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第七批优秀专家表彰会议发言摘编

辽宁日报 2018年11月02日

践行使命 科技报国 托起矿业安全梦

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采矿工程系教授 朱万成

我是东北大学的一名教授,主要从事岩石力学及采矿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从1991年至今,我在东北大学学习、工作已经整整27个年头。1999年8月,我还是一名博士研究生,赴香港理工大学从事合作科研工作。香港优越的科研条件深深地吸引了我,极大激发了我对科学研究的热情。2004年2月,我首次迈出国门,在澳大利亚西澳大学从事岩石力学领域的博士后研究,其发达的采矿工业和矿山良好的工作环境,让我耳目一新,而那时国内每一次发生的矿山事故都令我痛心疾首。痛定思痛,我深切感受到祖国的采矿工业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使命在召唤,这更加坚定了我回国投身采矿事业,致力于矿山动力灾害机理及防治研究的决心。

幸运的是,我赶上了党的好政策,恰逢国家科技发展的大好时期。随着国内“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实施,东北大学的科研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采矿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为我们的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立足于国内矿业需求,把握国际学术前沿,我带领我们团队攻坚克难,在“深部岩体损伤与破裂及其致灾机理”学术领域,形成了独具特色而主题鲜明的研究方向。我先后获得了辽宁省博士启动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我们先后在国内外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了200余篇学术论文,论著被他引4000余篇次,在国际岩石力学界崭露头角。

从2013年开始,我就带领团队开展矿山应用技术研究,为切实解决矿山岩石损伤破裂致灾问题,我们经常连续几十次往返于学校和矿山之间,深入矿井研判岩性和地质条件。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我们破解了高地应力、高地温以强烈开采扰动下岩石的损伤与破裂过程及其致灾机理,建立了现场监测和损伤力学模拟相结合的致灾过程分析方法,完成了矿山重大灾害致灾机理及防控技术,有力解决了矿山灾害防控中的突出问题。

回顾我和我们团队走过的二十余载,弹指一挥间,特别庆幸自己当初选择了回国报效之路,是如此的正确和宽广。这些年来,党和政府给予我们很多荣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青年科技奖、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辽宁杰出科技工作者等。作为一名党员,作为一名教育和科技工作者,我感恩于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怀,更深感自己肩上责任之重大,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不敢有丝毫懈怠。

忠诚担当 创新实干

做永不止步攀登科学高峰的技术人

沈阳鼓风机集团透平设计院副总工程师 姜 妍

我的工作是为国家大型能源化工装置研发核心装备——各种类型的离心压缩机。我已在沈鼓工作了21年,二十多年来我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不断追求和突破我国离心压缩机的核心技术。

乙烯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十分重要,但大型乙烯压缩机的设计制造技术长期以来被世界上少数几个国家垄断。2010年,我设计的我国第一台乙烯压缩机在辽宁华锦集团成功运行,打破国外长达十几年的技术垄断。2012年,在国家政策支持和用户充分信赖下,我设计的百万吨级乙烯压缩机在抚顺石化成功应用,百万吨级乙烯装置第一次安上了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中国芯”。今年4月26日,由我主导设计的惠州炼化120万吨乙烯压缩机在用户现场开车成功。大家知道,120万吨乙烯压缩机是国内最大的乙烯压缩机,由于运行工况复杂、设计难度极高,被誉为透平压缩机“皇冠上的明珠”。目前,沈鼓已具备了150万吨乙烯压缩机的研制能力。沈鼓用三年的时间实现了乙烯压缩机100万吨、120万吨、150万吨的“新三级跳”,也让沈鼓“跳”上了透平装备的世界最高峰。

今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我作为基层科技工作者,有幸受邀在人民大会堂现场聆听了总书记讲话,特别振奋。中国发展到今天,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把核心技术转让给我们,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在自主创新上投入更多,创造和拥有更多的核心技术,我们才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沈鼓每一个国产化的产品,都是我和我的团队一起努力的结果。作为团队带头人,从我上任初期开始,就琢磨怎样带好这支队伍,让年轻同志尽快成长,让团队能量发挥到极致。我悉心了解每一个年轻员工的特质和潜力,为他们量身订做了详细的培养计划,并给每个人都配备了各有专长的师傅,从掌握制图、观摩设计到参与设计,让他们经受全方位的学习和锻炼,尽快成为独当一面的设计骨干。

而我自己,作为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党和国家也给了我无上荣誉,先后被授予“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去年,我被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光荣参加了党的十九大会议。今天,省委、省政府授予我“辽宁省优秀专家”称号,这是对我莫大的褒奖。

坚持自主创新 助力辽宁全面振兴发展

辽宁新华阳伟业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 高 峰

我出生在铁岭一个工人家庭,从小就受到了装备制造工业文化的熏陶,对家乡的工业发展有着深厚的感情。2006年,我从英国留学回来后,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在铁岭创立了辽宁新华阳伟业装备制造有限公司,专注于层状金属复合材料及复合材料压力容器的制造与研发。辽宁雄厚的制造技术和产业基础等资源条件,为我们公司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强大依托。

这些年来,我们公司走过了从积极引进人才,到注重自我培养人才的道路,吸引集聚了一批中青年技术骨干和科研人员。为实现公司高质量发展,我们瞄准行业专家主动出击,首先聘请了国家金属复合材料专家李正华教授,建立了首个金属爆炸复合技术实验室,实现了从金属复合材料生产到压力容器制造的产业链拓展。随后,为进一步加强研发力量,我们又引进了具有30余年压延金属复合经验的工程师连敬祥,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公司填补了国内市场“薄复层金属压延复合材料”的技术与产品空白。

