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从来不只是爱情

辽宁日报 2018年11月12日

《红字》把爱情称为“心灵的母语”,《霍乱时期的爱情》以爱之名,详述了各种各样的情爱——爱情,是文艺作品永恒的主题。然而,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爱情与身份地位是无关的?爱情是婚姻的预备,资源的交换?爱情是各种情人节和买买买?到底什么才是爱情的应有之义?李海燕的《心灵革命:现代中国爱情的谱系(1900-1950年)》给出了前人的思考。

李海燕通过讨论“爱情”作为一个词语,一种观念在近现代中国的言说历史中勾勒出“爱情”在中国文学叙述甚至社会变迁中的轮廓,呈现出近现代中国人如何利用“爱”的话语构建身份、道德、性别、权力、群体乃至国家、民族与世界。

《心灵革命》没有试着从生理学或人类学的角度去解释爱情,而是聚焦于20世纪上半叶中国人爱情观念的变化,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从《情史》《牡丹亭》《红楼梦》、鸳鸯蝴蝶派小说到五四经典文本《伤逝》《莎菲女士的日记》再到鲁迅小说、革命样板戏)的主题和背后深意,勾勒出一条心灵革命之路:爱情经历了儒家的家庭秩序、启蒙的浪漫主义和革命的民族主义演变。

李海燕认为,爱情拥有很多“假面”:孝顺、浪漫、情欲、同情、爱国,而这些爱情范畴的语义变换体现了政治环境和社会历史的变迁。

本书曾荣获列文森中国研究书籍奖,列文森奖是美国亚洲研究协会为纪念中国近代史研究巨擘Joseph R. Levenson而设立的,奖励在美国出版的,对中国历史、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研究作出极大贡献的杰出学术著作。列文森奖给《心灵革命》一书的颁奖词写道:“《心灵革命》是对现代中国作为公共话语的情感进行的富有想象力的、深入的研究。李海燕在爱情、情感、亲密关系和性问题上的创新方法,使现代中国的爱情研究达到了一个理论严谨和复杂的新水平。”

徐娅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