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老师您好! 这个教师节,他们这样过 2024年09月10日 

编者的话

9月10日,是我国第40个教师节。本报记者走进全省各地,看看这个教师节一线老师们是如何过的。这当中,有五代从教的教育世家,赓续教育情怀延续传承;有坚持6年往返乡村的支教老师,点亮了偏远地区孩子心中的希望;有网上走红的教师,用“花式”教学和短视频记录学生童年;有刚走上讲台的“小白”老师,怀揣对三尺讲台的热爱从教先从师……我们道一声:老师,辛苦了!


一封“大红八行笺”的温情祝福

本报记者  白复海

9月9日清晨,北镇市闾阳镇中心小学校长李永胜比往常更早来到了学校。每年教师节前夕,他都会举行一个特别的仪式——写一封“大红八行笺”,作为献给教师节的特殊礼物。趁师生们还未到校,他难得有时间静下心来专心创作这份饱含深情的祝福。

李永胜出生于北镇市闾阳镇一个有名的“园丁世家”。从清末至今,跨越两个世纪100多年,家族已有五代人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教育事业。耳濡目染之下,李永胜从小便对教师这个职业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当谈及家族几代人投身教育事业的过往故事,从他的言谈话语间,能够感受到先辈们的精神早已深深融入他的血脉之中。

李永胜的祖父李绍堂曾是闾阳完全小学的一名教师,因其爱岗敬业、教学有方,多次被评为省、市、县优秀教师。李绍堂对李永胜的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曾给年少的李永胜讲述鲁迅先生的故事:鲁迅每年春节前夕,总会用“大红八行笺”给老师寿镜吾写“拜年信”,用工工整整的小楷写成,以“镜吾夫子大人函丈,敬禀者”开头,“敬请福安”结尾,下具“受业周树人顿首百拜”之类的话,以此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与敬重之情。

如今,祖父虽已过世,但每到教师节,只要有时间,李永胜便会静下心来写一封“大红八行笺”,既是对先人的追思,也是对自己和学校教师们的祝福。他挥笔写下一行行大字,字里行间饱含深情。李永胜感慨道:“其实不一定要写得多有文采,重要的是将内心的真情实感抒发出来。”

李永胜还在学校里推行这种最为简单、纯粹的教师节礼物,鼓励孩子们将内心最诚挚的情感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将这份心意送给他们最敬爱的老师。这种做法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教师节最为真挚、质朴的一种庆祝方式。正是这份别具一格的教师节礼物,让闾阳镇中心小学的校园里洋溢着浓厚的感恩氛围以及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


网红老师:想用视频记录他们的童年

本报记者  崔振波

“你是带我启航的船,你是等我归航的帆,你是陪我成长的岸……”9月9日清晨,抚顺市实验小学四年十班的教室里传出动人的歌声。学生刘维林边唱边从课桌前走到讲台,下面的同学也跟着一起合唱。之后,同学们纷纷拿出准备好的贺卡奔向廉长豪老师,表达着对老师的感恩和祝福。

“关爱每一名学生,又被学生们满满的爱包围着,这就是作为老师最幸福的事。”廉长豪给每一名学生一个大大的拥抱。今年35岁的廉长豪做班主任已有11年,因为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他把班级管理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和孩子们的关系是亦师亦友。课余时间,廉长豪总爱用手机记录孩子们在校学习和生活的温馨瞬间,光“课间十分钟”就录制了近百个视频。这些短视频不仅被人民网视频号等主流媒体转发,更是收获了30余万的粉丝和300多万的网友点赞。

“廉老师,我早上来不及扎头,帮我绑一下头发呗。”“廉老师,我手划破了。”……课间,十几名孩子跑到廉长豪面前求助。廉长豪帮着孩子把问题一一解决完,上课铃也响了。

“我像家人一样对待他们,关爱他们。”廉长豪说。

校园里的点点滴滴都被廉长豪记录在视频里。“我就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记录一下他们的童年,等多年之后孩子们长大了,再翻看一下,对他们来说都是美好的回忆。”廉长豪说。


