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健
为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办好家门口每一所学校,大连市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实行教师无校籍管理,加大政策引导和倾斜力度,建立长效的、更加有利于优质师资向薄弱学校流动和稳定薄弱学校骨干教师队伍的教师交流机制,逐步补齐补强薄弱学校师资短板,实现区域教师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合理。
长期以来,由于硬件设施、教学质量、师资等方面存在差距,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中小学长期成为争抢的“香饽饽”,择校风经久不衰。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实施教师无校籍管理,其内容是各区县对教师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调配,而学校对教师将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其目的就在于实现师资力量均衡配置,在体制上努力消除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师交流障碍。推行教师无校籍管理,让广大教师流动起来,有利于教育公平的进一步实现,也有利于遏制择校热的升温。
应该看到,无校籍管理政策的出台只是开始,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应针对出现的一些问题在制度设计层面进行推敲完善。目前,教师正常流动的主要障碍是城乡差距,譬如乡村学校的教师如有机会流动到城市,多半是愿意的;而大城市的名师若是要流动到乡村薄弱学校,在个人业务发展方面就可能要做出一些“牺牲”。所以需要有作为补偿机制的激励安排,如在未来的评职晋级或学习深造方面能给予适当倾斜,工资待遇及各项补助能合理提高等等。
与此同时,要让教师真正流动起来,还需要建立完善交流轮岗教师保障机制。交流轮岗的实质,是将重点学校、名校的“名师”分散补缺补差于“弱势”学校,通过良性循环,最终走向公平。但教师也是人,本职之外,如何能让他们心无旁骛、安于奉献,应有所保障。如有的教师夫妻分居两地,孩子幼小;有的地方交通不便,食宿无靠等,如何尽可能地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直接决定着交流轮岗的质量。建立健全完善的交流轮岗教师保障机制,才能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交流制度发挥最大的政策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