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努尔哈赤》剧照。
参与电视剧《努尔哈赤》创作的沈阳市文联原副主席林兆亮与导演陈家林(右)。
电视剧《努尔哈赤》剧照。
题·记
高了八度
因为时间太过久远,寻找电视剧《努尔哈赤》主创的过程十分曲折。很多当年参与这部电视剧的人已经去世多年。最后记者找到的三位主创人员,都已经是80多岁高龄的老人了。但谈起这部电视剧,大家口若悬河,他们每个人的眼里都放出异样的光彩,声音也提高了八度。他们给记者展示了许多当年的资料、照片,津津有味地向记者讲述曾经的那段往事。
上世纪80年代,一部由陈家林执导,侯永生、李静利、傅艺伟、高兰村、刘威等主演的电视剧《努尔哈赤》风靡全国,并摘下了电视剧飞天奖。可以说,这部剧是清宫戏走红的鼻祖。值得一提的是,《努尔哈赤》从监制到主演再到编剧,几乎都是辽宁人。记者辗转找到几位当年参与该剧创作的工作人员,他们都说,《努尔哈赤》这部剧是辽宁的骄傲!
辽宁电视剧繁荣的起点就是《努尔哈赤》
1986年,由沈阳市文联、中国新闻社、中国电视艺委会联合拍摄的16集电视剧《努尔哈赤》一经播出就风靡全国。这部风格新颖、取材独特的清代历史剧也成为国内第一部长篇连续剧。
沈阳作为清朝故都,有许多的素材可以使用,而努尔哈赤这样的风云人物可谓是绝好的拍摄电视剧的题材。当时中国还没有长篇电视剧,《努尔哈赤》就成为中国长篇电视剧的开山之作。而这部戏最终也获得飞天大奖!
当年评选飞天奖,超过1000部作品最终只选出20部,而《努尔哈赤》让三十几个评委几乎全票通过,一举拿下飞天奖一等奖。得知这个消息,剧组主创们都激动得不行,而当时还有很多辽宁电视剧都拿下大奖,比如《雪野》,辽宁电视剧在电视圈刮起了一场东北风。可以说,是《努尔哈赤》这部电视剧的成功播出掀开了辽宁电视剧繁荣的序幕。
刘晓庆曾是候选演员
谈到拍摄过程,几位主创感慨颇深。而当年拍摄这部戏的困难也可谓“数不胜数”,陈家林导演并不是最初人选,但最后权衡再三,还是敲定了由他担任导演。而当时陈家林虽然十分激动,但这其实是他执导的第一部电视剧,他自己心里也没什么底。
而且当时选角色的时候也着实费了一番周折,据说最开始选定的主角是当时正大红大紫的演员刘晓庆和杨在葆,但很快被否定了。因为主创团队按照历史记载的努尔哈赤的样子衡量一下,觉得不太合适,后来有人推荐了当时还在大连话剧团当演员的侯永生,而那时候他根本没演过电视剧。
找到侯永生,大家都觉得他气质符合努尔哈赤这个角色,就定下了。为了这部戏,侯永生也吃了不少苦,拍了几天导演甚至有了换主角的冲动,因为从没演过电视剧的侯永生并不懂得如何当一名电视演员。
因为当时根本没什么经验,很多打戏侯永生几乎都是懵着就拍了。有一次拍在两座山之间的冲锋戏,侯永生还受了伤。但不管怎样,大家都很敬业,也没人叫苦叫累。剧组当年还发布过招募演员公告,很短时间就有三四千人报名。沈阳的八一剧场和故宫都曾是海选场地!《努尔哈赤》这部戏,也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
临时组建的“编剧团队”打造完美剧本
《努尔哈赤》的成功,编剧也功不可没。这部电视剧的编剧团队是俞智先、高援、刘恩铭。当年剧组遍寻专家,天天开会研究,还特意去了丹东感受氛围,也去了赫图阿拉城,而当年那里除了一口井几乎什么也没有。
“当时创作努尔哈赤这个剧本,遇到很多困难,毕竟当年小说界写帝王将相故事的太少了。”编剧之一刘恩铭曾表示,如何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塑造努尔哈赤的形象成为当时几位编剧要解决的大问题。而因为剧本“难产”,当时仅仅写了4集就匆匆拿到了北京广电,拍马戏没有马匹,拍摄资金也严重不足,很多人都觉得这部戏基本拍不成了。不过当时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看过后觉得这个题材很好,完美演绎了清代这个最后封建大帝国的兴衰荣辱,他们对《努尔哈赤》这部作品表示支持,并给予了帮助!
