出词人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字容若,清代初期杰出词人。纳兰性德是康熙帝的侍卫,深受康熙赏识。他曾多次随康熙东巡到东北,写下了许多有名的词作,如《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长相思·山一程》等。其中《长相思·山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写出塞外的荒寒与风雪,表达了词人思乡的情怀。
太后钮祜禄氏有两位
一部《甄嬛传》使得 “钮祜禄氏·甄嬛”家喻户晓。不过戏说不是历史,这位太后是乾隆的生母,乾隆奉母至孝,曾两次带着母亲来到盛京(今沈阳)。在沈阳故宫的东所中,有两位皇太后曾在此居住过。一位即乾隆之母钮祜禄氏,另一位是道光朝的太后,也姓钮祜禄氏,是嘉庆帝皇后,但并非道光生母。
“香妃”原型住过沈阳故宫
香妃往往是清宫剧中最受广大观众关注的一个角色,她的原型是乾隆的容妃。乾隆第三次东巡时曾携容妃、惇妃等六位妃嫔东巡盛京。沈阳故宫西所的继思斋是乾隆为东巡后妃所建的寝宫,内部采用了独特的九宫式格局,容妃当年就曾住在这里。不过专家表示,六位妃子究竟如何分配住处,如今还是个谜。
清代学者何汝霖
何汝霖是江苏江宁人,起初是工部的一个七品小京官,嘉庆十年时,他曾随嘉庆第一次东巡盛京。道光九年时,他随道光东巡盛京,途中写了日记,将每天的行走路线、见闻都记载下来,汇总为《沈阳纪程》。《沈阳纪程》是非常著名的清人笔记,对于今人研究清代历史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
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是清代比较具有影响力的传教士之一,颇得康熙重用,位高权重。他还是唯一一个死后被皇帝赐予谥号的传教士。1682年,南怀仁在康熙第二次东巡盛京时伴随圣驾,写下了《鞑靼旅行记》一书。此书记述了康熙第二次东巡盛京的历史背景及东巡盛京的旅途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