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笑梅
核心提示
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2024年,省科协联合省教育厅深入实施中小学生“科技助苗行动”,通过开展三项行动、实施八个计划,着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推动全省科教资源与中小学校有效衔接,进一步加快构建校内外科教资源有机融合的“大科学教育”工作格局,加快建设科技强省、教育强省。
▶点燃科学梦想 传承科学家精神◀
“科技助苗行动”通过深入开展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将价值引领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用新时代科学家精神铸魂育人。
省科协着重发挥高校、学会两支力量,从满足中小学生的科普需求出发,加力推进科学家及科学家精神进校园活动,组织专家学者走进中小学校,通过科学家精神宣讲和科技小课堂,弘扬科学家精神,培育科学家潜质,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2024年,全省5个县(市)区、40个学校分别获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示范区、实验校称号。
大连市先后邀请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段广仁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副书记方向明、中国科学探险协会陈睿博士、中国地质大学杨娟副教授等院士专家在中小学校园开展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宣讲活动,引领广大青少年用科学家精神激发科技报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多家单位纷纷走进校园,通过举办科学家精神宣讲、科技小课堂、科普讲座、科学实验课、科普展览等形式,让青少年近距离感受科学的魅力,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东北大学开展“助力双减,科创报国”系列活动;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科技志愿服务队以“探索科技之光点亮童年梦想”为主题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沈航科技志愿服务队开展“追逐科技航空梦争做强国青少年”系列活动诠释载人航天精神。鞍山市邀请辽宁科学家精神宣讲团专家分享顾诵芬院士事迹;丹东市开展以“学习科学家精神,讲好科学家故事”为主题的视频展播、征集活动;海城市科技馆与学校合作开发课后服务课程。
省科技馆通过开展“匠心课堂”主题宣讲活动,打造了化学、物理、木工等5个系列精品思政课程,以科学实验课程等形式引导师生和公众走进科技馆,开展“科技馆里的思政课”活动。组织20名“红领巾讲解员”,结合“辽宁省科技创新成果展”,在科普日、国庆节期间面向观众开展“讲述科学家、科学研究故事”主题讲解活动。同时,推出科学家故事短剧《听海》,用故事生动演绎中国水声事业奠基人汪德昭的传奇人生,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热爱和向往。
▶优质资源下沉 助力“双减”落地◀
“科技助苗行动”通过深入开展科普“双进”促教育“双减”行动,统筹各类科普教育资源,积极推动科普资源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支持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科技助苗行动”开展以来,省科协推动30余家高校、科普基地与120余家中小学校开展对接,打造基于校园特色的品牌科普活动、品牌科学课程。科普日期间,组织开展面向中小学生科普展览、科普讲座等科普活动400余场次。省科技馆新增馆校合作单位近百家。推进科普“双进”资源与中小学校有效对接,汇集科普基地、科技副校长(科技辅导员)意向名单形成资源库,第一批向省教育厅推荐490名科技工作者、163家科普基地入库,供省内各中小学校选择。同时,大连市还认定了一批能够面向社会开放的单位和社会组织作为“科技助苗行动”支持单位,在校园“科技节”“科学节”“全国科普日”等活动期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进校园”活动,有效促进了“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
2024年,科普大篷车共开展科普活动63场次,接待参观群众193840人次;行驶里程近2万公里。“体验科学”辽宁省流动科技馆常规巡展项目先后在省内16个市、县、区开展巡展活动,共接待参观群众48万人次。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团全年覆盖学校55所,全年开展科普报告60场,受益学生已达2万余人。
此外,多地积极探索开发科普游学线路,沈阳市与辽宁科技出版社合作编辑出版《沈阳趣味科普游》图书,丹东市发布“丹东市科普教育基地联盟游学通票”,锦州市打造特色“科技研学之旅”活动品牌,抚顺市依托市科技馆展品资源打造中小学生研学旅游线路等,为青少年提供更多元化的科普学习体验。
▶搭建成长平台 培育未来科学家◀
“科技助苗行动”通过深入开展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行动,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精神,搭建中小学生科学成长平台,发现有科技创新潜质的学生,引导其积极投身科学研究。
在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省科协推动建立高校与中学联合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机制,选拔优秀中学生走进大学和科研机构,在著名科学家指导下参加科学研究、学术研讨和科研实践。2024年,85名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优秀中学生被选拔培养,为高校“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强基计划”输送了后备力量。
为有效储备科技创新人才,省科协积极搭建青少年科技竞赛体系和科技实践活动平台。2024年,共举办全省科技竞赛活动4项,评选奖项1400多个。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辽宁选手首获中国科协主席奖,中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奖牌数也位居全国第一。第39届辽宁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参赛人数1.1万人,推选学生创新项目16项、教师创新项目10项入选第3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国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7项、专项奖4项;第十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辽宁赛区)8000余人参赛,推荐15个项目参加全国大赛,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7项;第21届辽宁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吸引全省近2000名青少年积极参与;2024年青少年高校科学营(辽宁营),来自全国13个省份、地区和省内各地的630名优秀高中生参加;全省中学生五大学科竞赛有10万余名高中生参加,其中4000余名高中生参加了复赛(全国联赛)。截至当前,辽宁选手在已完成的四科全国决赛中取得7金43银26铜的优异成绩。
与此同时,各市也积极搭建科技后备人才培养展示平台,举办各类市级青少年科技赛事,高校、企业、学会等也积极组织具有专业特色的赛事,吸引了众多青少年参与竞技。
系列科技赛事和科学实践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激发出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增强了青少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青少年心中种下“未来科学家”的种子。
科技助苗,“智”绘未来。省科协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重要指示精神,在2024年“科技助苗行动”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化“科技助苗”行动的实施,坚持立德树人,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推进基于青少年探究实践的科学教育,激发学生科学梦想,培养学生科学兴趣,提升学生科学素质,发现和培育具有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力争用三至五年时间,让中小学科学教育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衔接更加紧密,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发现培养机制进一步完善,社会各方科普资源有机整合,“大科学教育”工作格局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