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笑梅
核心提示
人才兴则辽宁兴,人才强则辽宁强。辽宁省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代表大会以来,省科协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以服务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为核心,以构建多层次人才托举体系为抓手,主动为人才搭台架梯,形成了“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全链条服务格局,为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注入强劲动力。
构建全链条培养体系
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省科协聚焦科技创新主战场,通过培训、交流、选拔形成人才培养链条,拓宽科技工作者视野,提升科技工作者创新能力,培育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
构建创新方法培训体系,为创新夯实支撑框架。省科协精准构建“省-市-企校”三级联动的创新方法推广网络,建立“科技工作者点单-科协派单-专家接单”的需求响应机制,针对高校、高新技术企业定制“概念推广+基础理论+解题实训”三级课程体系。一年来,省科协累计开展创新方法培训12次,培训1600余人次,其中企业占比67%,高校占比33%。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系统化培训,科技工作者创新方法应用能力显著提升,为企业技术攻关和高校科研创新储备了专业人才。
借用外脑,搭建高层次学术交流平台。省科协积极引入全国学会资源,促成中国药学大会、第二届全国光电测量测试技术及应用大会、中国图学学会“奋发图强”青年科学家会议等具有创新引领力的高层次学术会议落地辽宁。吸引全国50余名院士、1000余位高层次专家、企业家等科技人才来辽开展对接活动,与中国药学会签订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发展合作协议。重点支持第23届中国生态学大会、2024第四届国际自主无人系统大会等4个高水平学术活动在辽举办,助推科技与地方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推动青年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技治理。
畅通竞争选拔路径,优秀创新人才得以脱颖而出。省科协升级辽宁省创新方法大赛机制,构建“企校-省-国”三级选拔体系,吸引千余支团队参赛,提升企业与高校创新能力,助力辽宁在国家创新方法大赛中斩获佳绩,彰显辽宁科技工作者创新硬实力。
搭建阶梯式成长平台
托举培育未来领军力量
省科协将青年科技人才视为战略资源,通过奖项激励、专项计划、成果孵化等多维举措,助力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担重任。
服务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省科协积极做好科技人才评选表彰推荐工作。统筹协调省级学会做好“两院院士”候选人推荐工作,向中国科协推荐符合条件的院士候选人两名。第十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揭晓,辽宁3名青年才俊上榜。他们当中,大连理工大学安永辉教授攻克桥梁结构健康监测难题,东北大学何本国教授破解深部工程岩爆预警技术瓶颈,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韩志研究员在机器人视觉领域取得系列突破。该奖项设立以来,辽宁累计59人获奖,其中8人成长为两院院士,青年科技奖成为培育科技领军人才的“孵化器”。
专项人才托举工程让根基更坚实。落实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2024年推荐124名在读博士入选,覆盖理、工、农、医等学科,托举期内将获得学术资助、组织吸纳和学术兼职等定向培养。同时,省科协启动省级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计划每年遴选托举一批32岁左右的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构建“国家-省-校”三级青年人才培育链。支持省科协所属团体会员、科协基层组织托举有望成为未来科技领军人物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进一步加强我省高层次科技创新后备人才队伍建设。
“头雁”领航,“群雁”齐飞。为鼓励学术成果孵化培育行业“头雁”,省科协开展优秀自然科学学术著作出版资助项目,创新线上申报与函评机制,2024年资助20部著作出版,覆盖基础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开展学术头雁遴选工程,根据省内学科、产业发展布局,对应“两院”学部专业设置,结合22个重点产业集群,开展辽宁省学术头雁第三批遴选工作,并资助学术头雁牵头开展学术交流与成果转化活动。遴选的69名学术头雁,在我省从事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领域的科研教学工作,是学术造诣深厚、学术水平精湛、道德水平高尚的科技工作者。至此,我省学术头雁总数达165人。
链接国内外智力资源
开放协同引才育才
