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小说背后的文心

辽宁日报 2018年11月02日

江山笑,烟雨遥。

这一周,有好些个值得我们记忆的人,永远停在了回忆里。

生活只在当下,不必期待来日方长,如阅读。

本周书单特别推荐的是《千古文人侠客梦》。作者陈平原让我们看到,武侠小说走进学术院墙,一直都是饱受争议的,陈平原没有绕开,而是很谨慎地处理了这个争议。他小心地从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角度梳理武侠小说的动机,坚持认为,武侠小说代表了大众的欲望和潜意识,作为文化史资料阅读,甚至比高雅的文人小说更有意思。而从小说这一文学体裁自身发展的角度,也值得关注。言及侠的起源,包括陈平原在内,都指向“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这是出自《韩非子》“五蠹篇”里的话。后来司马迁为游侠立传,把侠与扶危济困、替天行道结合起来,发展到后来,就有了金庸所写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种侠,恰如陈平原在书中所说,“正因为侠客形象代表了平民百姓要求社会公正平等的强烈愿望,才不会因为朝代的更替或者社会形态的转变而失去魅力”。在此书后记中,陈平原引用了李零的书评,“通俗文学里面毕竟有人类的基本兴奋点,也照样埋着人类的永恒主题”,可谓用心良苦。

当年有井水处便有柳永词,金庸不输他。虽以武侠小说名家,那两万篇社评与政论,却使金庸与一众武侠小说家拉开了距离。相较于此,金庸的散文写得确实不多。在《金庸散文集》里,他对历史、对人生、对东西方文化的深切理解和博闻多识,与形诸文字的篇幅有点不成比例,但正因为少,才弥足珍贵。

最后一本推荐的是《每个人的战争》。施莱伯是一位法国医生、顶尖级脑科学家,在一次大脑核共振自我检测中发现了一个不小的脑部肿瘤病灶,由此开启了一场抵御癌症的个人战争,最终他带瘤生存了很长一段时间,并以亲历者、体验者的身份思考了很多肿瘤的生物科学话题、心理与心灵话题。

霍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