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南北互动 构建协调发展新格局

辽宁日报 2018年11月20日

张万强

核心提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把“科学统筹精准施策,构建协调发展新格局”作为“六项重点工作”之一提出,这是东北振兴的新视角、新机遇,全面提升了东北振兴站位,明晰了改革创新思路,推动新时代东北振兴进入新境界。作为东北振兴的龙头,辽宁要在新一轮振兴中展现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在国家战略全局的大棋盘中审视、谋划自身发展方向和路径,通过促进南北互动、构建协调发展新格局,让东北成为国家重大战略的坚强支撑。

做强沈阳大连能级,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

充分发挥沈阳和大连的龙头作用,统筹沈阳经济区和沿海经济带发展,以产业链整合为重点,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其一,增强沈阳和大连中心城市作用。沈阳和大连的经济规模虽然在省内占比较大,但对周边城市的带动、辐射能力还不强。做强沈、大两个城市的能级,提升都市圈的聚合和扩散能力是今后的重点任务。沈阳应围绕打造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科技创新中心、先进装备智能制造中心、高品质公共服务中心做大城市规模,推进产业升级,优化空间布局,完善服务功能,构筑统一市场,带动沈阳经济区其他城市共同发展。大连应围绕产业结构优化的先导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区“两先区”建设目标,坚持不懈抓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坚持不懈抓海洋经济,形成新增长点,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海洋中心城市,切实承担起沿海经济带的龙头带动责任。其二,以产业链整合推进现代化都市圈建设。都市圈是区域经济空间组织形式,是产业和人口在空间集聚的结果,产业竞争力和城市化水平决定了都市圈的现代化水平。辽宁的城市群在地理空间和城市规模上具有都市圈发展的优势与条件,要以推进都市群产业链的整合延伸为抓手,促进城市互动发展。把沈阳和大连建成区域产业链整合中心,构筑以沈、大为中心的产业链聚合点和扩散源,打造汽车及零部件、机械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旅游等若干条千亿产业链,制定各市与沈阳、大连的产业链衔接方案,在城市产业互动中促进“强链、补链、建链”, 补齐、拉长产业链条,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成为带动区域都市圈质量和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核心动力,培育产业链、价值链组合优势。其三,统筹沈阳经济区与沿海经济带发展。加快推进两大区域的产业互动、要素互动、功能互动、港口与腹地互动、基础设施互动,完善互动合作机制,形成良性互动格局,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统筹自贸试验区建设,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做好对比试验和互补试验,使沈阳、大连、营口三大片区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制度创新。加快推进市场取向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推动结构调整,努力将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提升辽宁整体竞争力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新引擎。统筹沈大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努力把沈阳和大连打造成为国内领先、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未来科技革命策源地,带动沈阳经济区与沿海经济带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推进东北区域合作,形成协同开放合力

东北地区在东北亚经济圈中具有重要地位,东北三省一区产业基础雄厚,产业结构相近,经济联系紧密,合作空间巨大,应以更加开放的视角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全面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形成协同开放合力。其一,以哈大经济带为主轴形成开放合力。进一步提升站位,突破三省一区行政区划界限,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深化经济社会交流合作,从国家战略角度打造东北地区统一板块,在对内和对外开放上形成合力。在完善三省一区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制度基础上,推进内部次区域合作,促进东北东部经济带融合发展,推动东北三省西部地区与内蒙古东部一体化发展。加强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合作,推动哈、长、沈、大为主轴的东北地区城市群建设,构建哈大经济带产业上、中、下游合作体系,推动跨地区、跨产业和跨企业的价值链活动,通过协同战略规划、协同制造、协同物流等协同管理模式提升产业和企业市场竞争力。其二,通过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协同开放。以东北地区为整体,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优化对外开放布局,将东北地区打造成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东北亚地区合作的中心枢纽。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加强东北振兴战略与俄远东开发战略对接,对接俄罗斯跨欧亚大通道,加强航空航天、铁路、电力、现代农业、林业、矿业等领域投资合作。加快对蒙合作,对接蒙古国“草原之路”倡议,提升二连浩特等对蒙口岸功能,深化能源资源深加工和农牧业合作。利用朝鲜发展经济、扩大开放的契机,深化对朝经贸合作,在推进中日韩自贸区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其三,构建东北地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协同推进沿海沿边内陆开放,进一步发挥辽宁沿海经济带和东北沿边地区的开放带动作用,以主要交通干线为轴线,以沿海港口和沿边口岸为支点,做强开放型经济。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层次,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能源原材料等进口比重,积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参与推进网上丝绸之路建设。以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大连中日韩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和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为重点,推进开放型经济合作平台建设。促进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发展,推进边境与跨境经济合作平台建设。