立足辽宁产业需求,省科协通过“全国学会入辽”“海外人才引进”等行动,构建开放型人才工作格局,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聚焦低空经济、海洋产业等十大领域, 引入10个全国学会围绕我省重点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将形成站在区域发展视角、聚焦辽宁特色产业发展、符合辽宁实际的决策咨询报告。分别联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煤炭学会、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等来辽深入挖掘企业、产业园区重点产业链发展难题和重大产业共性技术需求25项。组建国家级“科创中国”科技服务团3个,清华大学陈吕军团队引入12项技术推动化工园区建立健全绿色化工产业链条,王国法院士团队助力企业申请多项发明专利,光电测量测试科技服务团推动我省智能检测装备产业和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通过搭建全球“人才桥”,国际合作实现新突破。推动世界工程热化学学会设立沈阳代表处,依托沈阳化工大学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联合沈阳市共同主办2024中国沈阳海智创新创业大赛,累计征集海外科技项目156项,国内项目278项,27个项目签订落地意向协议,来自国内外的众多科技企业和创新团队展示了他们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与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大健康、节能环保等领域的创新成果。支持举办第二届生物炭研究与应用国际研讨会,8位院士出席会议,吸引30余个国家和地区50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围绕生物炭创新应用方面的9个专题,设置13场大会特邀报告、36场邀请报告、47场申请报告、68场研究生专场报告,以及68份墙报和10个企业展览,推动生物炭领域国际合作。
打造科普志愿服务矩阵
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省科协以“首席科学传播专家”队伍为支撑,打造多元化服务矩阵,构建“专家引领、志愿参与、乡村覆盖”的科普人才体系,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首席专家领衔,科技志愿惠民。打造科普“先锋队”,实施科学传播人才“百千万”行动,聘任100名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建设100个科学传播工作室。首席专家涵盖高校教授、科研院所研究员等,在科普创作、活动策划、学科推广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构建基层服务网,以“智惠行动”为载体,发展科技志愿服务组织1370余个,注册科技志愿者10.2万人。志愿者深入社区、学校、农村,开展了一系列科普讲座、科技帮扶等活动。
科技小院“出手”,服务乡村人才振兴。推广“科技小院”模式,搭建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农技协、农事企业等多方参与的科协系统服务乡村振兴平台。联合沈阳农业大学等高校和社会组织共建“科技小院”,针对当地“三农”发展进行产业科研、农技培训、课题攻关,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活动,培育壮大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助力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及海洋经济发展。省科协十大以来,新建“科技小院”15家,目前累计建设“科技小院”93家,入驻师生566人,结对帮扶培养乡村人才800余名,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399项,开展技术培训1800余次,累计培训超16万人次。
高质量“科技助苗”行动
培育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
校内校外协同,构建起“大科学教育”格局。长效推进馆校结合,新增馆校合作校120所,累计达到440余所,利用现代科技馆体系优势资源有效支持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开发“科技助苗·小小科技讲解员”“科技助苗·点亮未来 科技馆奇妙研学营”等品牌活动,整合高校科研资源开发研究性学习课程,形成“校内科学教育+校外实践拓展”的协同育人模式,培育大量科技创新后备人才。
在开展品牌科技活动中打造科学教育体系。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等品牌赛事持续发力,培养青少年科学思维、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团”联合省内高校、科研院所相关专家,举办科普报告50场,受众1.2万余人。深入推进“中学生英才计划”,联合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辽宁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机构,2024年培养优秀高中生83名,开展培养活动200余次,2025年选拔优秀高中生88名进行培养。科学营活动带领营员走进高校研学,提升学生基础学科认知和科研实践能力,为全省探索科技后备人才培养新途径起到先行示范作用。
科学事业是接力事业,只有薪火相传才能推动科学事业拾级而上,才能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打造国际化人才高地中建功立业。未来,辽宁省科协将继续肩负“四服务”职责,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创新生态,让更多科技工作者在辽宁振兴的舞台上尽展其能、尽施其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