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高等教育支撑引领作用 助力辽宁振兴发展

辽宁日报 2018年11月01日

夏春玉

核心提示

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对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已经从基础支撑转变为支撑引领并重,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红利和牵引动力。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和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建设科技强省、制造强省和经济强省,实现全面全方位振兴,辽宁应把高等教育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特别是要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集聚一批国内外高层次人才,为辽宁全面全方位振兴源源不断输送高素质人才,产出更多高水平原创科研成果。

高校是高层次人才的集聚高地,应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

高校具有人才集聚功能,优质大学的存在,可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目前,辽宁高校人才队伍建设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高层次人才数量偏少。据统计,2013年至2017年,我省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杰出青年学者、青年千人(“青年千人计划”专家)和优青(“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人才)在内的六类学术界影响力较大的高层次人才入选数量仅为171人,列全国第11位,而位列全国三甲的北京、上海和江苏则分别为1858人、909人和582人,差距明显。二是由于近年经济发展压力大以及体制机制等方面原因,辽宁在吸引、留住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方面困难增大,并存在高层次人才外流现象。因此,辽宁要想吸引、留住人才,必须着力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实行更加积极、灵活、开放的人才政策,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

近年来,我省通过深入实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领军人才海内外引进计划”“辽宁省高等学校攀登学者支持计划”“辽宁特聘教授支持计划”“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等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汇聚了一批具有国际和国内领先水平的高层次人才,对提升我省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我省又先后出台实施《辽宁省人才服务全面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重大人才工程“兴辽英才计划”和《关于推进人才集聚的若干政策》等“人才新政”。“人才新政”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可自主招聘高层次紧缺人才,不受岗位比例、数额限制;对不愿改变国籍、户籍、外国永久居留权的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给予户籍居民同等待遇;对新培养引进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两院”院士等,给予100万元到500万元不等的资助,等等。“人才新政”的力度在辽宁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体现了辽宁对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为辽宁吸引、留住、储备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对辽宁高校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也必将对辽宁全面全方位振兴产生深远影响。

同时还应看到,我省在高校领域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及政策方面还有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空间,比如:应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的“放管服”改革,给予高校更大的用人自主权;进一步简化高校人才引进流程,提高各级各类人才引进效率;加快高校岗位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与高校发展相适应的岗位动态调整机制;建立更加灵活的用人机制,遵循“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原则,鼓励和支持国内外高层次人才与紧缺人才来辽宁高校工作。

高校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进一步加大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力度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功能和根本任务,是高校服务社会的最主要途径。一个地区大学尤其是高水平大学数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该地区吸引优质生源的多少,也关系到该地区未来的人才竞争力。辽宁高校数量多,但是高水平大学数量少、顶尖学科不多,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比较而言,辽宁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与高等教育强省要求相比差距还很大。

我省高等教育整体竞争力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辽宁高校数量多,校均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不足。截至2000年底,全国共有241所中央部委属高校划转到地方管理,其中划转辽宁地方管理的有20所,占全国划转高校总数的近10%,为全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作出了特殊贡献。然而,省属高校数量的大幅增加,也给辽宁带来更大的财政投入压力。据统计,至少在过去15年,辽宁虽然在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财政预算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支出上处于全国中游偏上位置,但在普通高等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上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为提升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特别是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省应下决心加大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逐步将普通高等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提高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首先,要有效利用中央实施东北振兴战略的政策红利,积极探索中央对辽宁高等教育发展的“专项支持”。其次,要加快财政性拨款机制改革,加强绩效管理,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优化专项经费结构,特别是适当增加人才经费,提高专项经费的使用效率和效果。再次,应鼓励支持高校有效利用市场机制筹措办学资源,可试点允许一些高校利用自身竞争优势,从市场上筹集更多办学资源。最后,在保持招生规模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应适当增加优势学科、优势高校的招生规模,尤其是生源质量好的外省招生规模,扩大省属高校的办学竞争力、影响力和筹措办学资源的能力。从需求方面看,大学具有创造内需、拉动消费的功能。从这个角度看,来自外省的学生越多,辽宁吸引的购买力就越大,对辽宁经济的贡献也就越大。不仅如此,生源质量和学生地域结构的多样化不仅有利于从外部筹措办学资源(学费与消费),更有利于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而也更有利于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为辽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高校是科学研究的主要阵地,应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科学研究是高校的重要功能,高校科研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实现辽宁全面全方位振兴,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只有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改造与升级传统产业,加快形成新兴产业竞争力,才能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科技创新的源泉是基础研究,基础研究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催生一系列新技术、新发明,带动新兴产业崛起,促进经济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因此,要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必须大力加强基础研究,全面提升原始创新能力。高校是科研和技术创新的主力军,基础研究成果主要来自高校。抓住了高校,就抓住了辽宁全面提升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水平的关键。2018年6月,我省出台《辽宁省政府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基础研究中的核心作用,将高校打造成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摇篮,并着力推动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融通发展,聚焦未来可能产生变革性技术的基础科学领域,探索开展重大原创性研究和前沿交叉研究。这表明辽宁已充分认识到基础研究在我省科技创新中的战略性、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以及高校在我省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中坚地位。

为此,我省应重点依托高水平大学,加快布局一批对辽宁全面全方位振兴有重要支撑引领作用的一流学科群,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向科学前沿和辽宁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大力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产出更多原创研究成果。同时,围绕振兴发展重点产业关键共性问题,依托相关领域最有优势的高校,整合全省创新资源,加快建立协同攻关、开放共享的新型科研平台和运行机制,实现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等各类主体的融合创新格局。此外,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和服务体系,加快推进高校科技成果在辽宁转移转化,为推进“一带五基地”建设和“五大区域发展战略”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总之,高校处于人才第一资源、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支撑引领作用。近年来,京、沪、粤、苏、浙等省市都把建设高水平大学作为实现区域跨越发展、增强综合竞争力的战略举措。在全面全方位振兴辽宁的大背景下,我省对高水平大学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因此,应进一步加快高等教育强省建设步伐,加快制定并实施世界一流和国内一流大学建设计划。同时,通过省部共建机制建设若干所行业一流大学,积极引导、支持高校合理定位、特色办学,通过分类评价、分类指导、分类支持,建设一批不同类型的一流大学。

(作者系东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