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03

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热血青年关向应:辽宁青年运动早期领导人 2022年05月11日 

1916年,李大钊写下著名的《青春》一文,提出以青春的朝气,青春的理想唤醒百年沉睡的旧中国,建立青春之中华的理想主张。

1916年,14岁的关治祥(赴上海参加革命后改名关向应)正在日本人办的专以教育中国人的普通学校读书。接受的是日本殖民侵略式的教育,但正值青春年少的关向应却把“我是中国人”“精忠报国”写在课本上,一颗爱国的种子在少年关向应的心底慢慢萌芽、长大。

他是辽宁早期青年运动的领导者,是辽宁第一批共青团员,是辽宁最早团组织负责人。

爱国进步活动中站在最前列

大连金普新区向应街道大关屯173号,是关向应纪念馆、关向应故居所在地。

故居内,一棵百年中国槐蜿蜒崎岖的枝干向天际蔓延着。1902年,关向应出生在这里的一户贫寒农民家庭。在这座平凡又普通的农家小院里,一个少年自幼就养成了勤劳简朴、刻苦自立的品德,借着一盏黄豆粒大小灯火的煤油灯,关向应苦读到深夜。

1920年,18岁的关向应考入大连伏见台公学堂附设商业科。在大连,他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与血腥,唤醒了他强烈的民族意识。作为一名热血青年,关向应在心里埋下了革命的种子。

在关向应纪念馆的一个展柜里,记者看到一本泛黄的日文课本,上面清晰地标注着“中国”“我是中国人”“精忠报国”“报国”这样的话。关向应纪念馆馆长王海军说,那时候在日本人办的学校里,日本人强迫中国学生学习日文,关向应对此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当年他还画了一些抨击日本人的漫画,表达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

1922年3月,关向应从伏见台公学堂附设商业科毕业后来到泰东日报社做事。关向应后来在自传中回忆说:“我在泰东日报社住了一年。在这一年中,因时与知识阶层接近,到现在能看书看报,都是这一年中得来的。”

纪念馆的展陈中,关于关向应在泰东日报社的经历分别有图片和实物展示。其中一张图片下方的文字介绍是这样写的:1914年“优于文学及办报之学识经验”的傅立鱼到大连泰东日报社任编辑长。在俄国十月革命的鼓舞和五四运动中兴起的新思潮影响下,大连一批爱国知识分子,以泰东日报作为阵地,向大连的青年宣传新思想、新文化,介绍苏俄等国革命运动的经验。

在这一时期,关向应积极参加进步运动,在废除“二十一条”的游行中,在反对日本教师殴打学生的罢课斗争中,他都站在了最前列。

建立辽宁第一个团小组

1922年5月,25名青年代表在广州宣告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成立,揭开了党领导下的中国青年运动史的崭新篇章。

此时,青年关向应正在泰东日报社如饥似渴地学习,极大地开阔着自己的思想境界。他常对身边的工友们说:“从书本和报刊里能明白许多事情,懂得很多道理,咱们青年人应当好好学习,未来的国家指望咱们这一代。”

1923年底,进步青年关向应在泰东日报社结识了到大连地区开展党的工作的李震瀛和陈为人等人。李震瀛、陈为人以新闻记者身份,把关向应、赵悟尘和满铁沙河口工场华人工学会会长傅景阳、青年会会长杨志云等一批进步青年作为发展对象。其间,关向应读了李震瀛带来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向导》和理论性刊物《新青年》以及《苏维埃劳工政策》等革命书籍。

革命思想的启蒙,使关向应认清了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懂得了要救中国就必须起来革命。辽宁省团校青运史研究室主任刘庆宇介绍:这个时期的关向应与身边的进步青年开始从事秘密的革命活动。他和赵悟尘、傅景阳等人经常在老虎花园(今劳动公园)、南山等地召开秘密会议,通过中华工学会展开革命工作。

1924年4月,在李震瀛的介绍下,关向应、赵悟尘等人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并建立团小组,关向应任组长,这是辽宁第一个团小组,从此,关向应开始领导旅大地区的青年运动。

七年共青团工作经历

在关向应纪念馆采访,是一次不同寻常的参观历程。2020年以来,关向应纪念馆创新展演方式,通过情景再现、观众参与等方式打造“沉浸式”的参观环境,给参观者更多的代入感。

参观快要结束时,记者与参观的观众一起观看了一场由纪念馆工作人员排演的情景剧《找寻》。其中一个片段让记者记忆深刻。

身穿褐色长马褂的青年关向应背着行李包决然地走出家门,不敢回头看双亲不舍的眼神。

母亲问他:“要去干什么?”

关向应回答:“我要寻找一颗星,只要我找到属于中华民族的那颗星,我想,它就会照亮前程。”

这是1924年5月,22岁的关向应离开家乡,跟随李震瀛前往上海进行革命工作的一幕。

从此,关向应的革命足迹遍布中华大地,直到他去世也没回过大连。

1925年9月开始,关向应在济南、青岛、上海、武汉、河南等地领导轰轰烈烈的青年运动,组建发展当地团组织,领导工人、青年学生参加对反动当局的斗争。

1927年5月10日,关向应在汉口参加共青团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共青团中央委员,后又当选为团中央局执行委员。年底,关向应回到上海,任共青团中央组织部部长。

1928年党的六大在莫斯科召开,关向应代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出席,并参加团五大的筹备工作。六大闭幕,他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并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

1928年7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关向应当选为共青团中央执行局书记。1929年初,关向应回国主持共青团中央工作。

从1924年入团到1930年,关向应从事共青团和青年运动工作近7年的时间,为共青团和青年运动作出了巨大的不朽贡献。

记者手记

青春何谓青年何为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青年,总是与时代同行。

青春何谓?青年何为?

这是每个时代的发问,也是每个青年都矢志追求的答案。

那个时代的青年,面对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困境,面对着近代以来最大的民族危亡时刻,青年们只得前赴后继地投入到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斗争中,只得拼死在战场,用鲜血和斗争换来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第一次全面觉醒,那是一个觉醒年代。

那个时代的青年,用熊熊的青春火焰,淬炼出一个新天地。他们挺身而出,奋起抗争,誓言“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掀起了民族自救的巨浪。

无数青春的面庞身影,在这奋斗牺牲的漫漫征途中永远定格。1919年5月3日,北大法科大礼堂,23岁的谢绍敏,咬破自己的中指,撕裂衣襟,血书“还我青岛”四个大字。1935年,儒雅的革命者瞿秋白歌唱着自己翻译的《国际歌》走向刑场,那一年他36岁。1946年关向应在延安病逝,毛泽东题词:“忠心耿耿,为党为国,向应同志不死。”那年关向应44岁……

这就是那一代中国人的青春,为了天下的兴亡,视死如归。

青春之歌:

《毕业歌》创作于1934年,是电影《桃李劫》中的一首插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九一八事变后, 中国的领土和主权不断沦丧,无数青年学生高唱这首《毕业歌》舍生取义,投笔从戎,誓死不当亡国奴。

歌词如下:

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看吧,一年年国土的沦丧!我们是要选择战还是降?我们要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场,我们不愿做奴隶而青云直上!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我们今天是弦歌在一堂,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