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微处探究人生

辽宁日报 2018年11月12日

张家鸿

2018年11月9日是丰子恺120周年诞辰。120年前,丰子恺出生在浙江崇德石门湾。他一生在教育、绘画、书法、散文、翻译等领域成果斐然,他的绘画往往于细微处探究人生,反映世态人情,作品被赞为“如同一片片落英,含蓄着人间的情味”。

《万物有真趣》收录了丰子恺先生《杨柳》《学会艺术的生活》《闲居》《读书》等29篇经典散文以及多幅漫画,按照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生活可以是艺术的”“发现生活之美”与“万物有灵且美”“以艺术的方式过一生”。

在漫长的艺术史上,某些艺术家的精神特质在超越肉体的生死界限之后,会逐渐走向未知的永恒。丰子恺正是其中的一个。于《物语》中,丰子恺先生从葡萄到南瓜到鸽子再到黑猫,在一一描绘它们生命的动人过程之后,道出万物齐长、众生平等的真相。只可惜这些往往被人们傲慢的心性、霸道的举止所遮蔽,忘却原本属于生命本身的动人过程。我最喜读文中写到的南瓜秧渐渐地长。“你看,一粒瓜子放在墙下的泥里,自会迅速地长出蔓来,缘着竹竿爬到人家的屋上。”“看哪,许多南瓜秧在微风中摇摆着。”在丰子恺笔下,南瓜秧既是南瓜秧,也是饱含生命力的小家伙呢。你看它的“迅速”,它的“爬”,它的“摇摆”,都荡漾着蓬勃的朝气。丰子恺既不仰视,也不俯视,而是把它放在合情合理的位置上,给予与对待己身一样的审视与关注。

这种只消稍微关注便流泻于视线里的美,源于生命的真与善。而生命的真已为多少人所遗忘,人们素来记得的只是南瓜带来的吃食之用。杨柳,也是一向为丰子恺先生所倾心的绿色植物,它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请进先生的画里。坐在西湖边的长椅子上时,“看见湖岸的杨柳树上,好像挂着几万串嫩绿的珠子,在温暖的春风中飘来飘去,飘出许多弯度微微的S线来,觉得这一种植物实在美丽可爱,非赞它一下不可。”在美丽可爱的杨柳面前,在广阔博大的自然面前,人往往如陶潜所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在真正的魅力面前,赞美显得有些词穷,慨叹是多么多余,渲染更是无须,人们能做的就是要把这些真的景物、景象、景致诉诸笔端、牢记心中。

真,还在哪里?在孩子们的心里,在孩子们从心生发的言行举止之中。拥抱童心的孩子们,可以不管尘世的规则,可以不顾人间的成法,只需任性即可。依照丰子恺的看法,他们在天真与任性中拥有着一个极其广大、无边无际的世界。这恰是被生活的琐屑、物欲所迷乱的大人需要学习的。在大人的眼界里,凳子就是凳子,在孩子的世界里凳子既是凳子,还是桌子、是墙壁、是障碍物、是高山、是台阶,是所有种种的可能。因为真,孩子们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与之相反的是大人被理智之网罩住,“山明水秀,在他只见跋涉的辛劳;夜静人闲,在他只虑盗贼的钻墙”。理智之网围绕的核心词汇便是“功利”。换言之,山明水秀或夜静人闲与我有何好处?倘无好处,便可以视若无物。

这便显示出丰子恺先生与一般成年人之不同来。他不像那些完全脱离家庭,一心扑在事业上的男子,反而常常发起让孩子们全情参与的家庭娱乐,为自己能与孩子们一道游戏与玩耍而感到幸福。他最爱生活中含蓄隽永的诸多趣味。现如今,有多少孩子已丧失童心、日渐老成,更何况日日在功名利禄中摸爬滚打的成年人?由此可知,丰子恺有的是真的家庭,过的是真的人生。

丰子恺是童心的拥有者,还是童心的呵护者。如果说拥有童心必须以时间为前提的话,那么呵护童心则既流淌在他的血液里,更流淌在他的一字一句、一笔一画之中。“昔日我在上海的小家庭中所观察欣赏而描写的那群天真烂漫的孩子,现在早已不在人间了!”孩子们长大了,先生既喜更忧。喜的是他们的成长,忧的是他们的童心不再。他越是感受到童心的可贵,越是孜孜不倦于艺术创作中,渴求在画笔中葆有一颗永远清澈的童心。

文也好,画也罢,丰子恺笔下所描绘的是最纯朴的自然与最本真的人生。一篇质朴至极的散文常让人再三回味,一幅清新明丽的漫画又令人遥想不已,这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全因一颗对待生活的真心而来。回过头来说,人若有了真心,得了真趣,生活就会渐变明亮、清澈、通透。虽然无法在人生际遇中纵横捭阖,却能依托自我的觉知得到更加持久、畅快的欢乐。由此说来,在现代人这里,读丰子恺的文与画便有着清净自我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