资金解决一部分,剧组得到部队支持,马匹也很快得到解决,剧组才得以继续拍摄。但当年的《努尔哈赤》剧组真是“一切从零开始”,连专业烟火师都没有,剧组边拍边研究,一路走下来,终于完成了拍摄。最终耗资不足100万元,就完成了这部旷世经典。而当年央视《红楼梦》每集成本约50万元,《努尔哈赤》只有9.5万元!
所有人在拍摄结束后对剧组恋恋不舍,大家都有了深厚的感情。 《努尔哈赤》当年在沈阳友谊宾馆举行了首映,很多剧组的人看得热泪盈眶。很多清史专家都给出很高评价,剧组当年还因为这部剧得了30万元的奖金!
辽宁依旧有拍“清代大戏”的底气
《努尔哈赤》整部戏的拍摄除了在长春电影制片厂临时搭棚,剩下的都是在沈阳拍摄完成。这部戏也让陈家林导演一炮走红,随后又拍摄不少如《康熙大帝》这样的经典历史剧。而《努尔哈赤》的成功,可以说为中国历史剧的艺术创作树立了新鲜的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榜样。
提到《努尔哈赤》成功的原因,当年的几位主创表示,《努尔哈赤》的拍摄班底,在当年都是顶级的,无论是美术还是配乐,都由当时国内首屈一指的大师操刀。剧本在人物形象定位方面也突破了传统历史剧以成败论英雄的模式,最后终于打造出有血有肉的努尔哈赤。
正如陈家林导演所说:“我们有责任让大家知道,中国更长的历史是瑰丽的、辉煌的,我们的民族精神内涵是厚重、丰富而又博大的。”而电视剧《努尔哈赤》“写史诗不写传奇”的定位也让它最终成为不朽传奇。
对于如今再次大火的“清代戏”,沈阳市电影电视剧家协会驻会负责人郭克彬表示,“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努尔哈赤》是辽沈地区电视剧的里程碑之作,而辽宁作为清文化的发源地,也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环境。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魂,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挖掘研究清文化,这将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最大方向。”
郭克彬还表示,清代戏是很好的题材,辽沈地区的电视剧创作曾经发展得很好,起点本身就很高,“我们有太多独一无二的东西可以去拍,就是只拍正史也绝对可以拍出更好的清代大戏。”
张宏杰:其实清朝后宫很少有“斗”
从《还珠格格》《甄嬛传》到今年热播的《如懿传》《延禧攻略》,似乎没有哪类题材的电视剧像清宫戏这样多年长盛不衰。然而,清文化研究专家、清华大学博士后张宏杰认为,很多影视作品、文学作品中的清朝并没有真正展现出清史的面貌。
现就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的张宏杰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讲述《成败论乾隆》。对于清文化热的原因,张宏杰归结为年代比较近和这段历史大家比较熟悉,“清朝是距离今天最近的古代王朝,很多历史人物大家耳熟能详。”张宏杰说,“现在很多热门文学作品与清朝有关,受众比较多,而且清朝留下的遗迹也很多,这些因素都是产生‘清文化热’的原因。”
张宏杰认为,尽管清文化很热,但因为种种原因,大众对清这个朝代的认识并不是很透彻。“比如乾隆皇帝,电视剧里他被和珅耍得团团转,每天喝酒写诗。实际上,真实的乾隆皇帝心机非常深,很少喝酒,只在必要场合喝一点。而且在中早期执政时,他对后宫的管理非常严格。”张宏杰说,《还珠格格》《铁齿铜牙纪晓岚》里的乾隆与真实的乾隆差距很大,“另外,清代宫廷生活和其他朝代相比也很不一样。清代后宫的特点是沉闷、刻板、规模小、规矩多,鲜有像唐、明时期那么多引人注目的后宫故事流传,大多数清宫戏的情节是杜撰的。”
很多清宫戏里后宫嫔妃打扮得花枝招展,但历史上并非如此。张宏杰说:“清朝历代皇帝都讨厌后妃打扮得花红柳绿的,连大一点花哨一点的耳环都是禁止佩戴的。乾隆钟情富察皇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富察皇后非常朴素。”而因为规矩多,有清一代除了孝庄与慈禧时代,后宫没有明显的争斗,甚至没有出现过太监乱政的现象。“特别是雍正、乾隆年间,因为这两位皇帝精细严厉,后宫管理最为严格,根本就缺乏展开宫斗的空间。所以说,宫斗戏放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比放在清朝合理。”