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自主研发之路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我在负责公司全面工作的同时,主要负责研发与课题攻关工作,集中精力投身到研发一线。为加大研发力度,2008年公司组建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我亲自带领团队,潜心攻关,自主研发,顺利完成了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到以公司自身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发展之路,形成了以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高技术人才引进和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公司先后被认定为辽宁省高新技术企业、辽宁省企业工程技术中心、辽宁省多层金属形变复合技术工程实验室,并多次承担国家、省、市科技项目,多项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推进成果产业化,服务振兴发展。作为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我们坚持把“创新推动发展,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发展观,推进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产业化紧密结合,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依托公司在层状金属复合材料领域的技术研发优势,我们已形成从金属复合材料生产,到金属复合材料压力容器制作的产业链条,涵盖了压延金属复合材料、金属爆炸复合材料和各类压力容器制造三大系列核心产品。

2013年,我被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创新创业人才,2016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7年入选辽宁省杰出科技工作者,今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辽宁省优秀专家”称号。

栽下一棵苹果树 铺设一段致富路

沈阳农业大学国家果树种质山楂资源圃主任 吕德国

上世纪70年代前,辽宁一直是我国苹果生产的排头兵,是众多苹果栽培技术的发祥地,为全国苹果产业输送过大量的技术人员。一度我省的苹果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但是,到上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我省气候条件所限等原因,新引进的苹果品种难以大量栽培。截至目前,我省苹果产量降到了全国的10%以内,位于全国第七。

于是,我们沈阳农业大学老一代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地担起了研发重任。经过20余年的艰苦工作,我们终于育成了具有优异综合性状的抗寒大苹果新品种——寒富。经过三代人、40年的工作,我们已将这个品种在全国发展到了近20万公顷,成为新中国成立以后育成的苹果品种中栽培面积最大的主栽品种。就我省而言,寒富苹果栽培面积达到10余万公顷,占全省苹果栽培总面积的53%。

自1997年起,我们团队就开始致力于寒富苹果栽培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先后在全省各类生态区和不同立地条件下建立了214处示范园,园区总面积达4500余公顷,实现了我省所有涉农县(市)区的覆盖。近10年来,结合各地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以及家庭农场等新兴经营主体的出现,我们先后培训基层技术人员2000余名。我们团队的老师每年都深入生产一线,手把手地传授果树栽培管理技术,不厌其烦地讲解、示范,平均每年培训60余场次、培训果农30余万人次,有效提升了果区群众的科技素质。

作为教学科研一线的大学教师,我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教书育人职责。多年来,我通过实施各级各类项目,培养了一批高级专业人才,包括果树学博士后3人、博士29人、硕士79人,他们的学术论文、研究成果是我们制定相关技术措施的重要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我们完成了寒富苹果的全国生态区划,建立了完整的现代栽培技术体系,实现了品种育成后的良法配套,在冷凉气候区建成了优势苹果产业。我们先后制定国家现代苹果产业技术体系主推技术规程3项、省级地方标准8项,授权发明专利5项。我们还积极为各级政府制定有关果树产业发展规划献计献策,在全省制定的40余项有关水果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中,都吸纳了我们团队的建议和研发成果,这些建议和研发成果促进了我省冷凉地区苹果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零散到集约,生产技术由简单粗放到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很多地区已形成优势产业,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解决了140万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

弘扬新时代辽宁精神 创新推进机床产业发展

大连科德数控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刘立新

2015年大连市出台“5+22”人才新政,汇聚强磁场大力引人才。在大连良好环境和人才新政的吸引下,2016年我被引进加入大连科德数控股份有限公司。从1992年至今,我已从事高档数控机床领域研发、制造和标准研究工作26年,在高速龙门五轴加工中心开发、工艺、标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获得了多项国家专利,参与制定了5项国家级行业标准,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产品,在国内外多家企业获得了应用,为机床行业转型升级作出了积极贡献。

创新实干、奋斗自强是我们企业的精神特质。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认为科研工作不仅仅停留于书本和实验室。做科学研究就要加强自主创新、推进成果转化;只有敢为人先、勇于创新,才能突破重大装备技术的短板,为行业、为国家科技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在行业、国家及国际机床检验标准体系中,只有“几何精度”“定位精度”和“工作精度”三类检测项目。我们在工作中发现,机床运动状态的精度检测及溯源还是空白。为准确评估五轴联动机床运动状态的精度,我们在行业中首次提出“复合运动精度”的检验项目和检验方法,用于检测多轴联动机床运动状态的精度及溯源,并推动其纳入行业标准。目前,该标准已经进入行业标准审批状态,等待发布。

2016年,我们主持开发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任务,为北京航天31所研制全国产化六轴桥式龙门加工中心。经过论证,我们采用了公司自产的高档六轴五联动数控系统、直驱双摆角铣头、电主轴和激光反馈尺,以及国产直线导轨与国产滚珠丝杠等国产高档数控系统、关键功能部件和传感器。虽然我们这些产品在工程应用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是经过我们团队的合力攻坚,圆满完成了研发任务,不仅整机产品完全达到了进口同类产品的水平,而且部分性能超过了进口产品。我们团队主持开发的大型高速五轴龙门加工中心产品是某国际组织禁止出口到我国的高档数控机床。我们的研发成果不仅满足了我国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的急需,还在机床行业中率先批量出口到了欧美国家,产生了良好的国际声誉。

长子情怀、忠诚担当是我们企业永远的品格。下一步,我们的重点任务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紧紧围绕辽宁“一带五基地”建设和“五大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开展技术创新工作,使国产高档数控系统、关键功能部件和传感器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成熟完善,逐步提高它们在国产高档数控机床市场中的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