深化与东部地区对口合作,实现互惠共赢发展

积极主动推进辽宁与江苏,沈阳与北京、大连与上海的对口合作,复制和借鉴发达地区改革创新经验,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走出一条体制机制同市场完全对接、产业转型升级、充满内在活力的振兴发展之路。其一,通过完善合作机制推进对口合作。建立起横向联动、纵向衔接、定期会商、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构建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层次、宽范围、广领域合作体系。形成常态化干部交流和人才培训机制,推动思想解放,学习对口地区先进发展理念,增强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激发内生活力和动力。在辽宁加快复制推广一批对口地区行之有效的改革创新举措,共建一批产业合作园区等重大合作平台。建立对口合作产业联盟,推进与对口地区行业协会商会等的对接合作,开展联合招商等活动,促进理念互融、信息互通、资源互享。其二,以民营经济为发展重点推进对口合作。学习江苏、北京、上海发展民营经济的先进经验,厚植民营企业不断产生、成长、壮大的土壤,致力于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加快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为辽宁民营企业与对口地区民营企业之间搭建合作交流的机制和桥梁,通过功能区对接、合作园区共建等模式,推动在装备制造业、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推进产用结合、产需对接和产业链上下游整合。其三,以市场化手段推进对口合作。东北振兴要靠企业,提升市场化水平是增强经济活力、培育新动能的“牛鼻子”,东北振兴的进程就是提升市场化水平的过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与对口地区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合理流动,通过市场化运作促进产业转移,吸引项目、投资在辽宁落地。积极发挥政府在对口合作中的引导带动作用,加强统筹谋划,强化组织协调,优化政策环境,搭建合作平台,促进人员交流。

对接三大国家战略,激活振兴发展新动力

深入推进辽宁振兴发展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对接和交流合作,带动思想解放,突破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促进理念互动、产业互动、要素互动、环境互动,形成振兴发展新动力。其一,选择不同重点对接国家战略。与京津冀的协同发展,要围绕疏解城市功能和产业梯次转移,选择有利于辽宁产业链提升、延伸的产业开展招商引资。重点推进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开展对接合作。与长江经济带的协同发展,要加强经贸投资合作,注重借智、引智,对接上海等地的创新机构,复制在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股权激励等方面的经验做法,推动科技成果在本地产业化。把辽宁的产业链与长江经济带的高端产业有效嫁接,带动辽宁产业升级。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发展,要重点对标其优秀营商环境,对接有利于持续提升市场化水平、塑造微观市场活力的政策体系,打造诚信政府,形成有契约精神、公正法治的软环境。其二,以“飞地经济”模式对接国家战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支持“飞地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为“飞地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具有项目、资本、技术等优势,在区域发展中,受资源制约、规划限制、产业配套等因素影响,一些产业集群、整体园区有向外转移的客观需要。辽宁具有产业门类相对齐全,土地和人力等生产要素丰富、成本低等优势,应通过创新“飞地经济”合作机制,完善发展成果分享机制,努力将辽宁打造为三大国家战略区域的“飞入地”,形成辽宁振兴发展新动力。其三,以制造业智能化发展为抓手对接国家战略。辽宁制造业基础雄厚,但转型升级步伐不快,智能化发展路径不清晰。要对接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与华为等公司合作搭建省级制造业云平台,向本地制造企业提供采购云、营销云、财务云、制造云等各类云应用产品和服务,推动大中型骨干企业网络化协同制造,为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信息化服务。基于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打造数字化转型样本,形成“建平台”和“用平台”双向迭代、互促共进的制造业新生态。

(作者系辽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