“清朝是一个很特殊的朝代,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强化了我们对于中国传统制度与文化的内在力量的认知。”张宏杰认为,在清文化传播和研究领域,辽宁占有重中之重的位置。
张宏杰说:“和北京故宫相比,沈阳故宫的清文化特征更鲜明。而且辽宁有很多清朝史料、遗迹、风俗等,都是研究清文化的重要资源。”
张宏杰认为,辽宁应当加大对清文化研究和开发的力度。“唐以后影响中国的少数民族大多出自东北地区。这些民族将游牧、渔猎和农耕文化相融合,大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可以说,东北地区的历史文化在整个中国的文化谱系中占有很重的分量,不过,有些遗憾的是,这种分量并没有被充分认识。”
“以清文化为例,现在辽宁对清文化的专门研究并不是很多,对清文化品牌的打造也不是很突出,很多前清文化遗址等待修复。”张宏杰提出,“现在清文化很受大家关注,辽宁应当把握机会挖掘和推广自身的独特资源,形成品牌效应。”
辽宁历史文化
词条
54
旗袍
旗袍发源于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赫图阿拉城。满族人创建了八旗制,旗人所着的服饰,就是旗袍。现在,旗袍已经成为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成为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文化现象,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手记
SHOU
JI
研究者
匆匆赶赴北京,和张宏杰老师约在繁华CBD的一家咖啡厅。张宏杰是地地道道的辽宁人,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已经出版了不少著作,包括《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等等,还曾获得过一系列较有分量的奖项。
张宏杰说自己喜欢写历史。他笔下讲述的,都是那些尘封的往事。那些历史的掌故一经他叙述,就立刻生动起来。 我们原本熟悉的历史人物也因为他的描绘,变得新鲜又迷人。
采访中,对于记者提出的每个问题,张宏杰都会仔细回答,而有些问题,他会很直接的对记者表示:“这个我不了解。”
张宏杰说,他的写作很多时候有些随心所欲、没有定向,比较庞杂,偶然性非常大。“比如我今天留意到一段史料,感觉有趣,就像线头似的沿着它不停地往前倒,倒出一篇几万字的文章,或者干脆出一本书。一段时间过后,方向发生偏移,又会着笔写另一个东西。”不过张宏杰表示,对于写和历史有关的东西,他一直明确一点,那就是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不能乱说,因为历史是严谨的。
谈到写作中是否也会用上“野史”,张宏杰有自己的看法,首先我自己会对史料进行推敲,正史不见得都可靠,野史也不见得都不可靠。正史主要是由帝王皇权所授意留下的东西,野史是民间流传下来的东西,野史有很多非常肤浅的、八卦的、不靠谱的,也有一些留下了大量的真实的侧面。还是要先进行一下筛选和权衡,要选真正靠得住的,而不是对塑造你的人物形象有用的。我写历史虽然文学性比较强,但基本出发点必须是求真。真实是最基本的标准,要是不真实,哪怕对推动情节有用,也不能用。
在张宏杰眼里,凡是和过去有关的事物,他都感兴趣,“什么毛笔书法、国画、盆景、古典诗词、古代家具、民族音乐,这些东西,在我眼里都有一种难言的美。”张宏杰对清史有独特的“偏爱”,他说:“在我看来,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特殊的王朝。而且我的老家在辽宁,辽宁也是清文化的发源地,有着无数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很希望通过我的一些作品,能够让人们对这个王朝有更真实的了解,也能让更多人对辽宁文化有更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