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二转”的变迁

辽宁日报 2018年11月07日

郭秀伟  曹  艳  本报记者  刘立杉

“兴二转变化太大了!我们在这儿工作时只有3间板房,你们赶上好时代了!”曾经的苇海变成高楼大厦,一座座抽油机淹没在城市中。11月6日,离开辽河油田兴隆台采油厂兴二转油站近40年的“老石油”王成玖感慨地说。

改革开放40年,兴二转站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1970年3月,面对茫茫苇海,石油工人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豪迈气概,拉开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的序幕。1972年兴二转站建成了,3间土坯房成了当时少有的“建筑物”。两间泵房一个值班室,条件艰苦没的说。兴二转站的石油工人们冬天就着冰碴吃饭,夏季伴着汗水喝水,精心呵护着站上的20多口油井。如今,兴二转站7000多平方米的大院内,工作区和生活区井然有序。小厨房内不仅有各种餐具厨具,还配备了冰箱、空调。这样舒适的生产生活条件,是很多参加过油田会战的“老石油”都不曾想到的。

站长丁相东说,兴二转的变化更多地体现在环保生产上。职工每天巡井不仅要带上必要的修井工具,还要带上抹布和垃圾袋。维护油井后,作业人员细心地用抹布把井口擦拭干净,并且把垃圾都带走。井场不见一滴油,这在上个世纪80年代是不能想象的。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油田的开发也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如今的井场芳草遍地、绿树成荫,远远望去,“景中有井,井在景中”。

40多年过去了,油站职工换了一批又一批,而兴二转的油井始终没有停歇过。兴二转的变迁,只是辽河油田改革开放40年变化的一个缩影。40多个春秋里,油田工人艰苦奋斗的石油精神没有变。他们始终披着繁星,顶着烈日,冒着严寒,无怨无悔地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