小老师拜师:“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本报记者  刘 桐

一个个“大树与树苗”图案的磁力贴,一份份饱含着师徒情谊的信物,被交到彼此手上时,师徒鞠躬握手,为期一年的师徒之约即刻生效。

9月9日,沈阳市皇姑区岐山一校教育集团博雅校区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拜师仪式。在寓意着“树苗与大树的相遇”拜师会上,每一名新入职的年轻教师拜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为师,王殊也在迎来自己第一个教师节前夕,与田红焱正式结为师徒。

今年刚从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的王殊,担任学校五年级的班主任老师。“接手一个40多名学生的新班级,确实有点压力,多亏有田老师的悉心指导。”王殊说。

“第一节数学课,备课时虽做了充足准备,但还是遇到‘冷场’的情况。”王殊说,课堂上提出问题后,与设想的学生踊跃举手答题场景不同,学生举手不踊跃。课后经多轮复盘,决定去请教师傅田红焱。

从教37年的田红焱仅支几招,便化解了王殊的困惑。田红焱分析说,高年级小学生自我意识较强,要根据不同年龄特点设计课堂问题。此外,还要反思所提问题,是否考虑到学生兴趣和理解程度等,这样才能让“冷场”变为“热场”。

田红焱仍不放心王殊的课堂教学情况,随后与其他经验丰富的教师听了一堂“推门课”。“不提前打招呼,真实地感受课堂教学,课后集体讲评教学情况,更有助于帮助年轻教师尽快成长。”田红焱说。

岐山一校教育集团教学副校长孙丽秋介绍,学校为初登讲台的年轻教师引荐名师,自愿结对、一对一帮扶,帮助年轻教师掌握扎实的专业技术,促进教师梯队优势互补,让新教师尽快熟悉课程、站稳讲台。

拜师仪式后,王殊与田红焱签订“师徒结对协议书”,并在人生第一个教师节写给十年后自己的一封信中写道:愿初心不改、砥砺前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奔赴我们下一个十年之约。


只为村小孩子的那句“老师,你还来吗?”

本报记者  王卢莎

9月9日清晨6点,丹东二中的音乐教师孙丽娜就坐上了最早的一班快客,颠簸在前往宽甸满族自治县大西岔镇杨林学校的路上。“我得赶到宽甸,坐上到大西岔镇杨林村的客车,上午10点前到达杨林学校,开始上第一堂课。”孙丽娜告诉记者,她要在9月10日下午返程前,给杨林学校6个年级的孩子们上6堂音乐课和一节音乐社团课。课时安排得满满的,今年的教师节,她跟村小的孩子们一起过。

“每隔一周往返近8个小时的路程,紧跟着就是连续两天的音乐教学。”这样奔波的支教生活,孙丽娜已经坚持了6年。“支撑着我一直走下去的,是每次我结束教学要离开时,孩子们都会问的那句‘老师,你还来吗?’。”孙丽娜讲述得很动情,“当孩子们问我的时候,我都不敢直视他们那热切期盼的纯真眼神,我怕我控制不住眼泪流下来。”6年,孙丽娜已经放不下这些孩子,对他们的牵挂早已成为习惯。

不只是今年的教师节,孙丽娜已经不知有多少个节假日是跟杨林学校的孩子们一起度过的。2018年中秋节,她没有回家陪女儿,留在杨林学校陪孩子们过节。“孩子们送给我一个比盘子还大的月饼。”孙丽娜开心地一边比画着一边回忆。当天临下课时,她拿出手机要和孩子们合影,没想到孩子们的眼神转瞬从欢喜变成了低落,怯怯地问:“老师,为什么要合影?是不是你以后就不来了?”听着孩子们担心的话语,泪水滑过了孙丽娜的脸颊。

在孙丽娜的指导下,杨林学校的孩子们组建了合唱社团、钢琴社团和鼓乐队,走出山村参加歌唱比赛,还拿过大奖。孙丽娜让山里的孩子看到了大山外的世界。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