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脱贫攻坚中释放大学“智源”

——辽宁工业大学积极探索高校扶贫之路
辽宁日报 2018年11月15日

本报记者 高华庚

“富有村编织笤帚有50年的历史了,可农民们却从没因笤帚挣过钱,辽宁工业大学的师生们帮助村民设计了13套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方案,又利用电商平台进行网络销售,编织笤帚终于成了我们的致富项目!”北镇市富有村党支部书记才伟兴奋地说。

富有村借助大学“智源”实现脱贫,是锦州市高校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缩影。锦州高校资源雄厚、智力密集、人才荟萃。近年来,锦州在高校和贫困地区之间搭建桥梁,高校师生走出象牙塔、俯身黑土地,在脱贫攻坚战场上谋策献智。

11月12日,记者走进葫芦岛市南票区暖池塘镇苑屯村,来自辽宁工业大学的驻村“第一书记”孙晶正在带领学生们对村民的农机进行维修。使用、维护、保养……村民们的问题五花八门,孙晶一一耐心解答。孙晶告诉记者,来到苑屯村后他的研究更加接地气了,根据农村生产的实际需要,他研发设计出4个更加贴近农村耕种和养殖生产所使用的设计发明,并已经报送国家专利局。如今,在孙晶的帮助下,苑屯村的林木种苗产业发展越来越好。

像孙晶这样的驻村专家,辽宁工业大学有21名。自2017年起,辽宁工业大学按照省委关于大规模选派干部到乡村工作的通知要求,学校党委高度重视、精心策划、周密安排,经思想发动、政策引导、个人申报、组织推荐,党委研究确定等环节,完成了2批21名驻乡村干部的选派工作。党委主要领导不辞辛苦,走遍每一个扶贫点送选派干部并调研相关工作。为确保派驻干部完成精准扶贫任务,辽宁工业大学主动与县乡村干部直接对接,调研乡情村情,主动建立联系,推进工作。同时,辽宁工业大学各驻村“第一书记”也心系乡村,常年活跃于锦州农业生产一线,手把手解决农户产业发展中的困惑与难题。

除了专家的技术指导,还有专业团队为农村建设进行规划设计。辽宁工业大学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结合学院学科专业特点,组建师生团队开展“师生同行,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特别扶贫行动。学院组建由建筑学、环境设计、风景园林等专业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师生团队十余人,为义县地藏寺乡进行文化广场规划设计。师生团队先后十余次来到义县地藏寺乡进行勘察、测量,然后回到学校进行设计,最终完成了《义县地藏寺乡党建文化广场规划设计和建设方案》,广场规划8000多平方米,是一个集“美丽乡村”宣传、党的政策和文化宣传、群众活动和健身为一体的综合文化广场,分为“魅力家乡”“党的历程”“执政文化”“中国梦”4个主题部分。规划方案得到县委和县政府的高度认可,并计划于2019年4月份正式开工建设。本次规划设计完全是学院师生义务奉献,为地藏寺乡节约设计费十余万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注重扶智扶志、培育内生动力,是锦州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发力点。辽宁工业大学驻村书记积极通过教育文化扶贫办起了暑期辅导看护班,建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成立了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举办高考招生咨询会,一上午时间就为上千名前来咨询的家长和学生答疑解惑。每周三下午,走进辽宁工业大学在闫家屯小学建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课堂氛围十分热烈。闫家屯小学的孩子们最期盼的就是由辽宁工业大学研究生学院的哥哥姐姐们为他们传授音乐、美术和手工知识。课堂上,优美的旋律随着琴键的跳动响起,孩子们仿佛被带入了美好的音乐世界。手绘高铁的美术课堂,孩子们看到老师笔下流淌出的动态线条感到新奇雀跃。志愿者通过绘画、剪纸、诗歌等形式向孩子们传播祖国“新四大发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传唱经典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